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产业动力,助脱贫攻坚,庐江做活产业扶贫大文章

2017-07-28 钱良好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扶贫车间”模式让贫困群众增强了创收能力,庐江通过基地带动、订单增收、就业帮扶、资金扶持等措施,带动了近万户农户增产增收。2016年以来,庐江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鼓励本地服装、纺织、电子、渔网、农业种植等企业在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岗位。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近日,记者来到乐桥镇飞达服饰制品厂,走进扶贫车间,看到流水线上工人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公司负责人宋建华告诉记者,今年春上,企业出现了用工困难,而这时镇长蔡圣抗正好来到企业调研,谈到了就业扶贫情况,两人一拍即合,当场拍板,拿出15个岗位,让贫困户就业。给那些想进工厂打工又找不到工厂的贫困户多了一个致富的机会,一个工人一年收入在1.2万—2元左右,基本上是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



“扶贫车间”位于乐桥镇杨岗村乐桥工业园内的庐江县飞达服饰制品厂,主要生产医用一次性手术衣、医用和工业防护服、实验衣、消毒服专业生产企业。该产品制作简单,订单量大,就业人数需求多,适宜人群广,无技术基础均可通过简单培训上岗,特别适合贫困人口就业。


扶贫车间设立后,目前已吸纳包括本镇及周边柯坦、罗河等镇15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年均工资收入15000元左右,为解决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扶贫车间还设立了职工子女课外驿站,让贫困人口的子女在放学之后可以在课外驿站看书写作业,解决贫困人口务工的切实困难,增加他们收入。



宋建华也曾是一名下岗工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医护用品行业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企业从小作坊变成了行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当初我下岗创业时,曾得到过各级政府的帮助,现在企业做大了,也应该回报社会,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大化村40多岁的陈丽琴家境贫穷,丈夫长年患慢性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她照顾一家老小,还耕种几亩田,收入微薄。今年4月,她来到扶贫车间,先经过岗前培训,然后上岗,现在每月能拿到1500元的保底工资。“三个月后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熟练工每月最高可拿到3800多元。”



在这个扶贫车间当门卫的唐得林大爷,今年60多岁了,因患直肠癌做了手术之后,欠下了不少债务,是因病致贫户,在镇里帮助下,他和老伴来到车间里打工,两人加起来的收入有3000多元,“基本上能保证生活和医药费开支,他们还打算脱贫后,及时把债务还清,好好地过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政府帮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再加上其他收入和各项救助,今年脱贫肯定有希望。”日前,在庐城镇一家服饰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贫困户王有梅告诉记者。

庐城镇纺织企业多,像王有梅这样有纺织技能的贫困户占相当一部分。为此,庐城镇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就业和创业,让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快速脱贫。


庐江在免费培训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用工信息对接。在就业脱贫村级内网工作信息平台上,组织镇内企业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定向招聘。尧日服饰、飞达制衣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200多名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 “就业贫困户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庐城镇扶贫办干部说。




家门口上班,挣钱又顾家


汤池镇立足特色产业,把产业链条延伸到乡村,打造众多“扶贫车间”,使大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从而摆脱了贫困。

冒着高温,记者走进位于汤池街道的“合肥市柏旺服装有限公司”看到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公司董事长柏友斌介绍,在外打拼多年想回乡创业,看到家乡留守妇女的劳动力富裕,决定回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专门为杭州同泰、森马、巴拉巴拉等知名品牌做代工,吸收了60多名贫困群众来厂打工,每人一年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为了让贫群众能掌握一技之长,该公司专门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汤池镇石桥村上圩村民组39岁的张玉杨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和长年患病的母亲,一家人生活困难。今年春上,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镇上安排他到服装厂工作。“一天管两餐饭,又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人,这日子终于有盼头了。”说起现在生活,张玉杨一脸笑容。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换脑”。配合产业发展,该镇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期213人次,推广新技术2项。同时组织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402人,扶贫车间已经初具规模。截至目前,该镇共建成“扶贫车间”3个,7家企业入驻,直接带动近1500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500多人脱贫。



在把贫困户引进“车间”就业的同时,我县还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把“扶贫车间”办到田间地头。近年来,全县共组织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60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林下经济。


“靠着这口水塘,我去年的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脱贫找到门路了。 ”记者来到姚建武承包的位于巢湖边的水塘时,他正在清理鱼塘里的杂草、杂物。姚建武是同大镇贫困户,全家5口人。前几年,老姚家中一儿一女同时上大学,家庭教育支出大,仅靠其农闲时打零工来贴补家用。 2016年,老姚学习泥鳅养殖技术,利用30亩水面养殖泥鳅,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016年以来,我县投入专项资金到柯坦镇蛋鸭养殖基地、庐城镇蘑菇种植基地栽培车间建设和郭河镇水稻加工产业化等3个项目中,形成固定资产,量化给贫困户,并由养鸭公司、蘑菇公司和郭河农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租赁给农业经营主体由其负责统一经营。目前,共有500贫困户受益,预计每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




强产业动力,助脱贫攻坚


走进位于同大镇的一家机械加工厂,6台数控机床交替运转着,正在进行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电子元件等零件加工。通过向江淮汽车集团等大型企业直接供货,加工厂年生产总值超过30万元。而就在三年前,这座车间的主人老潘还是典型的贫困户。


老潘林是同大镇新河村人,夫妻俩原本在外打工维持生计。不料孩子遭遇意外,身体被大面积烫伤,夫妻俩辞去工作回乡带孩子辗转北京、上海求医,花去高额医药费,欠下了巨额债务,也失去了收入来源。



脱贫攻坚,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是关键。同大镇通过政策倾斜为老潘减轻医疗负担的同时,鼓励他在家乡自主创业,并多次为其联系免费创业技术培训。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得知我创业资金缺口大,扶贫队专门通过小额金融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帮我申请到5万元启动资金。”老潘告诉记者,有了这5万元,他购置了两台数控机床,成立了机械加工厂。经过两年发展,老潘目前拥有6台机床,聘用了4名技术人员,加工生意红红火火,年纯收入已达15万元,彻底实现脱贫,他的加工厂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扶贫车间”。


脱贫不忘帮扶乡里。“如果再招人手,我会先向条件合适的贫困户倾斜,尽量拉他们一把。”在实现盈利之后,老潘有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打算,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过去一样的贫困户。同村的郭某也是因病致贫,他本人身患尿毒症,接受换肾手术后,家中一贫如洗。由于术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郭某家庭一直是全镇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在掌握“扶贫车间”招人的信息后,镇扶贫包村干部帮助郭志进行相关培训,鼓励他钻研生产技术。记者得知,郭志这几天就要在“扶贫车间”上岗了。



老潘的“扶贫车间”是同大镇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结出的硕果。为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该镇打出了金融、产业、光伏、教育、健康等一系列扶贫组合拳。同大镇与庐江农商行同大支行合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扶贫小额信贷,通过 “经营主体+贫困户”户贷企用、分贷统还的模式,实现收益共享。同时,规划建设扶贫产业园,重点实施设施栽培农业,为全镇74户从事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做好基础设施保障。此外,60千瓦集体光伏电站和66户家庭分布式3千瓦光伏电站,现已全部建成并网发电,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2017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就业职业教育培训、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建立、参合人数等均实现全覆盖。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