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门前十里金城路,留取明宵踏月行,看庐江盛桥之厚重人文

2017-03-20 吴守春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庐江盛桥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清初即为庐江县九镇之一。明代之前,盛桥镇为巢县天宝乡。镇境人文荟萃古迹众多,龙山商周文化遗址、曹魏土城、金城寺、明代圣旨碑、清初进士孙维祺故里明堂村、福建巡抚吴赞诚墓、俗称“文章会”文人聚会的祠东宫、日军夏砾山据点碉堡遗址等,星罗棋布。


盛桥镇是巢湖市通往庐江的古驿道,并置石牌驿,北宋巢县县令时号“阮绝句”的阮美成过盛桥镇曾留下:“山下湖边小客亭,一堤衰柳暮蝉声。门前十里金城路,留取明宵踏月行”的优美诗篇。当前,盛桥镇正围绕省、市、县关于环巢湖景观大道总体部署,进行休闲旅游景点规划开发和建设。



明代“圣旨”碑


明正统六年九月(1441年)巢县天宝乡(今庐江盛桥镇金城村)农民姜礼捐谷七百石赈济,次年,姜礼再出谷一千五百石赈济。此事呈报明英宗朱祁镇,皇上赐圣旨,并谕州县为其树碑,规定以后凡自愿捐赠三四百石以上者,皆树碑立传,免其杂差役二至三年,授予“义民”。




圣旨碑文


直隶庐州府无为州巢县添宝乡第□□人姜■正统六年九月内情愿出□□百石纳於本县预备仓以■□□□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奉□□□□□□□□□州帖文□奉。


本府贴文□□□风俗事■奉户部庐字肆■勘合内壹件湫厉风俗事□本府着落当该官吏照依□□□□□□依□事建将出稻谷叁肆百担以上者照例官立碑石俱量免雜泛差役二年□□□□正统七年岁在壬戌十二月□日立□


知县刘典主□□求□兴吏正良张督工老人汪清



烟墩古墓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乡图所设“老人”,是管理地方事务的德高望重的“长老”,大约相当于如今的“村民委员会主任”。


查明弘治《巢县志·人物·义民》载:时巢县“正统五年,出谷五百石,立石题名”的有添保乡二图人王闰,添保乡一图人汪德中,柘皋乡三图人方景。添保乡人姜礼,于“正统六年,捐谷七百石赈济。立碑免差。正统七年,出谷一千五百石赈济,敕旌表其门。”由于姜礼连续二年均捐义谷用于赈济,特别是第二次一次性捐谷一千五百石,巢县、庐州府、南直隶官员呈报朝廷,要求对姜礼的义举予以表彰。时英宗皇帝朱祁镇敕曰“国家施仁养民为首。汝能出谷一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乃免本户杂汛差徭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惠。钦哉。故敕。”意思是姜礼能捐谷一千五百担,此种精神应该提倡弘扬,并赏羊酒,免除姜礼户杂差徭役和汛地当丁(地方民兵性质)三年,授予他为义民,且全家“俱准冠带义民”。正是姜礼捐谷的事迹得到了皇帝的亲笔题词和表彰,“义民”之风才在有明一代蔚然成风,姜礼因此也成了明代被皇上敕封为“义民”光荣称号第一人。之后,仅巢县就涌现众多“义民”,并都“冠带荣身”。到了稍后的成化年间(1466年始),朝廷规定,凡捐谷(米)二百五十石以上赈济,加正九品散官、正七品散官不等,那散官当然是荣誉职务。



姜礼的义行,绝非偶然。早在1426年重建金城寺,他就与众大户“相率输财效力”。


该碑立于明代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距今已有569年。该碑高约140厘米,宽约70厘米,厚约18厘米。碑额上刻有“圣旨”二字,字两边各刻有蟠龙一条。碑文为阳刻,其余为阴刻,碑文163个字。因年代久远,加之数十年来该碑被当地群众架作过水沟的石桥,人踩牛踏,碑文部分字迹不太清楚,碑额部分裂断。



据盛桥当地百姓传说,圣旨碑立于汤洼村口的古驿道旁,南来北往的官员凡经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必来谒见这块象征着皇权皇恩的圣旨碑。每遇官员人等拜谒,姜礼均以茶饭招待,热情迎送。数年后,终因财力不济,家境彻底衰败,远徙他乡。为维护圣上御赐的殊荣,村里其他姓氏的村民奋力担起接待重任,不过数十年光阴,整个村子被络绎不绝慕名而至拜谒的人吃穷。后来,村民偷偷将圣旨碑弃于田间,至今周围村庄仍留有众多拴马石桩的遗存。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进驻汤洼村发现圣旨碑,将石碑毁为两截,村民不忍石碑被破坏,便将石碑凑合在一起偷偷藏匿,数月,石碑竟神奇地粘连如初。当地百姓认为此碑有神灵护佑,遂又将其重新竖立村口至清末民初。1984年庐江县进行地方志编修普查,时任盛桥区编志办组长盛业升知道后,四处寻访找到了这块被用作水沟石板的圣旨碑。


