查看原文
其他

Luckin咖啡,补贴是一种噱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姜太公公 Author 姜太公公

来源:姜太公公(ID:grandpa_jiang),转载已获得授权


关于luckin,最常见的关键词—— “疯狂开店”,“疯狂补贴”,“疯狂的资本游戏”。


聪明人都知道,你放在赌桌上的钱,就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


不笃定自己会赢,怎会有无缘无故的疯狂。


本文导读 :


中国咖啡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速,而在增长过程中咖啡消费结构会慢慢转向鲜煮咖啡。在这样的背景下,luckin押宝了如下三张牌,认为自己会赢。


第一张牌   高速增长环境下,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失效,突增大量蓝海市场


第二张牌   咖啡回归到饮用功能后,品牌可以带来忠诚度,但是无法带来溢价


第三张牌   luckin的想象空间不在咖啡,而在于门店网络……开便利店的同学们还睡得着么?


前情提要 :


我们先一起看下中国咖啡市场。


在中国,咖啡市场才刚刚开始。虽然一二线城市大街上到处可见星巴克、costa等,但是我们的咖啡行业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繁荣。


来看几组数据:全球咖啡消费市场12万亿,中国咖啡700亿;中国大陆人均消费咖啡6.2杯,美国的人均消费咖啡是388.3杯……



参照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咖啡消费量的增速会非常迅速,比如日本就在1963到1970的7年时间,人均咖啡消费量翻了3倍。


那么,在咖啡普及的过程中,整个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速溶和罐装咖啡的占比减少,咖啡消费结构会发生调整。


在咖啡发展的初期,非鲜煮咖啡会占主要的部分。比如星巴克出现之前的美国,比如现在的中国。随着人均咖啡杯数的增加,用户会愈发倾向选择喝更加健康、体验更好的鲜煮咖啡。


目前,全球鲜煮咖啡的占比超过87%,速溶咖啡占比小于13%。而在中国这组数据恰恰是反过来的——速溶咖啡加上即饮咖啡占据84%的市场份额,现磨咖啡仅占约16%


综上:中国咖啡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速,而在增长过程中咖啡消费结构会慢慢转向鲜煮咖啡。


而luckin一切行动,都是建立在上述时代背景下的。


OK,问题来了。


为什么很多人自认为看懂了 luckin?


因为luckin的业务模式看上去没有啥创新。对比luckin和其他咖啡连锁可知,不论需求场景、产品形态、售卖方式,无太多差别!也就是说:用户想喝鲜煮咖啡的需求,无论是想去实体店内还是想直接外卖,都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满足。luckin好像是星巴克开通了外卖配送,又好像连咖啡等线上平台开通了实体店。感觉luckin完全是拿别人的模式,凭借资本补贴,疯狂抢占用户而已。



错!


下面,我们来仔细聊下luckin的三张牌。


 1

第一张牌

高增速下,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失效


星巴克代表了咖啡在美国的进程,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


星巴克出现之前,美国的用户是怎么喝咖啡呢?那时的咖啡是从罐头里舀出来的,从自动贩卖机里流出来的或是从休息室的不锈钢水壶里倒出来的,有时还用塑料杯或是盒子盛装。那时,咖啡的价值就在于摄入咖啡因可以提神。


然后出现了星巴克。


星巴克业务有两个核心点,极大程度的增大了咖啡行业的想象力。



第一核心点:第三空间。咖啡是少有的同时具有共享和独享两个属性的食品。以咖啡为载体,塑造第三空间。咖啡馆内独有的香气,专心调制咖啡的服务人员,精致的店内环境,这些因素塑造了整体的咖啡体验,或者叫“咖啡时刻”。


“如果说家是最初的人和人接触的第一空间,工作是人民接触的第二空间,那么公共空间,像咖啡馆就是我们说的第三空间。一般介于社交和私人空间之间,介于家庭和工作环境之间。所以,当有人将星巴克称为“可以承受的奢侈品”时,我对自己说,也许可以这么说。但确切地讲,我更愿意这样想,“星巴克体验”是人际交往中“可以负担得起的必需品”。到2000年,星巴克已经实现了我坚信的梦想:我们让百万人与咖啡的关系更加亲密,从喝神到在哪里喝、何时喝。——《一路向前》


