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药医疗服务及临床科研发展:现状与展望
香港作为东西方交汇城市,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在即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本刊特组织 “香港中医药二十年发展状况”专题笔谈,从多个角度,向读者介绍这二十年来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
历史回顾
香港开埠之初,中医药是民众防治疾病的主体。于1870年设立的“东华医院”(意为“广东的华人医院”)是香港首间正规医院。据史料记载:1896年香港人口约24万,中医年门诊量为 116 150 人,约占人总量的45%。
1941年日本侵华香港沦陷,日伪政府取消了东华医院的中医住院服务,仅保留中医门诊。二战结束后,港英政府只将中医药视为传统文化习俗,采取既不干预也不规管的政策,中医服务维持战时状态,中西医的发展也因此开始此消彼长。
20世纪后叶,随着中英谈判及香港回归渐近,香港中医药开始复兴。1989年8月,香港政府成立中医药工作小组;1995年4月,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中医药正式纳入政府医疗管理,开始了规范发展的进程。
回归后的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8条明确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发展中、西医药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标志政府正式承认中医中药的法律地位。
1999年7月14日,立法会通过了《中医药条例》,随后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于1999年9月成立,它是负责制定和执行各项中医中药管理措施的独立法定组织,标志着香港中医药规管制度的正式建立。
按条例要求,到2017年5月止,现有9 932位有资格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的人士,包括7 250位注册中医(表列中医有丰富执业经验和所接纳的学历,已在香港连续执业超过15年,或在香港连续中医执业不足15年,但达10年并取得认可的在中医执业方面的学历资格),43位有限制注册中医(可在指定的机构内进行中医药临床教学和/或研究工作,但不可私人执业)及2 639位表列中医(凡于2000年1月3日在香港执业的中医)。
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及执业中医等为推动中医药医疗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临床医疗的发展。2003年非典侵袭香港期间,医院管理局在公立医院部分住院患者中引入中医药服务,使中医药有机会参与到公立医院收治的非典患者及其后遗症的治疗与康复中。其后,医院管理局属下的公立医院亦为患者提供中医师会诊制度,促进了中医药医疗的发展。而且,自2003年始,香港特区政府为促进“循证医学”为本的中医药发展,以及为本地中医药学位课程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培训,医院管理局与大学及非政府组织合作,逐步在全港18区设立中医教研中心。中医教研中心由医院管理局提供政策支持及财政补贴,大学协助教学与科研,非政府组织负责诊所营运。由2013/14财政年度开始,三方协作的中医教研中心的每年就诊患者总人次已超过100万。
高等教育机构亦是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自1998年起,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逐渐开设全日制中医课程,并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中医门诊服务。截至目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拥有九家直属诊所,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则分别拥有两家和一家。同时,东华三院、仁济医院、博爱医院、工联会、仁爱堂等慈善机构都设有中医门诊部。另外,其他商业医疗团体也陆续开办了中医门诊服务。
对于开展中医住院服务,学界与业界合作,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探索。如香港浸会大学自2009年开始至今,与香港防癌会合作,为其住院患者提供中医药住院医疗服务。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亦在港大深圳医院开设了中医住院服务,并自2016年投入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在2013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并提出鼓励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设立中医住院服务等政策措施。政府亦在2014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预留一幅土地,设立中医院,以提供中医住院服务。2016年施政报告中正式确定将军澳一幅预留土地发展中医医。至2017年,施政报告明确香港中医院的未来模式,决定出资在将军澳预留土地上兴建中医医院,并邀请医管局协助,以招标方式挑选合适的非牟利团体负责推展和营运。另外,为协助政府推动中医住院服务计划,医管局自2014年开始获政府委托推出“中西医协作项目”先导计划。此计划根据中医及西医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制订的临床方案,于指定医院为合格的住院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共涉及3个病种,包括中风、癌症纾缓治疗、急性下腰痛等,并将计划在更多的医院推广。
近年来,香港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临床研究,主要研究基金包括:香港研究资助局设立的研究基金、香港创新科技署设立管理的创新及科技基金(ITF)、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成立的医疗卫生研究基金(HMRF)等。截止到2016年底,ITF总共资助中医药类别研发项目79个,HMRF基金资助的中医药研究项目总数为70项,总金额超过2亿港币。
研究机构方面,香港的高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香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此外,香港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CMCS),于2014年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成立。该中心的目标是根据传统中医药的特点,依托“循证医学”的理论体系,开展“循证中医药“的系统研究。另外,2016年12月15日,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香港中心”正式成立。它是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一个功能实体,主要宗旨是临床试验方法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培训和推广。
未来发展
为公众提供高质素中医药疾病防治服务仍将是中医药在香港发展的重心之一。众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表明,中西医各有所长,互补为用可相得益彰。香港浸会大学于2016年成立“健康香港——治未病中心”,拓展中医药在“治未病”领域的发展。期待通过这些研究,提升香港地区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减少患者的住院需要,降低公营医疗服务成本。
推行中医药专科服务是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路向。2014年7月,“香港中医专科发展工作组”成立,工作组旨在团结香港中医学界及业界,希望能在香港已有的中医医疗体制之上,建立一套中医专科制度及推动中医专科资格认定的机制,并向政府提交有关建议。目前工作组中已设立的3个专科小组,分别为“内科”、“针灸”、“骨伤”。
香港中医院的兴建将为香港中医药发展翻开新的篇章,首先,建立中医院为中医药相关专业提供了临床与基础培训基地。其次,香港中医院的建立可以承担临床研究基地的任务,包括支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中医各专科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研究、甚至是跨学科研究及实验,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循证医学事业及结合医学的发展.第三,中医院的建立顺应了国际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大大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中医医疗服务、中药产品研发、养老、终末关怀等都将受益。
香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一站,通过中医药这一独特体系各站点地区及国家都可籍此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信任,加深感情。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发展战略,将进一步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发展。我们期待香港的中医药临床医疗进一步发展,融入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同时,凭借香港的地缘优势,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充分利用香港的地位和窗口,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做出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