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的除夕曾经的事

2017-01-26 吴子新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微聚庐江”祝大家新春快乐

大别山东部余脉是绵延的马槽群山,弯弯马槽河潺潺湍湍,向北又向东,最终以宽阔的杭埠河和九曲十八弯的白石天河一路东行,归入巢湖。杭埠河与白石天河流域,是庐江县北部的广袤圩区,人们习惯称之同大圩和石大圩。这儿史来是庐江、舒城和合肥三县交界地区,民风淳朴,民俗优厚。如今,这块拥有近二十万人口的圩区是庐江县粮仓,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然而,那些曾经的除夕,那些曾经的事儿,或成为半百以上人群的记忆,或正在以新的方式沿袭、延续。家住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这儿有很多民俗的记忆已经被淡忘,有很多老一辈的传统已经或渐渐在消失。新年到来之前,笔者对该地区的民俗进行了专门整理,将陆续上传,以怀念曾经的除夕和逝去的年味。



大年三十一碗汤


大麦种在田,小儿望过年;过年吃胯胯,大人就不打。

这首儿歌是过去乡村孩子对过年的期盼,道出了过去乡村孩子们心馋和口馋。

大年三十,圩区的农家一般是不吃午饭的。早餐随便吃点儿,中午喝汤,然后到下昼吃年饭。大年三十上午开始,烀汤是千家万户忙碌的内容之首。过去家家都是大铁锅,在锅里放进猪肉、整鸡,或整鸭整鹅,以及佐料,锅底下猛火烧,慢火炖。直至香气满屋,引发全家人的口馋。



一年忙到头,三十一碗汤,是农家的必备,是必须的。无论家境如何,都得烀汤。富裕人家烀汤用猪腿、老母鸡,加以桂圆大枣,家境拮据的烀汤则简单地用肋条肉和一般的鸡鸭。喝汤时,鸡腿都是盛给长者或最宠爱的幼儿,其余家人吃猪肉或吃鸡肉,则随便处理。喝汤也有讲究,家中常年在外的人,得吃鸡的飞胯,预示来年飞的更远,求财更多;长辈吃胸脯或走胯,预示新的一年身体健壮;婆婆和儿媳妇平分鸡头、鸡尾和鸡脚,预示婆媳之间和和睦睦。



烀汤归烀汤,不仅仅是为了大年三十一碗汤,还是农家一年到头年尾与年头的有效衔接。先说烀汤烀到七八成熟时,便从锅里捞出一些猪肉、鸡等,放进碗柜里晾着,相当于今天的卤菜。等年饭吃过以后,将碗柜里的猪肉、鸡等切好,作为正月招待客人的备用。因为正月的三天年“不下生”。锅里的烀汤不能全部喝完,得留部分盛进器皿,初一开始的早晚餐下米面时,每次放一点。



洗门槛 掏鸭蛋


在经济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总是以唯心的、迷信的方式祈祷一年的好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圩区很多地方流传三十晚上“洗门槛”和“掏鸭蛋”。即使在“文革”年代,“洗门槛”和“掏鸭蛋”的习俗也没有停掉。可见,“洗门槛”和“掏鸭蛋”当年是圩区人们对居家安定和生活富裕的预祝。



为了三十晚上洗门槛,家主人早有心计,在夏秋季节就采摘菜园里的马齿苋,将其晒干,收藏好。三十晚上,主人把晒干了的马齿苋放进木盆子,用热水浸泡。数分钟后,开始用浸泡的马齿苋擦洗门槛,驱逐邪气,祈求门神。擦洗时,口中念念有词:

邪狗皮,站过去,别再传染瘟疫气;

门神爷,求求您,保佑发财转运气。

养猪发样猪,养鸡发样鸡,六畜兴旺仰仗您。

主人洗完门槛结后,把马齿苋和水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埋掉。一些老人称除夕晚上洗门槛为“三十晚上送瘟神”。



与“洗门槛”习俗一道流传的另一个习俗,是农家人“三十晚上掏鸭(鸡)蛋”。

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养几只老母鸡和一两只老鸭。养鸡养鸭一般都舍不得轻易宰杀,而是让其下蛋,以维护生计。当时人们的生活就是“鸡蛋换盐,两不找钱;鸭蛋换油,点灯不愁”。鸡蛋换食盐,保障家里食用;鸭蛋换煤油,保障家里照明。因此,村人戏称老母鸡 “盐罐子”,称老鸭为“油罐子”。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一手拿着笆斗,一手拿着囤灰耙,拉开鸡鸭笼子的门,其时,好像戏台上的台词,家中人进行着一段简短的对白。



家庭主妇用囤灰耙在笼内一伸一缩抽动,做着掏鸭蛋的动作。说:“掏鸭蛋,掏鸭蛋” 。

家人问:“掏多少?”

