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一代抗日名将的家风家教故事,方知何为人生瑰宝

2017-05-23 高岳山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龙舒绵世泽,鹊渚振家声。”这是孙立人将军先人喜欢贴的一副对联。由此可以推断,孙立人祖籍安徽省舒城三河(因区域划分的变更,现属于肥西县)。而庐江金牛镇是他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说孙立人将军是庐江人,不言而喻,无可争辩。



 

据《续修庐州府志》记载:舒城孙氏,原出休宁县,迁舒城东乡三河镇南岸者,自贡生正仁始。其后子孙以科第起家,蔚为望族。此志中的正仁,即清雍正年间贡生孙正仁,为舒城孙氏“迁舒始祖”。孙氏成为书香之家,也是从孙正仁开始的。查《明清进士题名录》和《续修舒城县志》:孙家自迁舒后,不到二百年间,共出进士3人、举人3人、贡生4人、太学生7人、邑痒生4人……在清朝268年间,舒城共出进士13人,孙家就占有三席。可见孙氏是书香世家,名副其实。孙立人以祖父出生地为依据,在履历中籍贯是舒城县,也在情理之中。

 



 

记得名言:培养一个贵族,至少要三代人。诚哉斯言,虽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造就人。孙立人曾祖父是贡生,祖父是秀才,父亲是举人,都是读书取得功名之人。特别是他的父亲孙熙泽崇文重教,对子女要求严格。父亲给他取名孙立人,源自《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孙熙泽聘请著名的塾师宋执中教授孩子《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作品。孙立人5岁丧母,七岁上私塾,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因而成绩优秀。随后去青岛,又跟父亲辗转到北京,随时聆听父亲的教诲。1913年,孙立人以名列榜首的成绩入清华读书,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出国前,父亲送一方端砚,上面镌刻训词,要他牢记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孙立人一直把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征得父亲的同意,孙立人改学军事,从此步入军旅生涯。父亲寄书激励他“精忠报国,当效武穆”。孙立人带兵之后,专门请父亲为部队军歌撰写歌词。从税警总团时代开始,这首歌一直跟着孙立人,并最终成为中国最具战斗力、全美式装备、战功赫赫的新一军军歌。孙立人求学和工作的每一步都受到父亲和优良家风的深远影响,可以说他的学有所成以及后来他的显赫战功与他的家风家教分不开。

 




孙将军淞沪抗战、入缅作战等业绩有目共睹,“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等荣誉当之无愧,在此不必赘述。我力图从有关资料中找出他的忠厚孝顺、诗书礼仪等方面的家风家教。

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孙将军是一个极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忠孝和诗书是他一贯奉行至上的瑰宝。




 

孙将军在孝道的方面有稽可查。他对待继母百般孝顺,继母也视他为己出。在他父亲和继母去世守灵时,坚持睡稻草铺;扶柩安葬他们时,沿途几十里都是路祭者,孙将军均一一双膝跪地行叩首大礼。拂晓出殡,日落西山方到达墓地,孙将军双膝红肿,仍叩首作揖不停。此时他已经是税警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任第四团团长,不因身居高位而不守乡俗、不尽孝道。孙将军的孝道一时传为美谈。他堂兄弟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他逢年过节以及长辈的生日,一定要磕头;若是先人的忌日,一定祭拜。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孙将军始终践行孝道这一准则。这是一种美好的文化传统,过去需要,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世风日下的当下,尤其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至于忠诚,也可圈可点。他的忠不是忠于个人,而是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孙立人挺起脊梁,以大无畏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阻击日军于蕴藻浜 一带,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尽管受重伤,被抬下火线,但足以彰显了他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大义。两次入缅作战,凭着对民族和祖国的忠诚,以超凡的智慧,取得了仁安羌等战役的巨大胜利,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盟军为之欢呼,世界各国也为之一震。当然,他的忠义不是愚忠,他拒绝接受杜聿明穿越野人山回云南的错误命令,依据对形势的精准预判,保住将士的生命为前提,毅然率领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灾难。他崇尚西方军事思想,抵制国民党的治军方法,反对蒋经国在军中建立“政工制度”,反对加强特务统治;对蒋介石“对攻大陆”的说法也不以为然。他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来衡量他的忠诚,并为此付诸实践。尽管受到蒋介石的排挤、诬陷、软禁,他痴心不改,无怨无悔。他相信公道自然在,无须申辩和呐喊,历史会还他清白,给他合理的定位和评价。

 



 

孙将军的忠,还表现他的忠厚仁爱方面。他继承了先辈为人忠厚的传统,真诚待人,力所能及地无私帮助别人。仗打到哪,墓就修到哪,让殉国的将士军魂有个家。对于作战中伤病员,亲自抚慰;对待战地孤儿,孙将军千方百计抚养。他收养6个烈士遗孤,在软禁时极其艰苦的岁月里,靠卖玫瑰花、卖鸡蛋赚点小钱维持义子的生活费用。1988年获得自由后,他请远征军旧部把为国殉职的张绮营长的勋章带回湖南转交给他的家人,同时协助整修齐学启副师长的坟墓,还常惦记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的公墓保存情况。晚年回忆录稿酬悉数捐给台北清华大学做奖学金和助学金之用。 在对待平反昭雪问题,部下大声疾呼尽早平反 ,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诗书在国人的眼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家以科甲起家,积厚流光。孙氏家学的严格家教,代代相传。据其长子回忆:“父亲管教严格,四育并重,为人慈善。教导我们要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待人诚恳,说实话做实事。凡是尽其在我,但求心安理得。”他在客厅摆上五张桌子,前面四张是孩子们学习,他坐在后面一遍读报看书,一边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们如果遇到国文、数学、英语不懂的问题,他耐心解答,透彻精辟。孙立人在清华读书九年,很怀念清华的美好时光,要求孩子们都报考清华。在他精心培养和潜移默化下,有3位子女顺利考入(新竹)清华大学(次子孙天平考入辅仁大学),成了孙立人也成为教育子女的成功典范。加上自己,“一门四清华”成了一段佳话。

 



中国平安,天下太平。孙将军给四个子女分别取名孙中平、孙安平、孙天平、孙太平,拳拳爱国之心和殷切期望跃然纸上。我欣赏孙将军的家风,更期待着每个家庭重视这种家风,那将是家之幸,国之幸,民族之幸。如此,一个强大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指日可待!


还有这些美文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文后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