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动丨谈谈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好习惯是什么?

2017-11-29 广西青年圈

很多人会把工作中的成长和发展,归结于能力。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真正决定两个人之间差距的,很多时候,是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专业”的体现,它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方法的体现。


知乎有这样一个话题:【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你的?】网友们给出了许多心得和建议,今天分享给追求卓越的你。



随手记录


网友@苏芸:

随手记录的习惯。包括画和写。


我是个嘴很笨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遇到你“不说憋屈但说了矫情”的话时,会选择沉默。后来养成了颇有心理治疗意味的习惯——想什么就记下来,多数时候是画,毕竟这是我最擅长的方式。随身带着的速写本,不会刻意给人看,但也不会掖着藏着。


在龟速校园网里等进度条,假期回家看电视等广告,毕业工作之后等车、等外卖、等电梯,以及等人的过程中,我积攒了几十本画着方案、构图、甚至“鸡蛋灌饼排队tips”这些心酸体会的本子。


现在每当我工作遇到“瓶颈”,疲惫于沟通各种不靠谱的需求时,每当我觉得生活无波澜、人生无进步,甚至前途渺茫的时候, 就会翻出本子看看,总能重新开始。


所谓开始并不是因为我找到了解决眼下问题的方案——而仅仅因为是看到了它们的存在,我意识到生活中依然有这么多不确定的结局,而我当初是可以用“提方案”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的,我当初可以不在意别人是否认同。取悦别人首先要取悦自己。


理想的状态是,我每天都能够按照本子里的思想和决定去生活,即使他们没有变成大家看到的作品,甚至即使没有这样一个物理状态存在本子,用心观察和感受的态度总能贯穿在我的生活中,总能让我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办法。


如果说工作中评价一个人的竞争力要看ta的学习能力,那么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小事,我的收获是:另辟蹊径的工作习惯。


不是指投机取巧或者逃避问题,而是一种随时从现实之梦中自我唤醒的能力,和一种“提方案”的尝试,这种尝试来自于相信:相信未来,相信改变。



主人翁意识


网友@亨瑞瑞

我想我的答案兼顾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


在我从业这么多年以来,如果只选一条受益最大的习惯,那就是“主人翁意识”。我从来没有把一份工作当做过一份工作,我从来都把这份工作当做是我自己的生意。我会尽量多的想,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么想,我要怎么做。


从战术层面上,你可以知道老板是要成绩还是要业绩,可以有针对性的投其所好。知道你同事想要什么,寻找共同点。


从战略层面上,你磨练你的思维和思想,知道对生意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从大局着眼,选准入手处。


我职业生涯的初年,在外资大企业中,虽然每个部门都有很明确的分工,但又有太多的事情可紧可慢,有太多跨部门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主动揽下来,看起来是给自己增加了很多负担,但是对你快速成长十分有好处。


  • 第一,你可以迅速熟悉你周围合作方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内容,这能扩展你将来在公司内升迁和转岗的机会;

  • 第二,能让部门外的同僚意识到你在帮助他们加速流程,口碑营销自己,首先从多帮忙,多干活开始。


但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主动多干活固然可以团结同事,但活永远是干不完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性精神,不是傻傻地多干活,而是让你跳出抱怨的线性思维,去想真要达成的是什么结果,怎么达成。


主人翁意识还能扩展你的眼界。在一家小公司工作的时候,公司传统的产品推的完全不如预期,眼瞅公司要不成了,投资人也渐渐丧失了信心。我虽然没有股份,也不是正式的产品部门负责人,但我去找了找和领域相关但有一些创新性(或看起来有创新)的国外案例,然后协调产品方面迅速做了个Demo。建议大老板给投资人看。投资人果然对新方向很有兴趣,又追加了一笔投资,公司多撑了几个月。


虽然有主人翁意识,但你毕竟不是主人,越俎代庖是不行的。你既没有权利改变公司的战略,也没有能力协调复杂的人事关系。但是你所多做的所有的事情,都给你的经历加分。


很多具体的习惯,比如“迅速反馈”“跟困难死磕”“做事到位”“不断充电”都是以“你有意识的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你有意识地知道这个事情重要”为前提的,而这个意识,正是主人翁意识带来的。


我们不是不知道应该努力,只是在选择努力的时间点上需要有一个足够的激励因素。



勇猛


网友@李石

有人提到了谨慎,我想说的是谨慎的另一面,勇猛。回顾职业生涯,前期出错最多,后期帮助最大的是,勇猛。


从小到大,我总是追求理性决策平衡长短期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秉承“宁拙毋巧”,崇信“事缓则圆”。


就这样:


报考证书时告诉自己,考不上何必报;

分配任务时告诉自己,没做过怎么会做好,还是躲远点;

杂志邀稿时告诉自己,写不好丢人就丢大了,还是算了;