第二核心点:售卖鲜煮咖啡。星巴克提升了咖啡的品质,从咖啡豆采购、烘焙、调制工艺等。提供了高品质咖啡的售卖平台。


在只有线下的年代里,星巴克的获客方式是让用户来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内养成喝咖啡的习惯。所以很多人说星巴克早期做的是转换生意,把一个闲逛的、谈生意的人,利用空间转化成了一个咖啡用户。


咖啡在中国的路径会复制美国么,不会。


原因在于,美国的咖啡崛起于197X年,中国的咖啡崛起于201X年。中国用户,经过了外卖补贴对于饮食习惯的教育,经过了物流发展带来的便捷……这些变量,导致了鲜煮咖啡的获得成本和教育成本变的极低。


不需要塑造“咖啡时刻”,不需要塑造第三空间,只要给我一个理由比如优惠、比如更好喝,用户就可以为你的咖啡买单。


原有星巴克的核心点中“第三空间”成了咖啡快速发展的非必需项。


luckin在刚起步时,线下门店主打“无线场景”。既有满足用户线下社交需求的旗舰店(Elite)和悠享店(Relax),也有快速自提、服务商务人群的快取店(Pickup),还有满足客户外送需求的外卖厨房店(delivery)。


而发展到2019年,luckin门店中pickup门店占比达到了91%。


luckin线下门店核心功能是帮助用户取走咖啡帮助快递拿走咖啡。


luckin并不是直接硬刚星巴克,而是退出星巴克、coata等对于第三空间的争夺,专注于鲜煮咖啡的售卖。


很专注。


而当星巴克反应过来时,luckin的pickup门店在中国的门店已经开了2000家了。


 2

 第二张牌 

咖啡品牌带来忠诚度,但是无法带来溢价


研究luckin营销的文章很多,大部分集中在营销手法上,仿佛10万字都写不完。


我们简单点。


一句话形容luckin的品牌策略——当咖啡回归到饮用功能后,品牌可以带来忠诚度,但是无法带来溢价。


1、咖啡中的品牌溢价


一杯鲜煮咖啡的成本大概在5~6元左右。


星巴克30元的售价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品牌溢价。用户不是为了咖啡付钱,而是为了第三空间,为了品牌付钱。


便利店、自动咖啡机、麦当劳、肯德基等都提供鲜煮咖啡,售价10~15元不等。当咖啡的价值只是在饮用上,就爬不到30元的价格带了。


所以,luckin面对的选择题是:


A 打造第三空间,获得高溢价。咖啡售价30~40元。

B 专注咖啡零售,无法保住溢价。咖啡售价10~15元。同一个价格带的竞争者有:便利店咖啡、自动咖啡机咖啡、麦当劳咖啡等。


为了快速拿到增量市场,luckin的模式是B。


在营销模式上,luckin定位对标星巴克。但本质上,luckin和星巴克提供的服务不同,商品所处的价格带不同。


所以,有人说“luckin烧钱补贴用户,星巴克卖30元,luckin一杯咖啡补贴后不到10元,这种模式不会长久”这句话里面犯了几个错误:


错误一:luckin疯狂补贴用户,他卖咖啡在亏钱


luckin卖10元咖啡,计算单杯咖啡的毛利,也是挣钱的。


错误二:luckin疯狂低价,烧钱烧不长久


“根据瑞幸官方数据,2018年去除优惠后咖啡的客单价是10元左右。


luckin咖啡的价格带,是和便利店10~15元咖啡相同的。luckin疯狂补贴的背后,是本本分分的按照自己的价格带销售。


luckin一旦涨价,就会在和便利店咖啡、自动咖啡机、麦当劳咖啡的竞争中,陷入劣势的地位。


所以,这其实又是一道选择题:


方案A:咖啡定价10~15元

方案B:塑造处于20~30元价格带的假象,用补贴的名义,将实际价格控制在10~15元区间


补贴,是一种噱头。用来掩盖luckin咖啡真正的价格带。


“frost & sullivan 的研究报告指出只有26%的受访者愿意为一杯鲜煮咖啡支付30元人民币以上。


错误三:luckin烧钱是烧在用户身上


从luckin的财务数据来看,目前最大的投入是烧在了开店和品牌广告营销上。


所以,何时luckin可以开始盈利?


