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最重“和”文化,今天才知道,涨知识了!

2017-01-25 ​ 庄华峰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又是一年春节到,忙碌了一年的旅人们都在焦急等待着归乡的时刻,家乡的亲人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着年货,满心欢喜的等待游子归来。春节既是一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典范,它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节日,最为盛大、最为热闹、最为期待、也最让人欣喜。

为什么春节会如此拨动中国人的心弦?这是因为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它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情感、愿景、伦理、信仰和梦想,而春节中所蕴含的这些元素又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讲求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提倡人际和合。春节便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文化:





一追求天人之和

“和”在《说文解字》中带有风调雨顺之意。先民们认为,想要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就须祭祀神灵、祖先与送灶。这种风习在春节多有表现。如在新年开始之际,处于冬季的人们便设宴席、放爆竹、贴春联、张灯结彩,庆祝一年来的丰收,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中的贴春联习俗由来已久,它已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年俗文化记忆,成为一道辞旧迎新的亮丽风景。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每家每户一副副字体各异、内容丰富、内涵隽永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厚重,感受到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上述这些活动都是以喜庆丰收、预祝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祥和平安、生活幸福作为主要内容,无疑反映了人们追求天人和谐同一的终极理想。




二倡导人人之和

儒家倡导的人与社会的互动和谐是为“人和”。在这种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与人的和谐交往,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而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是家庭,所以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从古到今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回家过年、吃团圆饭、送压岁钱、拜年……。对于远方的亲人,能够回家过年,是一年的企盼,是满满的幸福。“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些话,深刻地表达了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正是对于回家过年的渴望,才会有春运返乡壮观的场面;正是对于合家团圆的期盼,才会有“摩托大军”日夜兼程的信念。年夜饭(或叫团圆饭)是过年各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除夕”之夜全家男女老少几代人围坐一桌,推杯换盏,夹菜敬酒,家长里短,气氛温馨而和畅。吃完团圆饭,长者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敬老爱幼,暖意融融。如果说这些方式目的在于和谐家庭内部关系的话,那么拜年则是谋求家庭外部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春节拜年,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和睦相处,也体现出“和”的内涵。相互拜年时的一句祝福语,哪怕是简简单单“春节快乐”四个字,过年中的种种“口彩”,都反映着一种心理企盼,这就是谋求吉祥、顺遂和成功,避免凶祸、疾疫和失败。总之,拜年之俗协调了朋友、邻里关系,增进了彼此的和谐融洽,成为人心互动的有效平台。




三希冀国家之和

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作生动地描绘了唐代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灯月交辉,热闹非凡的场景。宋代的元宵灯市、明清的“春灯谜”活动等等,让人们看到了一派和平稳定、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们在玩乐的同时表达着对安宁、平稳、幸福的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康的渴望。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人们过春节的花样不断翻新,但无论是赶集买年货还是逛超市、逛庙会,无论是唱KTV消遣还是登门贺岁、短信拜年,也无论是发真红包还是支付宝红包,这些都只是形式,新时代的新年总要有新时代的气息,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要继承和宏扬春节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记住乡愁,守住民族传统文化记忆,护住自己的文化家园。


觉得不错,文后赏个ZAN 吧!


△  

△  

△  

△  



微聚庐江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为我们美丽的家乡点赞吧!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庐江、关注庐江、欣赏庐江,请在默默点赞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分享庐江的美!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