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庐江,一座千年古镇,曾恢弘三国时代

2017-03-01 陆瑢 张璐嘉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由于魏吴两国长达30余年的争夺,合肥曾遗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故址,如古逍遥津、教弩台、斛兵塘等。可是,就在距离合肥市区不远的庐江县金牛镇,一座海拔只有一两百米的小山,竟也有许多有关三国的精彩传说和古迹遗址,却鲜为人知。





看点

01

千年古韵金牛山


金牛山位于庐江县城西北,距县城20多公里,海拔107.8米,占地约195公顷,峰秀势展,气畅脉舒。清顺治年间编撰的《庐江县志》中,就将“金牛晚眺”列入“庐江八景”。虽然金牛山海拔仅百余米,既无峻岭奇峰,也无深壑危谷,然而气势流畅,景物宜人,文化隽永,历史悠长,仍然凭此神韵、古迹,闻名天下。





金牛山是大别山通往巢湖地区的陆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孙据曹争长达30余年;南北朝时北魏西汝南郡,在此地治设洝城;太平军“三河大捷”也发生在这附近;解放战争时期“金牛山之战”更是载入史册。除了历史悠久,金牛山更是地杰人灵,走出过抗日名将孙立人等,尽显其人文渊薮。而其所处的金牛镇因此山得名,始建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了。





关于金牛山的得名,当地人有几种说法,《太平寰宇记》中曾载金牛山《图经》云:“昔有金牛从此山出。奔江,人逐之。故此地有渚,谓之金牛渚。”而《庐江县志》则记载:镇东有金牛山,传有金牛裂土而出得名。据老辈人说,以前在金牛山的山顶有着周边不整、深浅无序、大到数亩的石坑,传说就是昔日金牛裂土而出的地方。





在金牛山的主峰峰巅,曾有古塔一座,建于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二年,在清康熙三十八年风化崩塌。在金牛山西麓还曾有一座在三国时期由曹操扩建的妙光寺,但经过历代风雨侵袭和兵火袭扰,毁于明朝初年。据了解,在1998年重建该寺清理地基时,曾在两三尺深的土砾中挖出一座石质古香炉。香炉高40厘米,宽40厘米,厚27厘米,缩腰如意足,缀以双耳,正面浮雕潜龙吐珠图案,并镌刻铭文“大清道光八年大吕月立”。如今,这座见证古刹历史的文物供奉在南阳寺南岳殿。如此种种遗存,无不彰显着金牛山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因此,金牛镇入选了安徽千年古镇名录。





看点

02

风云际会三国城


长期以来,在金牛山附近的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曹操率领83万人马下江南,欲与东吴决战,就曾在金牛山下的金牛镇屯兵,并且在山下修造了城墙,取其进可攻、退可守之势。但曹操的儿子曹丕却有不同意见,说“好是好,就怕金牛山上架大炮(投石车)”。于是,曹操下令一夜之间,把城墙石砖全部转运到今天的庐江城。尽管,历史学者根据史料中记载的曹操南下行军路线,以及庐江县城的城墙修建时间等,分析出这个传说并不足以为信,然而金牛山山上山下的众多古迹,无不在诉说着历史沧桑。上世纪50年代,建于东汉期间的洝城古城遗迹的颓垣残垛、深壕浅沟仍然历历在目;到了七八十年代,金牛镇内进行建设时还曾挖掘出城北门遗址门框青石和众多古砖;三国时期魏吴经常交战的金牛山古战场遗址,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有古战壕1条,军事平台1个。




在众多的遗迹中,一座独具特点的旗杆石总是吸引着我们的关注。这块也被当地人称为“夹板石”的旗杆石,由两块细长的山石相靠立起,高2.4米,宽0.44米,厚0.22米,在山石的上端各有两眼圆孔,为立杆升旗所用,由于年代久远,石上纹理斑驳,遍体鳞伤,标识全无。关于这块旗杆石的年代和立石之人,当地传说也各不相同。有的说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前后,曹操和孙权都曾在此地驻兵,旗杆石正是当时军队竖立的,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有的传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西汝南郡在金牛山脚下治设洝城,旗杆石是当时的遗存;还有传说,1858年秋,清朝湘军李续宾部攻取庐州咽喉三河镇前,驻兵金牛岭时所建;近来也有部分文史专家考证,这块旗杆石或许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竖立的。



看来,金牛山一地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实实在在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留存下了古城墙遗址、葵花井、薛井、南阳寺、马场岗、养马圩、曹操点将台等一批散布全镇的古迹名胜。而在众多的传说中,当地人也对“三国文化”独具情感认可,“曹兵开山掘金牛”、“曹操一夜迁古城”、“养马圩曹兵放马”、“旗杆石曹操升旗”、“踩马滩曹兵训练”、“葵花井曹女涤绢”等一系列传说,千百年来世代口口相传,虽大同小异,却常说不衰。




看点

03

溢香流芳“葵花井”