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国土城和金城寺


土城是三国时曹操与孙权在巢湖相持时所筑。康熙《巢县志·山川》云:“皂河,在马尾河内,相通可数十里,曹操所开掘”。“洗马沟,治东北七十里。水入排字湖。沟北有曹操屯兵寨基。去金城寺一里许”。那土城,便是曹操屯兵寨基。康熙《巢县志·摭遗补》“土城”云:“在金城寺地方,离寺可三里许。其城周围一里有余,乃三国时曹操所筑,屯兵以拒孙吴者。开挑皂河以为左拒,盖欲径通白湖以环其外也。今历二千余年,非有增加,而土基恒存,想见虎视东吴之概。”其中“今历二千余年”,显然有误。



熟悉盛桥镇地形的人知道,盛桥镇有着独特的地貌结构,南有白湖,北有巢湖,中间陆地最窄处不到五公里。镇境内的三国遗址传说俯拾即是。曹操兵马南下,队伍前锋已到白湖边,其尾仍在巢湖南岸,后人将前锋名马头嘴,后尾叫马尾河,因要洗马,沟名唤作洗马沟,村亦名洗马沟村。本来曹操以为八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哪知却在巢湖遇到孙吴顽强阻击,曹操只好在盛桥一带驻扎下来,与孙权对峙。为了与孙权打持久战,曹操下令,在盛桥金城村一带修筑土城,方园二三里许,以居高临下,演练兵马,城名曰“金城”,以取金城汤池牢不可破之意。并命兵士开凿皂河(今兆河),欲将白湖与巢湖沟通,以壕沟湖泊防御孙权部队的进攻。为了统一号令,搭建铜鼓台,上下工以鼓声为号。相传某日一喜鹊衔枝从铜鼓台经过,一阵风将树枝吹落,正落在鼓面之上,士兵闻得鼓声,以为收工,未到开饭时间,只得等待,哪知,狂风暴雨将开挖的河床淹没,雨止,督工前去察看,半拉子河床全部还原了。曹操想,这是天意,此地不可久留,于是弃下开凿一半的河床,撒土城而北返,最终导致“四越雄心阻,三分霸业休”。



康熙《巢县志·祀典志》载“金城寺”:“在巢之西南界,去县一百里。世传魏武帝筑城开濠以御孙权,故名。元魏丙午,有浮屠曰善询者,因创寺其地,历晋隋唐宋,兴废不一。元延■间,塔见存。宣德丙午,有僧净观募众鼎新修建,请内院邢宽作记”。


元魏丙午年,即北魏丙午年,是公元466年,金城寺始建,离现在已阅近一千六百年。有关资料显示,此寺是巢湖境内最早的寺院之一。




邢宽《重建金城寺记》,记文如下:“南巢古邑也。去县西南百里许,有寺曰金城,粤自三国,时武帝曹氏过驻跸,筑城开池,以御孙氏,故名。元魏丙午,有浮屠曰善询者,因创寺其地。面水背冈,白湖、巢湖控带南北,幽深阒寂,不与民居相溷。乔木参天,修竹数千竿,碧云苍雪,蓊郁阴翳,诚佳境也。历晋、隋、唐、宋,废兴不一。有元叔世,兵燹无存。入国朝以来,崇重佛典,僧之来往者,甲更乙代,卒未闻有能事振举者。遂至木鱼不鸣,炉烟焰熄,残篁古木,自相吊言于荒山草莽之间,过者惜之。永乐中,僧真器宗信,始因旧址,创建法堂数楹,仅蔽风雨。宣德丙午(1426年),僧净观过而顾叹曰:若是者,兹寺之难复乎?净观,南昌人,精释典,谨戒行,以兴废起颓为己任。然自顾力单费匮,捕风系影。其徒永清、永宁、永福、永寿,咸殚诚协力劝募。裒缘善信姜礼、骆贵、孙泰、穆正、穆昭、王闰等,相率输财效力,乃市材于江,采石于山,瓦甓惟陶,辟其基而扩厂之。首建大雄殿三间,高明亢爽。继植天王殿、东西厢庑、山门、香积堂、方丈。洎夫房库、庖厨、福浴之所,亦咸以次完具。乃召工范土泥金,塑刻如来、三宝、十八尊者等像,庄严彩绘,黝垩维新,戴白垂黄者至,莫不歆艳,曰:我昔游于斯,憩于斯,狐兔穴焉,荆棘丛焉。不图今日重新改观之至是也,是不可以无记。净观以予家居,拜庭请志之。予闻金城厄无为、庐江、南巢道中,凡郡邑公私,驰骛四方,商贾往来,负载提携,计程投宿者无虚日。虽四牡骙骙,迫于王事者,亦未能去此而他适也。然亦有慨,念夫曹氏当时番筑之劳者乎。曹氏虎视中原,雄吞吴蜀,不旋踵而司马敛之。大雄氏以因果功德导人,非有曹氏一日煊赫之势,乃能因其遗筑而庐之,亘千百数年,丹碧辉煌,与帝者宫殿齿,岂其本固源深,为之徒者犹能培而浚之者与。吾徒培浚孔氏之道者皆若人,则有不为,为之孰御哉,其于为国也何有。吾又每叹夫见之于彼,而鲜有见于此也。是不能不为世道太息。故记。”




