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勤以防惰,戒奢以守俭”,吴氏家训育一门人杰

2017-03-15 汪德生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吴长庆(1829~1884),字家善,号筱轩,庐江南乡沙湖山(今庐江县泥河镇胜岗村)人。著名淮军将领。清咸丰五年(1855 ),袭云骑尉世职。光绪元年(1875)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光绪六年(1880)授浙江提督,旋调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八年(1882),奉旨率军赴朝鲜平内乱。祸乱悉平,长庆留镇汉城,帮助朝鲜建立军队,巩固和加强防御,修治道途,救灾恤民,示以恩信。

光绪十年(1884),因“劳身焦思,亦遂浸痼疾”,奉命回国,是年7月13日病逝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光绪皇帝“诏优恤,谥武壮”。是年,棂归故里,清政府拨银两兴建专祠,名“武壮公祠”。


1997年,“武壮公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长庆画像 


“习勤以防惰,戒奢以守俭”。这是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祖训之一。

吴长庆出生书香世家,其祖居位于庐江西南岱鳌山南麓,地接桐城,受桐城派文风熏陶,吴氏家族深得国学之义法,十分注重学问及品行修养,尤重家教家风之传承。吴长庆之母张太夫人,恭谨慈爱,好善乐施,不留余财。常以“习勤以防惰,戒奢以守俭”教育子女。吴长庆显贵后,回老家省亲,刻意排场,精选绫罗绸缎、珍稀物件孝敬老母。其母见状,即告诫曰:“吾所望于汝者,养志耳,非养口体也。过奢何为呼?汝服膺庭训,奉命朝廷,欲无负于君亲者,惟克勤王事,不失俭德而已。”


吴长庆次子吴保初

吴长庆恭听慈母教训,十分惭愧,也深受感动。从此一改旧习,牢记“习勤以防惰,戒奢以守俭”之家训。日常生活,简朴节俭;以经术从事,诚笃不欺。对于钱财,苟非正道所得,丝毫不取。


吴长庆书法

同治七年(1868),吴长庆率部转战苏、浙、鲁、冀、豫诸省平乱,“叠克名城,嘉兴之役,战绩尤多”。期间,攻破嘉兴城,获乱军储货千万,吴长庆丝毫勿取。是年,奉命在江苏浦口修河道时,当地耆旧绅商送吴长庆丰腴田产万亩,他一概捐出,用来修缮孔庙,又购买圩田千亩,分赏给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有功而又不具备朝廷嘉奖的将士们。


庐城吴武壮公祠


同治九年(1870),吴长庆奉命率部移驻扬州,治理黑水、四泉、玉带河。时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曾国荃知道他生活并不丰裕,派人馈赠万两“大盐票”(即有价证券)十张,以补生活之用。吴长庆坚辞不受。曾国荃无奈,最后只好说:“你要真的不要,就分赠给你的邻里族人好了。”于是吴长庆收下这笔丰厚的馈赠,转而将四张大盐票用来修理运河,另六张大盐票用作巢湖专治“湖盗”、救济船民之用。


吴长庆长女吴若男

吴长庆生平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且仗义疏财,创建义学,具膏火以惠学子。尤为礼贤下士,以至名人学士云集,幕府成一时之盛。故淮军将领多拥厚资,唯吴长庆萧然若未显达。乃至在其临终遗嘱中言:家中有银三千两,丧葬之资足矣。所留遗折中提到儿孙辈尚能读书,不敢仰邀恩眷之语,表达了不留钱财给子孙的遗愿。



吴长庆次女吴亚男

在吴长庆的言传身教之下,所育子女均能严守“习勤以防惰,戒奢以守俭”之家训,秉承吴氏家族优良之家风。尤其是次子吴保初(1869-1913),乃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与袁世凯系总角之交(袁世凯早年丧父,投奔吴长庆,吴作为“父执”辈,视“世家子”袁世凯如子侄,安排与其子吴保初在军营随军幕文书学习诗文。)因吴保初无意仕途,毕生热衷诗文,生活清贫。袁显贵以后,吴保初勉以“君王神武丁多故,好建奇功答圣时”,但袁不采纳,赠以重金,保初斥而不受。后袁又力邀吴保初赴京任职,月致千金,吴亦婉拒。并作诗以明志:“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此皆足显吴氏之家风。


武壮公祠圣旨碑


优良家风世代传承:吴保初之女吴若男、亚男,姐妹二人均是最早加入同盟会,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者之一。其中吴若男曾拒绝北洋军阀的拉拢、利诱和收买。1927年李大钊被捕,她设法营救;李大钊被害后,她冒着生命危险,多方筹措资金,为李大钊安葬,帮助解决其家属生活问题。其妹亚男将在庐江从祖上分得的嫁资,捐田六庄计120余亩,赈济贫苦,资助公益事业。在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回国履新,亚男购洋房、汽车相赠,并称“是为国家,非为孙先生也。”一时传为美谈。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