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年的回忆

2017-01-23 ​ 江文祥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按照中国的传统,到了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了。这里有关于时令和年货置办的习俗,先回忆有关时令的习俗。



腊  八


腊月初八,称“腊八”。“腊八腊八,打扫邋遢”,家家户户都在这天大扫除,俗称“掸尘”。扫除家中一切灰尘污垢,准备过一个干净、卫生的春节。这天中午人们习惯喝粥,俗话说:“喝了腊八粥,钱财进无出。”所以,“腊八”是个好日子,常讲“老日子”,“腊八腊八,有喜就发”。乡里人习惯在这天办喜事:提亲、定亲、结婚、上梁、乔迁等。



送  灶


有谚语说:“腊月二十三,灶神上青天”。其意即这天是祭灶、送灶的日子。相传灶神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触犯天条,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所以灶神爷被称为“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他落座在各家各户厨灶中间的“灶神庙”里。乡间修土锅灶时,在锅灶上方竖烟囱中间留一长方形洞,俗称“灶神庙”或“灶堂”。人们过年贴春联时都在“灶神庙”两边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愿灶神爷上天多说点好话,回来保佑家宅平安。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一般每家都在灶神庙内贴上灶神画像,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漆黑。送灶时,把旧像摘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奏好事”,还要贿赂他,用一块稠糖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民间就有罗仕先生因母亲得罪了灶神爷被“脱胎换骨”的传说。



小  年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把老祖爷请回家过年,俗称“接祖”,是祭祖的一种方式。中午准备三碗晕、三碗素,放在堂屋大桌子上,并把碗、筷子摆好,烧香燃烛。家中当家人拿着一挂鞭炮到大门外喊着老祖爷的称呼,请他们来家过年。先倒茶,茶一遍,再斟酒,酒三巡,后装饭,饭一碗。结束后,留三个酒杯,三双筷子,放在堂屋的香案上,就算留老祖爷在家过年。年三十晚上,用同样的方式请老祖爷吃年饭,正月十五再以同样的方式把老祖爷送走,这期间,每天早上烧一次香,斟一遍酒,中午盛三碗饭。



大  年


腊月三十,俗称“大年三十”。农历岁尾,称之“除夕”,年货已备齐。这天,人们忙于挂年画,贴春联。所有大小门(包括猪圈、鸡笼、牛棚)都贴上吉祥的对联,房前屋后的树上、家用器具上都贴上“喜红纸”(长方块)。大人们吃过早饭就开始忙年饭,吃年饭前先“祭祖”,按照小年的习俗请老祖爷吃年饭。完毕,全家叩头敬礼,再次供奉祖先登神位,待到正月十五送走。之后,全家同桌吃年饭,堂前屋后灯火齐明。年菜一般10碗或12碗,意在“十全十美”、“月月丰盛”。凡年菜必须有油炸糯米圆和鱼。鱼不能吃,必须留到正月十五才吃,意在“年年有余”,糯米圆意在“合家团圆”。年饭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用红纸包裹,钱数不限,多为双数,意在“好事成双”。吃罢年饭,小孩玩耍,放炮竹,大人打牌谈心,妇女忙于“煮冻骨”、“炆鸡蛋”、“烧腌碟”,准备初一来客用。除夕之夜,每间房屋灯火通明,通宵守夜。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男女老少穿戴一新,极为重视。清晨开大门,烧香放炮竹“迎财神”。然后大人、小孩成群给邻居拜年,俗称“往门年”。见到长辈口呼“给您老拜年啦!”见到平辈晚辈口呼“新年好!”。每家向前来拜年的大人递烟倒茶,给小孩捧糖拿蛋。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家离桐城近,跟桐城乡风,留传这样一则顺口溜:“初一拜近邻,初二拜新灵(新坟,头年刚死的人),初三初四拜母舅,初五初六拜丈人,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回。”正月初七称“上七日”,传为“人生日”,一般不出门。正月初八,俗话有:“正月初八,在外就发”,一般在外不回家。过去,人们对拜年极为重视,“平日往来无所谓,春节拜年要到位”,故有“拿刀去割麦,遇到拜年客”的说法。



元  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有“正月十五闹元宵”、“十五大似年”等说法,家家户户早上开门放鞭炮。中午按照“接祖”的方式“送祖”。晚上全家团圆吃元宵(大汤圆)。堂上摆香案,燃香点烛,灯火彻夜通明。俗话说:“吃了月半饭,下地把活干”,“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十五一过,农村开始忙于农事,开始新的一年生产生活了。