错失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却看上去一次也没有失败,从来也没有挫折。可惜,没有失败的同时也没有成长,更没有成功。


时代变了,大多数我们接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诞生于信息时代之前,那时,失误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很高。


如果我们明知考不上,还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去学习耕作,很可能就无法生存;

如果我们接受了任务,却无法完美完成,很可能整个生产线的效率都会降低;


所以,当失误成本很高时,我们需要谨慎、负责地放缓速度,周密分析、严谨决策。


但现在,失误所造成的成本损失低的多。


这次考不上,总结经验,说不定下次就考上了;

如果尽力去争取,尽力去推进,还是出现了问题,员工只需要承担很少的责任;

写得不好的顶多是被点几个反对和没有帮助,说不定可以越写越好;

这个人不愿意一起玩,那我们就换一个。


所以,当失误成本很低时,我们竞争的其实是创意和成长效率。


在今天的职场中,对于多数管理者来说:不怕员工说错,只怕员工沉默;不怕员工犯错,只怕员工犯错之后没有成长。


大是大非,多数人心中都有底线,我们犹豫不决,进退失据的往往不是原则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抛开面子、利益和舒适,放手去做,去梦想,去创造,去失败,去成功。


这就是我想说的,我想做的。



一些大家忽视的点


网友@王洪浩

我所从事编辑行业,我来讲讲我的经验:


勤奋,勤奋,勤奋!这些就不提了,讲一些大家忽视的点。


1.通过有限的机缘巧合,努力去连线你生活圈外有趣的人


2001年我还在清华大学汽车系读本科的最后一年。别的同学都在忙着保送研究生和出国,我还在忙着补考理论力学和控制工程。尽管我对未来很迷茫,但我对未知世界很好奇。我在大学业余时间做了这些事——给全世界的汽车设计师写信,告诉他们中国车不怎么好看,他们是不是愿意来中国,我可以给他们在中国做宣传。没有想到真的好多设计师回信了,我跟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这些设计师在去参加东京车展顺道来北京了,我也真得给他们找了好多记者做宣传。因为我认识设计师多,知道故事多,我业余时间就有资本给当时的很多杂志写文章。我作为Freelancer特别高产,于是就有出版社发现了我——电子工业出版社。他们交给了我很多书来翻译,也由此开启了我的职业大门。


2.做得每一件事都比别人的期待值多一点


13年前,电子工业出版社约我翻译David Kiley的一本书。我很客气地说,我可以试译一段给他们看看风格,内心其实是想秀一下“肌肉”,争取多一点稿费。我摘取了这本书最难的一段。这本书的第5章开篇,引用了《庄子》的诗来描述宝马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师给宝马带来的改变。英文的原文非常费解,我花了2天的时间来看《庄子》的33篇短文。直到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才在《庚桑楚篇》中间某段找到了对应的文字——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我又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的第5章读了一篇,也再翻了翻《庄子》的核心思想。这3天过得非常痛苦,我的国学知识非常苍白,对于Chris的理念知之甚少。但我相信,在我那个年代,为了大概200字的译文推敲3天的人并不多。我把我对所选文字的理解告诉了出版社编辑,然后我就陆续收到了更多书稿翻译邀请——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的稿费从60元/K字涨到了65元/K字。


我ID的简介——拥有一万本书的编辑。为啥我有一万本书呢?我所处的行业要给读者提供信息,如何比别人挖到更深一些的故事,并整合成有逻辑的故事非常重要。我在13年前认为“资料源”、“信息源”特别重要。除了有人脉之外,资料搜集会成为竞争的护城河。于是我开始大量购买原版图书、杂志、广告原件……我相信这些信息在很远的未来也不会被数据化——因为没有人找到兑现其价值的办法。


书太多了,就不贴图了,大家脑补一下吧。在买书和买资料方面,我至少花掉了100万以上的人民币——国外的书,真的很贵。


我记得我在写美国某汽车品牌的书时,坐飞机去上海与通用的朋友讨论我的理念。我拖着一个超大的旅行箱,里面全是小说——跟该品牌有关的小说。我告诉通用的朋友,我打算把这些小说究竟在讲什么,品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讲给读者听。所有的这些书都是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美国搜集和买回来的。这些资料所浓缩成的故事仅仅在我的汽车品牌书里占很小的篇章,由此你可以想象写完整的一本书所要花费的心血。我当时想,我一定要超过通用对这本书的期望值,也要超过美国人为该品牌110周年诞辰所写的书。


不断地去挖得更深,不断地去寻找突破,每次都要求变是长期以来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超过别人的期待。



这是我离开杂志领域工作最后一年做的品牌书。当时的想法是在一个画面中展现品牌文化。我可以很简单地放几张甲壳虫乐队的合影,放一张大本钟的照片。也可以做成这个样子——你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总左往右、从右往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故事……


