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庐江一座百余人的村庄,一个家族走出50余名贤达

2017-03-18 汪德生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郑秉璧(1905~1974)


字汝珍,号郑昕。庐江县罗河镇郑湾村人。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哲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哲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从事康德哲学研究30余年,洞察脉络,掌握精髓,阐发透彻,著作等身。当代中国康德哲学研究之泰斗。


北大教授郑秉壁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是流传在庐江南乡民间的一句古训。但在罗河镇郑湾村郑氏家族,数百年来,以其和诗书传家一脉相承,将此古训载入宗谱,列家训之首,世代恪守。全体族人,家里穷得即使揭不开锅,也要砸锅卖铁供子女上学;再富裕的家庭,不露富,不显摆,不丢弃养猪积肥之传统,致力做到富贵不忘本。


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秉壁在其回忆录中记述:幼年家境贫寒,除农忙季节,一般的每天只吃两餐。在记忆中,冬天床上只有盖被,垫的全是稻草;夏天从来没有蚊帐,也未曾见过蚊帐是何物。然尽管如此,七岁时,被父亲送到祠堂家学,至于学费是如何交付,现已无从知晓。其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先生(父亲称其为大爷)用手摸着我的头、眼睛盯着父亲,摇头晃脑地说:“你能做到‘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孩子之福,家族之大幸也。”


郑氏宗谱


郑秉壁教授的师塾先生,乃家族尊长:郑家骥(1865~1944),字贤仁,号骏卿,优廪生,乡饮大宾。其兄弟七人,排行老大。自幼随姑父(桐城举人、文林郎)张文蔚读书。考上秀才后,于光绪十年(1884),在家乡设馆授徒。他疾呼族人“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并将其手书悬挂于学堂之上。凡贫困农家子弟,他一概免收或减收“束脩之礼”。 一时间“声誉翔起,士林间人争师之。”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废除科举制后,家骥“锐意变法,图自强建设学校”,在家乡学馆的基础上,利用罗河镇胜因寺创办罗溪学堂。“其款取之市面及富家之捐,先生纯厚恭谨,和易近人,乡里崇信之,以故皆乐应募焉。” 罗溪学堂当时为高初两等小学校,“学徒济济,为他乡冠,议者翕然称之”。先生血心公益,被全乡秀杰之士公推为县教育会长,继任县督学。时“县令之莅吾邑者,皆诚信先生,言无不从。” 其三弟家驹(1875~1941),字贤远,号昂轩,优附生,郡痒生。师从桐城派大儒马其昶,以兄为楷模,从教为业。



郑氏宗谱“家训十则”


民国四年(1915),晚清进士、桐城倪廷庆为郑家湾《郑氏家谱》作序云:“郑氏恪守‘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古训,世有贤达,近年来文名鹊起,伟然负一邑之望者,首推骏卿昆弟。……改革后念文献凋残,概然以主持风教为己任,邑人士公举为教育会长,庐邑文风赖以振起。”


郑家湾郑氏家族,恪守“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古训,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继家骥兄弟之后,弦歌不辍,文脉不断。数百年间,在这块方圆不足0.5平方公里土地、现常住人口仅有百余人的村庄,历史上,名师、名医辈出。近现代,从该村走出的有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安徽省博物馆主任郑秉钧,北京大学教授郑兆兰(女),清华大学教授郑涤生,中科院教授郑瑞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郑志诚,合工大教授郑北生,以及党政界的华东军政委员会物资管理局副局长郑秉衡,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郑曰仁,国家冶金部冶金司司长郑良士,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厅长郑世陶等多达50余人,且百分之九十是农家子弟。 


郑贤斌中将


“经文纬武”。从郑家湾走出去的当代名人中,还有一位高级军事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郑贤斌中将。郑贤斌自幼酷爱学习,从军数十年,手不舍书。身为高级军事将领,“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亲自伏案,编著出版《白话中国兵法》、《战场启示录》等军事教材,被誉之为“军中儒将”。先后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曾荣获三级解放勋章、胜利功勋荣誉章。



郑贤斌书法



人因地显,地因人名。庐江罗河镇郑湾村郑氏家族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优良家风而享誉一方,成为方圆百里闻名遐迩的名人之乡。

2015年,郑湾村入选《环巢湖名村》一书。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