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开味!庐江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多少?

微聚庐江 2022-06-28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等多个习俗,
说到习俗,
你知道咱庐江有哪些吗?
今天小编就带你细数庐江的一些习俗


01PART春节习俗

从腊月廿三送灶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掸尘,蒸粑粑,做姜汁米糖和糖团,炸圆子。


△△△炸圆子


祭灶:腊月二十三“祭灶”,庐江境内,庐城地区及北乡,又称之为“过小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庐江南乡罗河地区二十三“祭灶”,二十四“过小年”,西乡柯坦叶氏二十八“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习俗是“接祖”,提前接老祖宗回家“过年”。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灶壁神龛内,用红纸书写“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奏善本,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龛上则贴“祭如在”或“如在其上”小横幅。一家人先到灶房,灶面上收拾得干干净净,依序摆放祭品:七个用米粉特作的“送灶粑粑”(用米粉做成饼,用豆干,肉,蔬菜或咸菜等为馅),一碟米糖、一碟切断的干草、一匹纸马。这些祭品分别为:米糖是专门给灶王爷上天准备的干粮,纸马是灶王爷的坐骑,干草是给坐骑准备的草料,“送灶粑粑” 就是托灶王爷带上天的礼品了。


△△△做灶粑粑

然后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焚烧金箔、元宝,放鞭炮,全家人轮流跪拜,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与此同时,一家之主还要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请他在向玉皇大帝奏报本家庭一年来的善恶言行时,多多美言,以求得到赏赐或宽恕,并保佑来年四季平安。

腊月二十三“送灶”,灶王爷何时再重返人间?县境内南北各地不一,有的是除夕夜“接祖”的同时“接灶”,有的是正月初四举行“接灶”仪式,接灶王爷回家。


除夕:最看重的莫过于吃年饭。大年三十,家家打扫一新,在所有的门上贴春联,读书人家写对联,现场作诗赋联,穷人买红纸,请文化人写对联,煮3 个“糖打蛋”,以示对文化的敬重。


△△△糖打蛋

在庐城和庐北等地,贴大门(正门)春联之前,还要“洗门槛”,即用日常准备好的干马齿苋用热水浸泡,然后用浸泡的马齿苋擦洗门槛,驱逐邪气,祈求门神。洗完门槛后,才正式贴上“门对子” 、“门庆” (古称桃符)、“门神”等。在北乡圩区,年三十这天,把红绿色福利纸裁剪成白干大小,凡灶前、橱柜、柱子、以及农具,就连门外的猪圈、树木等都得贴上福禄利纸。贴福禄利纸是有讲究的,一般连贴三块,两块红色的,一块绿色的,绿色贴在中间,红色贴在上下或左右,意味福禄相聚,红红火火。


三十上午煮汤(鸡、肉),大人孩子吃肉、喝汤,一解馋瘾。全家欢聚一堂。饭前进行祭祖活动,用板凳加在后背,一个个背祖宗入席,第一盏酒让祖宗先喝,然后全家才开始吃年饭。满桌菜肴丰盛,桌上有鱼,多为鲢鱼,不能动筷子,象征“年年有余”。


△△△年夜饭

年饭后,长辈给孩子包压岁钱,晚上守长夜,点长明灯,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过年3 天不下生(米),不扫地,不倒垃圾,说是留住财气。

 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开门鸣放“开门炮”。人人穿戴一新,三五成群出门给长辈拜年,给亲友贺年。初二一般是女婿到岳父母家,外甥至舅父家,内侄至姑父家拜年。

过年期间,人们喜气洋洋,见面问候,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喝“往年酒”,吃五香蛋(又叫元宝),“拜年拜年,茶蛋朝前”,每人要吃(拿)一个五香蛋,叫吃(拿)“元宝”,象征着新年发财。“上七日”驱邪,早晨放鞭炮,妇女不动针、剪,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回”的民谚。



△△△元宝



02PART元宵节习俗

在庐江境内,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说。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两旁悬挂大红灯笼。清晨,如同正月初一,点烛焚香,燃放鞭炮。早餐吃汤圆(元宵),午餐饮酒,菜肴丰盛。入夜,各地举行灯会(俗称“玩灯” ),观灯者,男女老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通宵达旦。


△△△黄屯舞龙灯

庐江灯会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在本地(乡村范围内)巡回演出。境内罗河镇、柯坦镇等地的狮子灯,黄屯、冶父山、郭河等地的龙灯,盛桥的虾子灯、车上轿、花挑子灯等等,每玩到一户人家,都要先亮灯、接灯,放鞭炮、送礼物(糕、烟、钱等),有时大户人家将贵重礼物放在屋梁上,让狮子灯过“八仙桌”,龙灯玩“盘龙柱”,没有几分功夫,拿不到礼,玩到精彩处掌声、喝彩声一片。