有人答:“掏一千,掏一万”。

家庭主妇答:“我家的老鸭(母鸡),真的会下蛋”!



挂门灯 贴福禄


“正月里来迎新春,家家户户挂门灯”。挂门灯,又叫挂灯笼。

过去的农村集镇,都有灯笼店。腊月开始,人们都到灯笼店订一个有自家姓氏的灯笼。灯笼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有篾制的,有铁丝制作的。篾制的价格便宜,铁丝制作的价格贵一点。灯笼的正面是姓氏的一个大字,姓氏对面则是家族原溯。诸如姓“王”, 对面则是王姓家族原溯“三槐堂”;姓“吴”, 对面则是吴姓家族原溯“延陵郡”。故有“天下王,三槐堂”,“吴氏姓,延陵郡”等等。



吃年饭,当太阳还挂在西边天上的时候,一些有“接祖祭祖”惯例的家庭便挂起了灯笼。夕阳落下,天气变黑,村里的所有人家都挂起了灯笼。灯笼照亮门庭,与家里堂屋的煤油灯响应。夜深时,多数人家取下灯笼,初一早晨开大门再挂。除夕夜,家家户户不熄灯,实现年尾亮到年头。

圩区人,过年讲究喜庆。腊月一到,除了到灯笼店订一个灯笼以外,还得买门对纸、五福、年画、高升和红福利纸、绿福利纸,以及红糖、饼干、方片糕等等,称为“打年货”。



三十晚上,很多人家把红绿色福利纸裁成白干大小,再用面粉熬制成专门的浆糊,忙着贴福禄。灶前、橱柜、柱子、中堂画四周、家中所有的门旁、以及农具,就连门外的猪圈、树木等都得贴上福禄利纸。贴福禄利纸是有讲究的,一般连贴三块,两块红色的,一块绿色的,绿色贴在中间,红色贴在上下或左右,意味福禄相聚,红红红火。




包红糖 抱春树


圩区人过年,不仅讲究合家团聚,家人和睦,而且注重走亲往友,看望亲戚长辈,促进亲情关系融合。因此,过年拜年习俗代代相传。

新春拜年,不能空着手,得带点“包茶”。过去的年代里,因为经济贫困,拜年没人带香烟和酒,所谓“包茶”指的是桂圆、红枣、红糖、饼干、方片糕等等。“包茶”又分为“尖包子”、“方包子”和“长包子”, “尖包子”包的是桂圆、红枣、红糖,送给年纪大的亲戚或长辈;“方包子”指的是饼干,送给年纪差不多或平辈;“长包子”指的是方片糕,送给孩子。饼干和方片糕都是包装好了的,而桂圆、红枣、红糖都是散装的,分别买上十斤八斤,回家得自己包装。过去,市场上没有像如今的各类方便袋,包桂圆、红枣、红糖只得向别人要些旧书刊或旧报纸。有的人家自己不会包,只得请会包的人到家里帮忙包。



包红糖等开始,先计算一下,亲戚中年纪大的和长辈有多少户,每户一斤。桌子上,摊开一份一份包装纸,用盘秤一份称一斤。包糖讲究技术,先双手抓紧包装纸,合到一起后折好“尖子”得那头,然后抐紧里面的糖,再把纸全部折覆好,翻过来,用两根稻草(后来用包装带子)系紧,“尖包子”就包好了,最后往“尖包子”的“尖子”上塞一块裁好了的红纸条,使“尖包子”显得很有礼气。



在圩区,除夕晚上孩子“抱春树”习俗在很多人家传承很久。家中只要有十岁左右的男孩子,除夕晚上家长几乎都指点孩子到门外“抱春树”。民间传说春树是树中之王,长得最快,最高。因此,一些家长用唯心的方法希望孩子快点长高,长大。

孩子走到春树跟前,双手抱住春树时,家长便教孩子跟着念“抱春树”口诀:

春树粗,春树壮,我要与你比着长;

今年不长明年长,明年长到抬杆长!


觉得不错,文后赏个ZAN 吧!


好消息!庐江大交通格局定调,徽州大道将直通庐江  

大红灯笼高高挂,最是故乡年味浓  

春节最重“和”文化,今天才知道,涨知识了!  

年味已漫庐江城,街头巷尾溢乡情  



微聚庐江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为我们美丽的家乡点赞吧!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庐江、关注庐江、欣赏庐江,请在默默点赞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分享庐江的美!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