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气溶胶”传播?时隔一年,顶级期刊再起争论

南山呼吸 2022-06-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学新视点 Author 医学新视点


从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再到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一年多前,我们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不断刷新。


但时隔一年,新冠病毒究竟能否气溶胶传播仍然有所争议。今年3月,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支持的系统回顾研究表示“无法得出关于空气传播的确切结论”。4月,《柳叶刀》发表评论文章,强调了有10项科学理由支持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几乎同一时间,《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社论,指出新冠病毒“重新定义了气溶胶传播”。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气溶胶传播为何如此重要?



关于气溶胶传播的争议为何如此重要?这要从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的区别说起。

此前在Science一篇文章中,加州大学专家团队总结指出,飞沫通常指是大于100微米的液滴,100微米的飞沫会在2米内落地,这也是保持2米社交距离的意义。而小于100微米的液滴可以统称为气溶胶颗粒,可以在空气中存在几秒到几小时。

从飞沫和气溶胶的特性差别来看,不难理解,能否气溶胶传播直接影响了我们所需采取的防控措施。最新《柳叶刀》评论文章中,牛津学者领衔、多个高校研究机构作者共同详述了注意这些区别。

如果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迅速掉落的呼吸道大颗粒飞沫(droplets)传播,那么,主要防控措施包括减少直接接触、清洁物体表面、建立物理屏障、保持物理距离、在飞沫距离内使用口罩、注意呼吸道卫生,以及仅在“所谓”会产生气溶胶的医疗程序中佩戴高级防护装置。而且,上述策略对于室内和室外环境是一致的,因为重力驱动的传播机制在两种情况下都是相似的。

但是,如果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那么,感染者呼气、说话、大喊、唱歌、打喷嚏或咳嗽而产生的气溶胶,被另一个人吸入时都可能导致传染。减少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相关措施包括通风、空气过滤、减少室内拥挤和停留时间、在室内任何时候都需使用口罩、注意口罩质量,以及为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者提供更高等级的防护。

支持气溶胶传播的十大证据



《柳叶刀》评论文章指出,尽管呼吸道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通常很难直接证明,但现有大量证据指向这一点。

截图来源:The Lancet

1. 超级传播事件导致大量的新冠传播。对此类事件的分析表明,不少传播现象无法完全用飞沫传播解释

2. 隔离酒店中已记录到,相邻房间、但未打过照面的人发生远距离传播

3. 无症状或症状前传播很可能占全球所有传播的至少三分之一,而这些人群很少咳嗽或打喷嚏。

4. 新冠病毒在室内的传播程度要高于室外,通过室内通风可以大大减少室内传播。

5. 尽管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以及穿戴了可阻隔飞沫而非气溶胶的个人防护设备,仍然有医院内感染发生

6. 空气中已经检测到可培养的新冠病毒。在实验室实验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可保持感染性长达3小时,半衰期为1.1小时。

7. 已在医院的空气过滤器和建筑风道中发现新冠病毒,这些位置只能通过气溶胶到达

8. 在研究中,受感染笼养动物与单独笼养的未感染动物产生关联,联系之处在于风道。

9. 目前尚无研究提供强有力或一致的证据来驳斥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假说。

10. 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他传播方式是主要传播途径。

重新定义气溶胶,注重通风



BMJ社论中,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呼吸科学教授、病毒学家Julian W Tang博士及其合作专家则更进一步强调,改善室内通风和空气质量将帮助我们所有人保持安全。

截图来源:The BMJ


社论文章首先指出,“本质上,如果你可以吸入颗粒(无论其大小或名称如何),则你正在呼吸的是气溶胶。”这可能会在远距离发生,但两者靠近时更容易发生。新冠感染者呼气时会产生许多带有病毒的小颗粒,其中一些会被典型“短距离”(<1m)内的人几乎立即吸入,而其余的会分散到更长的距离上(>2m)被他人吸入。尽管传统上,将较大、短距离分布的颗粒称为飞沫(droplet),将较小、远距离分布的称为飞沫核(droplet nuclei),但由于可从空气中吸入,它们都属于气溶胶

而和《柳叶刀》评论文章相似的是,BMJ社论文章同样指出,对于防控来说,一个关键的区别是需要更加重视通风和空气置换/净化,因为最微小的悬浮颗粒可以在空气中停留数小时,而这构成了重要的传播途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口罩的质量对于有效防止吸入气溶胶至关重要,口罩既需要高效过滤又需要有良好的贴合性。

最后,BMJ社论文章提出,由于已充分认识到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产生气溶胶的活动——即使说话和呼吸也是气溶胶产生的过程。而且,未来新冠很可能会变成季节性疾病,我们必须像看待流感那样适应新冠,由此,更应关注气溶胶传播的防控。


参考资料

[1] Trisha Greenhalgh, et al., (2021). Ten scientific reasons in support of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869-2

[2] Tang J W, Marr L C, Li Y, Dancer S J. (2021). Covid-19 has redefined airborne transmission. BMJ, doi:10.1136/bmj.n913

[3] Kimberly A. Prather h, et al., (2021).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f0521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