下面这张图也是为了寻求自我突破而研究的“山寨黑科技”。如果仅仅把4张海报放在书里,会好无趣啊。我希望它们能够呈现立体感。如箭头所示,自然的翘曲、高光与暗部合理的过渡、自然的阴影。制作这个画面时,我找了一个白板,用圆形的磁力贴将海报贴在白板上。正面,无变形拍摄。然后再让美编把图片裁图调色。当你在屏幕里看这些海报时,你会感觉它们都要从屏幕里伸出来了。



是的,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哪怕一点点的创新和用户体验升级。因为我要超过读者对我的期待。每时每刻、每点每滴,都试图领先哪怕那么一点点。把这种意识浓缩到自己的灵魂里。你会越跑越快,越跑越快……


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人


网友@米洛

习惯会左右我们的成败。以下我分享两个让我职业生涯和学术生涯都受益匪浅的习惯。


1. 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困境】

我曾经很苦恼自己会很快忘掉看过的书,上过的网课,或学过的软件。几年前,我在候机大厅的中信书店里,买了一本塔勒布的书。在五小时的航程中,我看完了这本书。并且,我也确信,我已经理解了书中的核心内容。可大约一个月后,当我和几个朋友恰好讨论到这本书,我发现我能回忆起来的只有些零碎的细节。


【解决方案】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挫败感,但至少我当时总因学习的高遗忘率而挫败。后来一个前辈给了我很有价值的建议。他说,我应该调整自己的期待值,不能指望读一遍书就能记下大部分的内容。有时只读一遍,我可能都没完全理解那本书核心内容,更别提要记住这些核心内容了。他建议,如果我想要领悟并记住一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应该在读完后积极寻找机会去践行书中所学。当在践行中遇到疑问时,我应该再回看书中的相关内容。如此反复,我就不会再有高遗忘率的挫败感。


【个人感悟】

那次和前辈交谈后,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其实混淆了有效学习和学习式娱乐。有效学习指的是通过实践等手段内化所学知识,使其为我所用。而学习式娱乐指的是享受汲取知识,并将其保存至大脑短期记忆的快感。比如,我走马观花地看完了精益创业这本畅销书,会很自然地觉得很爽,因为我完成了一项任务。但是学习式娱乐终究只是娱乐,而不是有效学习。我错误地将二者划上等号,所以才会对学习式娱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我期待看一遍就要记住一本书的核心,但这种学习式娱乐,极少能让我们把书中所学内化到大脑的长期记忆存储区。


在那次顿悟后,我就彻底划清有效学习和学习式娱乐的界限,开始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即,无实践,不学习。比如,我在看了经典的PPT教程后,就立刻动手按照书中的指引制作了一个PPT。随着实践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也最终内化了这些PPT制作技巧。


2. 有效扩大社交圈的最好方式是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


【误区】

首先,我们在扩大社交圈时不应只是热衷于与他人建立联系,却懒于发展友谊。这样社交圈的一大恶果,就是你只是别人手机里的一个联系方式 。在交换完联系方式后不久,别人就会淡忘你的存在。


我在帮助他人时,不会去考虑他人将来是否会给与我回报,这是我的一大社交习惯。计算这种得失,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帮助他人的热情,最终可能让我们在社交路上受阻。虽然我对别人是否回报往往没有期待,但我发现每次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有许多我曾经帮助过的人站出来,给我提供重要的信息,或者帮我引荐能解决某个困难的人。我觉得通过这种良性互助,我的好友也越来越多。


【结语】

在大部分时间里,习惯都在驱使着我们的行为。当习惯发力时,我们就容易陷入人生的自动导航模式中 (auto-piloting)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是驾驶员,而习惯就是为我指路的导航仪。我们为什么要走导航仪规划的某条路线,我们并未过多思考,不思考的生活是危险的。我们需要思考,思考我们有哪些坏习惯,以及如何改正这些坏习惯。否则,我们的人生可能会被坏导航带到错误的道路上,并渐行渐远。【走出误区】

那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发展友谊呢?当我们在某个人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我们就很有可能成为那个人的朋友。如果我们帮的次数足够多,我们甚至可以变成那个人的好友。友谊的建立和成长需要信任,帮助他人解决痛点就可以很好地建立信任。




从今天起好好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吧

在你努力奋斗拼搏的路上

团团都会陪在你左右

与你一起见证属于你的辉煌时刻

同时也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你在职场上最重要的职业习惯是什么?


 来源:共青团中央

 编辑:陈芊羽


大家都在看:

倒计时!多地大学生不顾严寒凌晨出门,只为同一个目标...

广西各地这45种美味糕点,你吃过几种?

谁说”泥瓦匠“”喷漆工“没前途?这些“90后”受邀进入中南海

长按爱心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