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典藏专辑 | 黑火南京——CIFF走过13年(2003-2016)

2017-02-17 老恺 典藏

第六届CIFF海报,由苏航设计


黑火是一种意象,不见光明却热力四射,用以隐喻发生在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像展”(旧称: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过去十三年的历史,仿佛黑暗摇滚的激越鼓点,传递的是一种沉默燃烧的力量。


毫无疑问,在未来书写中国电影史的时候,没有人能回避新千年第一波电影浪潮的袭来——新纪录片运动(吴文光)、业余电影时代(贾樟柯)、录像艺术现场(邱志杰)三粒来自不同方向的火种,共同燃爆了独立影像的“黑火世纪”。


 
黑火引燃

2001年,北京的民间影像社团“实践社”在《南方周末》报社的媒体支持下,发起了独立影像的第一节场,集结了全国各地民间影像的创作力量,以密集循环展播的方式将沉浮于地下的影像作品公布于众,并随之拉开了大串连式的全国巡回活动,其中的一站,落在了后来的独立影像重镇——南京。

第一届CIFF海报,由影展发起人曹恺设计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独立影像浪潮以黑火之势在各地蔓延。其时,曹恺和他的伙伴们以“辟邪工作室”为名,已经在南京先行展开了一些独立影像推广活动,其中有在半坡村咖啡馆举办的“独立精神”系列放映,也有与北京策展人李振华合作举办的“非纪录”影展等等。在此背景下,辟邪工作室参与了实践社在南京巡展的全过程,加入了最早的独立影像盗火者群落,并成为火种的传递者之一。


2003年,在非典时期特殊形态下,实践社蓄谋已久的第二届活动胎死腹中,其组织策展层亦在内外交困中分崩离析。作为实践社策展团队成员之一的张亚璇,期望能继续在这个方向有所作为,为此,她在北京SOHO现代城策划了“中国影像2003年度展”,但是这个活动在非典的阴影下很快被迫流产。转机的出现,来自张亚璇陪同贾樟柯参与的一次南京之行,她和曹恺在锦衣卫俱乐部会晤,并由此开始酝酿一个更为宏大的民间影像节计划。


是年暑假,曹恺在昆明结识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的策展团队成员和渊,彼此交流各自策展理念,坚定了他在南京发起一个纯粹民间独立电影节的决心。曹恺的想法得到了南京一所私立艺术机构创办人葛亚平的认可,他在资金和场地上给予了支持,加上当时内地最大的电影网络公告栏“后窗看电影”版主群的集体加入,使得宣传和推广的渠道一路通畅。


箭头不但引领路线,更引领着对电影的热情与独立的精神


2003年9月,以“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以下简称CIFF)为名的民间独立电影节在南京开幕,发起人是曹恺、张亚璇、葛亚平。虽然只展映了18部作品,但却代表了当时独立影像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有段锦川、蒋樾、康健宁这样新纪录片运动的老哥萨克,也有王小帅、王全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第六代导演,更年轻的作者如宁浩、应亮则以处女作初次面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影像作品在影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填补了一个电影史的缺项,欧宁和曹斐、周啸虎、蒋志等艺术家从当代艺术方向介入了电影领域。从一开始CIFF就构建了一个高规格的、相对完整的电影节基本框架。


重新审视CIFF发轫之初的情境,其实可以发现实践社的狂飙几乎耗尽了独立影像的初生力量,北京的独立影像版图在这个春天正处在第一次崩溃之中,并由此导致了溃败后溢向南京的可能性,这是天时(北京崩溃)、地情(民间艺术机构崛起)、人和(独立策展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唯有南京,黑火能在此熊熊燃起。


 
升级飞跃

如果说“黑火南京”在最初是一次偶然机遇,那么,在进入第四个年头——2006年,作为当时CIFF的主要操作人,曹恺突然体悟到了一种热力燃烧的新境界,那是一种逐步进入历史书写的感受——“历史,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写成的,就像独立影展,也是一届又一届在延续下来。”在和张献民的探讨后,CIFF开始了一次重要的自我升级举措:征片、海选、评奖,同时也按照一个国际电影节的构架来完善自身组织机能。

镀金的铁拳奖杯,CIFF的LOGO是一只握紧的拳头,一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早期的独立影像片源征集,是一种从民间随机征集的方式,作品质量之良莠不齐、影像格式之混乱杂驳,还保持着数字技术革命之后热情、喧闹、狂乱的持续惯性。当时CIFF在选片方式上采用了一种提名制的精选方式,主要面向那些在圈内反响比较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对于一些在美学创作上虽显粗糙,但在社会学意义上具有冲击力的新锐作品,也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2006年以后,CIFF开始从民间最底层征集影像作品,期待一些不为人知的作品和作者能因此而浮出水面,同时,也对整个独立影像的状况做一次鸟瞰式的检阅。为此,CIFF设立了两级评审机制:由策展人和相关影评人、制片人组成五人选片委员会,决定入围片单;邀请电影学者、导演、艺术家组成五人评审委员会,决定各奖项的归属。


对评委的选择不但决定CIFF的对外形象,也代表着独立影像未来的价值取向。2007年,由电影学者崔卫平、导演娄烨等组成了首任评审团,出于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们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评审标准:

首任CIFF评委会主席崔卫平女士在南视觉美术馆现场宣读获奖名单


第一是自由精神的维度,指向创作的原发点——“一个人为什么要在他和世界面前架起摄影机,最初的那个原始冲动是什么”;第二是开放性的维度,“是指现实的开放,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创作的开放。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创作的美学,各方面的形式、样式”;第三是新样态的维度,这对作者的电影语言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是前瞻性的维度,指的是对各种新观念的敏感以及先锋性的探索精神。


首任评审团将此做为一种“精神遗产”留给了CIFF,亦被之后的历届评委会所认同、遵循、丰富,在之后的十多年中,许多重要电影人和跨界文化人士出任了CIFF评审:谢飞、吴文光、张元、王小帅、章明、王兵、郝建、栗宪庭、张培力、杨福东、李振华、韩东、朱大可、毕飞宇、张真、崔子恩、欧宁等等。

第十三届CIFF颁奖仪式后,青年策展团队和部分志愿者合影


在四个维度的评审标准关照下,CIFF逐步确立了自身在电影社会学和电影美学上的价值取向,众多关注民生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被看好;更多私人视角、品味独特的作品得到了重视;探索影像语言,具备实验性价值的作品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CIFF所选择的电影和电影人,一直彰显着一种深沉而内敛的独立精神。


 
新锐的展露平台

很少有人知道,导演刁亦男在《白日焰火》获得柏林金熊奖之前,就已经拍摄过两部气质独特的独立电影《制服》和《夜车》,而这两部影片在国内唯一参加过的电影节就是南京的CIFF。导演娄烨在禁止拍摄期间,以海外厂牌私密摄制的戛纳获奖影片《春风沉醉的夜晚》即取景于南京,并在次年CIFF开幕式上作为开幕片完成了其中国首映。


CIFF一直是新锐导演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国内票房上取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导演宁浩和乌尔善,都是从CIFF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渐渐为大众所知。导演耿军因其独立短片《镰刀锤子都休息》获得金马奖而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其实,这部作品头年就已经在CIFF获过奖,更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4年耿军用6000元人民币拍摄的处女作《烧烤》,就已经在CIFF亮过相。

第十届海报,赵清设计


在2016年拿遍海内外电影节奖项的《路边野餐》,导演毕赣亦是起步于CIFF。2011年,当时毕赣还是山西传媒学院一个学电影的学生,他导演的处女作《老虎》却意外地入选了当年CIFF剧情片竞赛单元,虽然作品并未获奖,却让他有机会来到南京打开眼界,结识了独立影像圈,尤其是邂逅了同为学生导演的杨潇(来自南广)和陈骥(来自南艺),他们一起创办了“电影书写计划”的微信公众号,一起筹划新作,这也是后来《路边野餐》主创团队的缘起。


 
传承的火焰

回望CIFF的历史进程,葛亚平、曹恺、张献民三人核心的理事构架是逐步磨合形成的,这其实是一个民间当代艺术机构和两个私人工作室的紧密合作。葛亚平是一个艺术投资人,但因早年校园诗人的经历使得他一向持有民间立场,他创办的南视觉美术馆是一个非赢利的民间艺术机构,成为CIFF的工作基地和主办方;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曹恺及其辟邪工作室是CIFF的发动机,承担了许多具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在北京的张献民及其影弟工作室,集独立影像策划、评论、制片、推广于一身,为南京影展带来了丰厚的外部资源。

第八届CIFF开幕式,南京大学女生志愿者在开幕会场迎宾


CIFF作为一个非赢利性的学术影展,在某些时候,亦不自觉地承担起了青训营的角色,它不但是青年创作者的孵化基地,亦是青年策展人的养成所。时间倒推到2006年,当时还在读本科的大学生杨城从老师左靖处得到了CIFF的展讯,他跷课从其他城市赶赴南京现场日夜看片,受到独立影像的启蒙而一发不可收拾,之后连续几年参与CIFF志愿者工作,从场刊编辑、网站责任编辑、图册执行主编、助理策展人,一路成长直到成为CIFF策展人、艺术总监。另一个稍不同的案例发生在王飞身上,最初他是南艺学电影文学的学生,CIFF的一个观众,因为对独立影像价值观的认同,大学毕业后他创立一个名为“南京业余电影协会”的青年影像社团,交流青年人创作的影片和影评。2010年王飞参加了CIFF举办的暑期青年影评人讲习班,他也开始成为一个志愿者,因其出众的组织能力,而逐步承担起CIFF的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的角色,一直到成长为影展的运营总监。

“浅表层考古”——第十届CIFF厦门实验影像论片坛现场


2013年开始,曹恺将CIFF开始逐步移交给以杨城、王飞为首的CIFF青年策展团队,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青年策展人加入其中,如南艺青年讲师、海归电影产业学者陈平,前“云之南”资深志愿者、青年电影发行人水怪,“黑鳍电影”创办者、青年电影制片人王子剑等。这是南京黑火一次内在的秘密传递,在内外交困的危难时刻,青年策展团队接过了火种,燃起了“为自由的电影”之光,点亮至今。


“看见火在燃烧,里面有我所有的过去……”黑火南京,十三年独立影展的道路似乎依旧不辨光亮,但内心异常灼热,自由的冲动让人欲火如焚。


更多精彩尽在《典藏·今艺术》2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