除上述时令上的习俗外,还有办年货的习俗。


打  糖


打糖有三个步骤:一是爊糖,山区用山芋,畈区用糯米。我家住山区,用的是山芋。进入农闲季节,约农历十一月,山芋在坑里储藏得有点甜了。清晨妈妈装满两篮山芋,挑到河边洗净。拿回放入锅里煮熟倒烂,放在包袄里(土布、一米对方,俗称“筛衣服”)挂在架子(俗称筛衣架)上用水过滤,过滤后的水再放到锅里焞。先是两锅水,爊过几小时后变成一锅。再后来只有半锅便是糖了。通常是清早忙到晚上才结束。此糖称芋头糖,非常甜,小时候家穷无钱买糖,经常用勺子偷偷挖着吃。二是晒饭坯。用糯米煮成饭,再把饭晒干,就成饭米坯,留作打糖用。三是打糖(制作成品糖)。这个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因为早了怕吃完了到正月人家来拜年就没有了。打糖一般在晚上,先把饭米坯放在锅里炒熟,再把芋头糖放在锅里烧开,然后把炒好的饭米坯放到糖里搅拌。搅拌好盛到大桌上用木板打拼成方块并打实,再用刀切成长条,然后把长条切成片块,就成了成品糖了。根据家庭情况,有一锅、二锅、三锅不等。



蒸 粑


农历十一月,各家准备买糯米和籼米,有的对半,有的四六(糯米四因糯米贵,籼米六)掺在一起,放入缸里用水浸泡,大约半个多月后,再用丝箩篮到河里淘净,回家用磨子磨碎(兑水磨)。磨子下面用被单支成一个塘(俗称粑粑塘),磨出的水米粉流进塘内。磨完后用干柴灰把它彻干。彻干后的米粉做成圆球约乒乓球那么大。放在蒸茏里蒸熟,就成糯米粑粑了。一般情况下,头天磨,一夜彻,第二天蒸。几天后,粑粑冷透了,掰起放在水缸里养。以后煮粥,下面时放在锅里煮着吃。也可炒着吃。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有的做几十斤米,也有的做二三百斤米。



杀  猪


进入腊月,杀年猪的时候就到了。村里的杀猪匠便成了最忙最紧俏的人,这个时候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一个大队不是从一队到尾队,就是从尾队到一队,一路按顺序排着,轮到谁家就谁家。杀完猪,养猪户请左右邻居到家里吃饭,俗称杀猪饭。杀猪饭少不了一道菜——氽血晃(杀猪时流出来的猪血),俗话说:“吃了猪血晃,来年大变样。”心愿是第二年猪越养越大。杀猪匠按猪大小留下二到四斤肉作为工钱,俗称刀工。



做  干


腊月二十以后,开始做干子。首先把黄豆用水浸泡一天,再用丝萝篮拎到河里淘,回来用磨子磨碎,用筛衣服过滤(和爊糖过滤一样),过滤下来的豆浆水放在锅里烧开,用瓢盛到缸里点膏(把石膏用水摩,再把石膏水撒到缸内,量要适当),点膏后豆腐浆变成豆腐卤。再把豆腐卤放在铺着筛衣服的模子内过滤用盖子盖上压干,后切成方块,变成干子了。



炸  圆


腊月二十五以后,各家陆续开始炸圆子。把糯米煮成饭,加生姜末、碎大葱揣烂做成小圆,放入香油锅内炸。炸出来的第一碗不能动、不能吃,留着年三十晚祭祖用,然后再炸一碗白干(生腐)也留着三十晚祭祖用,这以后炸出来的圆子、生腐才可以吃。圆子炸完炸生腐,炸完生腐再炸山芋丝、米面壳等。整个要忙到一大晚上。山芋丝,是先把生山芋切成丝,再放在烧开的水里泡一会,时间不能过长,长了就熟烂了,以后捞起晒干,炸圆子时再炸。米面壳,是蒸粑粑留一点粉,用水稀湿加点糖、芝麻等,再用米面盘放到锅里蒸熟,掀下切成小方块晒干,炸圆子时再炸。



宰  鸡


流传正月不杀生,腊月二十七就把鸡、鸭、鹅等家禽杀死,清理干净。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只能挂在通风屋里的钩子上,备年三十年饭和正月来客时吃。


随着岁月的洗礼、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年货制作方式离我们远去,被购买所取代,慢慢成为一个个尘封的名词。有的连年夜饭都在酒店享用。我认为民俗的传统不应该丢失,它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与每个人的生活记忆紧密相关。正因如此,利用春节闲暇时光,写此回忆录,取名《过年的回忆》。  


觉得不错,文后赏个ZAN 吧!


庐江十大网红,感动的不只是庐江!  

糖打蛋,儿时的奢侈儿时的梦  

庐江黄屯,岁至年关一天一个讲究,满满的传统乡俗  

△  



微聚庐江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为我们美丽的家乡点赞吧!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庐江、关注庐江、欣赏庐江,请在默默点赞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分享庐江的美!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