在金牛山西麓山洼间,有一个面积不足半亩,深不足五尺,却名播四乡的山池,人称“葵花井”。井水终年不枯,清澈可鉴,甘醇可口。据老人们回忆,五六十年前的金牛镇上的南街,长不过两百米,各色店铺只有三十家不到,但却有五六家清开茶馆。所谓“清开茶馆”是指专门卖茶水、早点,不卖饭菜的茶馆,这些清开茶馆大都打着这井水的招牌揽客。有的茶馆门上赫然写着“葵花井中水,荒草尖上茶”。只见堂倌提着鹤嘴铜壶,以娴熟的“长开”功夫沏茶。那壶嘴斜离茶碗尺许,碗中茶水翻腾,似乎要高出碗口,但桌面上却极少溅溢,那水似乎是有了极高的粘度一般。





这眼神奇的葵花井究竟是天然山塘还是人工挖掘?对此,当地民间曾有传说。其实,在《庐江县志》中曾有记载“山西北麓有葵花井,传为三国时挖掘”。原来,曹操自赤壁兵败后,常思报83万人马落败之恨。建安17年(公元212年)10月,亲自统帅40万大军,自许昌出发,经过合肥,直下濡须(濡须,水名,源出巢湖),大本营驻扎在舒城一线。兵官眷属所在的后营就驻扎在金牛山一带,因此也就给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曹操夫人刘氏育有一子一女,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战死。女儿名叫葵花。此次出征,因为兄长刚刚战死,曹操不忍让女儿在前线杀斗,便要求葵花在后营保护眷属。葵花在营房内做些浆洗缝补的工作,常到金牛山中的山涧溪水旁去。但进入冬季,金牛山上的泉水很小,葵花就带着几个婢女,打算把水池扩大些。看着几个女孩辛苦地凿石挖池,很是辛苦,在山坡上放牛的牧童秦豆也想助一臂之力。秦豆带着几个小伙伴在夜里偷偷地把水池挖大挖深。一来二去,葵花和秦豆成为好友。但限于两人地位悬殊,于是商议,让秦豆到军营立功,以争取曹操的认可。不料,两年后曹兵西征,秦豆英勇杀敌不幸阵亡。葵花痛苦不已,悔不当初让他从军。





三年后,曹操再次率大军从汉中转战濡须,解合肥之危。葵花又随军来到金牛山,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剪去长发,执意出家。曹操阻拦不成,只得答应,并将此池命名为“葵花井”,并在旁建一座寺庙。山涧中的这汪池水,自从葵花姑娘思兄涤绢、伤情抛泪、父亲赐名后,井水变得更加香醇甘甜,加上郡主经常在水中施洒药草,有时还真能帮助乡邻袪灾除病,慢慢的“葵花井”的名声就在周边传开了。





到了公元239年,吴王孙权占领庐江后,来到金牛山,看到山上曹操建造的寺庙后,便命地方官吏在山顶建造一座高塔,取相制相克之意。因为建于赤乌二年,人称“赤乌塔”。有诗为证:“荒城古刹建东吴,碑碣分明载赤乌。”





如今的葵花井早已失去了旧时的喧闹,通往它的路径满是荆棘,井水更碧更清更净了,池面见不到一些波纹。但葵花芳池,泉涌溪流,在历史的长河里边走边吟,不仅为世间不朽的爱情轻唱,更在为曾似母亲乳汁养育了一方人而世代传唱。




看点

04

历久弥香“大扁糖”


我们寻访金牛镇时,恰逢新春佳节,在乡村的土产年货市场上,一种金黄色、洒满芝麻的糕点,很受乡亲们的喜爱。原来,这种名为“金牛大扁糖”的传统糕点,正是金牛镇的当地特产。





提起三国元素,这“金牛大扁糖”也没有例外,并由此牵出了有关“葵花井”的另一个传说。相传,曹操当年屯兵于金牛山下,遭遇连年大旱。为祈求上苍降雨,金牛山上每天都做求雨祭祀。曹操最小的女儿葵花也加入祈雨行列,跪在石板上的葵花想到不少村民和士兵因干渴而死,不禁潸然泪下,泪珠不断滴在石板上,青石板立即被溶化,化作一石臼状,泉水顿时涌出。村民为永铭曹操女儿葵花的贤德,就将此泉名为“葵花井”。而当地人用此泉水将糖饴做成了一种扁形的食品,香甜可口,进贡给曹操吃后,他大为赞赏,问是何物。身边的人说还没想好名字呢。曹操见是扁形,遂赐名说,“就叫大扁糖吧。”从此,金牛大扁糖蜚声四方,奉为贡品。





这大扁糖制作工艺繁杂、劳动量大,先后要经过炒面、制馅、焙糖丝、炒糖稀、放面粉、甩糖稀面粉、拽糖稀面粉等多道工序,而且由于其中几道工序必须同步进行,才能保证食材制作的温度,又能节省时间,所以需要至少六个人完成,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绝不能打开房间让冷空气进来,以免最后的糖稀拽不开,所以工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始终赤膊上阵。金牛大扁糖的制作过程,像是一场艺术表演,众人齐力合作,方能制成。大家虽然累,但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