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庐江一农民,听广播与“菌”邂逅,却成了全国科普带头人

2017-04-24 刘成璐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没钱买菌种,他就去水泥厂做零时工,在家种西瓜卖钱赚资本;

不会栽培技术,他就四处拜师学艺,考察取经;

没有栽培经验,他就在几分承包田里用大半年时间反复试验摸索……

他,就是全国惠农兴村科普带头人、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夏金仓。



听广播,意外与“菌”邂逅


提起夏金仓和蘑菇的缘分还要从80年代初说起,那时历经两次高考失败的夏金仓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和父辈一样“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还是“学一门技术,富一方相邻”。

就在夏金仓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新路子时,家中的广播传来农村发展食用菌行业前景广阔的声音,这让留心的夏金仓看到了创业的机遇,就这样,夏金仓与“菌”邂逅了,从此开始了彼此漫长的“爱恋”。



说干就干,夏金仓立刻去外地拜师学艺,掌握了菌种的选择、播种的时期、育种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技术后,回乡立即搞起了食用菌试验,经过了大半年的反复试验栽培,夏金仓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虽然只有几百元,可却坚定了他发展食用菌事业的信心。第二年,他的1.4亩平菇长得铺天盖地,采摘1.5万公斤,纯获利2万多元,就这样,夏金仓成了我县栽培食用菌发家致富的第一人。



“点草成菇”,创新引领生态路


2006年的深秋,夏金仓看着农民为田埂上烧不得、卖不得的稻草犯愁,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要是“能将这些废弃的稻草变成种菇的原料,岂不是一举两得?”


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有了这个妙想,夏金仓立刻着手查资料、做实验、上山东、跑河南、请专家、拜教授,取得真经后回到家乡投资100多万建立了1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着手研究秸秆种菇技术。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吃住都在大棚里,废寝忘食的盯着每个营养床,中间还因过度劳累而住院,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他成功了。“当我掀开薄膜,看到一朵朵鲜嫩肥美的蘑菇破袋而出的那一刻,真的激动的哭了。”夏金仓现在回想当初实验成功的那一刻还很激动。


乡亲们听说有人能将废弃的稻草变成值钱的蘑菇都觉得很神奇,纷纷前来观看,夏金仓就将“秸秆变蘑菇”的秘密告诉他们并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技术,就这样,带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富了起来。



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夏金仓还先后创办了县金道食用菌研究所、县食用菌协会、县首家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影响范围也从本县扩展到了省外,甚至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也曾来考察,并称赞夏金仓为“中国靠科技致富最杰出的新型农民代表”。就这样,夏金仓成了远近闻名的“菌大王”。



为“菌”消得人憔悴,服务社会终不悔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1年,就在夏金仓的食用菌事业处于巅峰期时,他却因长期劳累而患上了喷门癌,做完手术出院后消瘦了60多斤,身体大不如前。他的爱人不愿让他再如此操劳,劝他放弃了食用菌种植。


可是,一个养“菌”大半辈子的人怎么舍得放弃心爱的食用菌事业,他开始舍弃食用菌的大规模种植,只做食用菌菌种服务,为全县的食用菌种植大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优良菌种。现在夏金仓的菌种基地每年要为庐江乃至周边的菇户提供20万瓶的菌种,有平菇、秀珍菇、金针菇、鸡腿菇等十几个品种。并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科学院校合作,请他们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指导,研发了“皖江巨平”“双黑”、“黄山盆景灵芝”等多个新品种。



“种植食用菌真的很赚钱,我要将这门赚钱的技术教会更多的人”,夏金仓介绍说,一亩地可产5万斤菌菇,一年纯利润就有7万多元。为此,他先后举办了各类科普惠农食用菌技术培训16期,发展了10000多菇户,其中有30多户贫困户,每个贫困户每年靠食用菌栽培就能增收2万元。


 夏金仓先后被授予“全国惠农兴村科普带头人”、“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合肥市农技协先进个人”、“庐江县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