不是停止补贴的时候。因为他没有办法涨价。


它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塑造咖啡这个爆品进行引流,占领消费场景。后续增加高毛利品类,比如自营鲜食、午餐、果汁等。


这个策略七扭八拐,但是和早期淘宝店无异。打造毛利低的爆品进行引流,用户来了之后顺便购买毛利高的利润品,从而挣钱。


咖啡是luckin的引流品。


2、咖啡的品类具有品牌忠诚度


饼干”和“盐”购买行为是相同的么?


“饼干”的购买行为:当你想吃饼干的时候你是忠诚于某一个品牌么?不会的,饼干的选择性太多了。苏打饼干、巧克力饼干、奥利奥等数不胜数。就算你喜欢苏打饼干,那芥末味、香葱味等等口味选择也是烟花缭乱。所以“饼干”类的产品,品类的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用户总是try一下不同的。


“盐”的购买行为:当你买一个盐的时候,你忠诚于某一个品牌么?大部分是忠诚的。并且根本意识不到你在忠诚。盐的差异性不是很大,买习惯了,基本都是到超市直接拿一袋儿。



你觉得咖啡和那种更类似呢?“盐”还是“饼干”呢?


我觉得咖啡是“盐”。或者目前为止他是“盐”。我们类比的看下茶饮的市场。“喜茶”创新的水果茶、芝士茶等,不断的丰富茶的多样性。产品层面的创新,把茶变得像“饼干”一样选择多样。可是咖啡呢?美式、拿铁、卡布、意式……目前来看各家咖啡创新的品类基本没有……所以咖啡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来说就像盐一样。


咖啡是一个具有品牌忠诚度的品类,教育用户可能形成壁垒。luckin投入了大量的钱教育市场的原因,是通过消费侧在用户的认知中“卡位”获得忠诚度。


 3

 第三张牌 

luckin的想象空间不在咖啡 


为什么luckin不采取连咖啡的“delivery”门店模式呢?


门店只承担仓库和厨房的角色。门店产出咖啡,交付快递小哥即可。这样就可以选取租金更低的区域,也不需要将门店很好的装修。


因为pick-up门店自带流量,降低获客成本。通过招股书可以看到,luckin的获客成本是一直在降低的。这和疯狂开线下自取的门店有直接的关系。


线下实体门店可以降低获客成本。luckin现在的到店自提流量和外卖流量为6:4,人流量密集的线下门店是非常好的获客渠道。


为什么要疯狂的开门店?


疯狂开店可以增加网店密度和网点覆盖面积,可以降低单次配送的成本减少单次配送的时间。


还有一个有点恐怖的假设。luckin后续会发展成什么?在上文说了,luckin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咖啡进行引流,然后加加加加加加入高毛利的产品。加法的边界在哪里呢?不确定。假设增加到1000种,是不是就是一个小便利店呢。


虽然,一切都还是假设。


但是,luckin的门店太轻了,扩展速度太快了,已经快于便利店进程。全家在中国也不过2000家门店,luckin只用了2年就达到了这个数量。luckin竞争对手会不会是便利店?下结论有点早,先活下去再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即时消费场景十分广阔,强者分得一杯羹,一定是必然的了


此部分不展开了,祝福连锁&新型的便利店好运,也期待我国的即时场景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


毕竟,聪明的人,这么多。


 4

 小结  


中国咖啡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速,而在增长过程中咖啡消费结构会慢慢转向鲜煮咖啡。这样的背景下,luckin押宝了如下三张牌,认为自己会赢。


第一张牌 高速增长环境下,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失效,突增大量蓝海市场


第二张牌  咖啡回归到饮用功能后,品牌可以带来忠诚度,但是无法带来溢价


第三张牌  luckin的想象空间不在咖啡,而在于门店网络……开便利店的同学们还睡得着么?


整理编辑:Foodaily每日食品网(ID:foodaily)

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本文,请直接联系原作者授权。

相关阅读推荐


瑞幸咖啡IPO之谜:星巴克的护城河失效了?

深度解析:新茶饮背后的“瑞幸们”

BOMB一下,瑞幸咖啡光速奔跑的神奇法则


关于我们 

专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产品&创新”

打造并分享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商务合作:Zoey(微信:m694387875)

转载或加入社群:Cherry(微信:18261804307)

茫茫人海不再走失,加个星标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