邢宽是明代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祭酒,无为人,故里离金城寺不远。邢宽的记文,对金城寺的兴废记述较为详备,尤其是对方丈净观1426年对寺院的扩建,记述得非常完整。从大殿、斋宫、饲马场到谷仓等,应有尽有,足见金城寺是当时环巢湖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邢宽撰写的碑记,由进士陈道书,庐江痒生沈哲雕刻,勒石成碑,碑共二块,一块是上述《重建金城寺记》,另一块是记述佛祖东来的圆满功德,于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立于庙前左右,至今两块碑尚完好保存。


到了清朝,康熙进士孙维祺,来到金城寺,撰寺联二副:“作恶当亡作恶不亡祖宗有余庆庆尽乃亡,为善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乃昌”、“你虽然轰轰烈烈所作所为到此日英雄何在,我这里明明白白为善为恶看后来果报无差”。



金城寺占地面积三十亩,周围寺沟,院掘寺塘,三路三包厢,中有寺院,后有台基,古木参天,并有一口建于北宋年间的寺井。


1919年,寺内方丈了尘坐缸圆寂,三年后在寺外建造宝塔,塔全系青石条所筑,三层,六菱形,每层用青石柱支撑,并请名人撰联,曰:“莲座无灯凭月照,塔门不锁待云封”、“已了凡尘归玉宇,永留仙骨镇金城”等。1925年,一许氏老妇,愿素斋修行,筹资建三间尼姑庵,并将宝塔置于正堂。由此形成了寺庵僧尼并存一体的奇观。




吴赞诚墓园


吴赞诚(1823—1884),字存甫,号春帆,庐城镇人。光绪《庐江县志人物》云:“赞诚学无不该经史,外兼通数理精蕴算学诸书,思虑精密,而遇事坚忍耐劳。尝曰天赋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无安闲之福,苟有济于世,虽劳瘁奚。”道光年间为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时赴蜀省父,即有《过周家口》绝句一首,初露出他的才华和志向:“万竹浓阴亘短墙,小溪荷叶点秋光。分明冶父山前路,便似归来筑草堂。”道光己酉(1849年)拔贡得知县,分发广东,署永安县,后补德庆州、顺德、虎门同知。勤事恤民,案无积牍,吏有政声,有“吴青天”之誉。同治(1862)调天津制造局,补天津道,擢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绪四年(1878)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兼理船政和台湾海防。他亲临台湾组织农耕、修路、设防,改善土著生活;深入各地察民情,办防务,密切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光绪六年督办天津水师学堂,1884年5月24日病逝。1889年,清廷旨准在台湾建祠祭之。



吴赞诚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郑孝胥的岳父,与李鸿章是儿女亲家,“辞居官,清廉自矢,由牧令至封疆,宦囊如洗,人以是益重之”。因家贫无力丧葬,故李鸿章派官兵帮办丧事,并将其棺暂厝于李在盛桥夏家田埠村的管家堂屋里,后建墓园葬之,“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清明”,吴家后人将其与妻徐氏夫人合葬,并重立墓碑。碑长1.5米、宽1米、厚0.2米,碑刻文字清晰,墓碑上有“皇清诰封资政大夫”、“诰封夫人”等字样。墓址现遗石狮二尊,祭祀用的石桌一方、石香炉石蜡台各一对。


缘何选在夏田村?因此村时是李鸿章庄田,二是风水好。墓地前冲后坡,半里开外有一大印状的土墩(实系曹操驻扎时的烽烟台),此乃“顺手印”,右有一口砚台状的水塘,可作吴巡抚磨墨之用,前侧挖一铜镜状的小塘,意谓“明镜高悬”。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