△△△盛桥虾子灯

也有些地方灯会由民间艺人组成,借机获取微利。灯会开始前几天,灯会组织者请地方上享有一定威望的长者或名人,到各家各户送“灯贴子”,只要收到“灯贴子”,不论其灯会的水平、质量如何,都要准备薄礼(一般有现金、香烟、糖果糕点、鞭炮、蜡烛、红绿彩布等)“接灯”,传统习俗:“不看玩灯者,只看送贴人” 。

元宵节一过,整个“年”才算过完了。故民间有“正月初四五,吃得肚皮鼓;过了正月十五,日子又是一样苦”、“吃了月半饭,大家把事干”和“正月好过年,二月好做田”之民谚。



03PART清明节习俗

庐江境内,清明节到先人墓葬地祭祀、扫墓,俗称“做清明”。一般在坟墓前摆上鸡、鱼、肉“三牲”祭礼,酹酒烧纸叩拜,并要在坟冢上插一挂用彩纸剪成的“幡子” (又称“清明吊子”、“幖子” 等)。据传,已故亲人在清明节期间,都要凭这个“幡子”去游耍扬州,如果没有这个“幡子”,阴曹地府则不准通行的。



 “做清明”的时间,原则上是“前三天,后一七”,就是提前三天或推迟七天都是可以。在“做清明”具体时间上,庐江境内南北乡有差异:在南乡(如砖桥、罗河、乐桥等地)“做清明”必须是在上午“午时”之前,而庐城县城及以北地区,上下午随时都可以,且无需任何祭品,仅在坟墓上插一挂“幡子”,标志着此坟墓有后人来祭祀而已。



庐江城乡,还有清明节插杨柳枝的习俗。相传杨柳可驱鬼拒毒虫,故称柳树为“鬼怖木”,所以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圣水济渡众生。旧时,“清明” 又称为“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和毒虫的侵扰袭害,纷纷在家门口插上柳枝以避邪。清明节这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折些嫩柳枝条,编成柳圈或帽子戴在头上,同时在家门口插上柳枝。“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等,是庐江境内流传甚广的民谚。




04PART端午节习俗

在庐江县境内,划龙舟(俗称“划龙船” ),各地在时间和其举办活动的宗旨上有所不同。在县境南、北两乡,如罗河、白山等乡镇,每年仍然在“端午节” 这天举行,而庐城地区以及东乡(如杨柳圩),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划龙船”,此乃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庆典活动,已与“纪念屈原”之说相远矣。



庐江城乡,早餐除吃粽子外,还有绿豆糕,新鲜的咸鸭蛋,主食是当年新收割的麦面粉所做的面条(庐江南乡称“面汤” )等十分丰盛。故民间有“早端阳,晚中秋”之谚语。

在庐城地区,端午节最信奉道士画的“端午符”。所谓“端午符”,即将一张黄表纸对折,再分别在黄纸两旁从正面向反面折叠后,拉到中线对合起来,然后按竖行写上“驱邪扶正罡”五个草书字,接着把两侧的折叠纸拉开,正好把这五个字对半分开,中间再画上道家图案。据道家之术,这五个字暗含 “罡星昭吉庆,正气辟妖邪”之意。旧时,不论是豪门富户还是贫穷人家,对于道士送上门的“端午符”是一定要买下并张贴到正屋的上方,以禳灾避邪。



庐江境内,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节,外婆(庐城地处俗称“家奶” )或舅舅、舅妈一定要给外孙(甥)购置绣有“五毒” 图案的红兜肚(或一套新衣裤);在庐江西北乡金牛、石头等地,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并要为女婿家人送馓子,女儿要为母亲做一件大白褂子。亲友之间相互“看节”,粽子、绿豆糕必不可少,有少年儿童的还要以彩色兜包布、香袋等相赠,寓意驱除五毒,祝福平安,健康成长。



05PART中秋节习俗

看节:在庐江城乡,中秋节前“看节”,是除春节“拜年”习俗外,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俗。出嫁女儿回家“看节”,亲戚朋友相互“看节”。


△△△桂花酒

其“看节”礼品视其经济条件而定,但月饼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健在,已经单立门户的儿孙辈不仅要“看节”,晚上必须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合家团聚,欢度佳节。但是,对已经出嫁的女儿,则不同其他节日,中秋节不留女儿在娘家过夜。中午盛情款待,最诱人的时令美食是板栗子烧鸡(鸭),喝桂花酒。饭后,无论多晚,定让其回到自己家中,夫妻团圆。


△△△板栗烧鸡


摸秋:在庐江乡村,中秋夜还有“摸秋”的习俗。旧时“摸秋”主要是一些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中秋之夜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


△△△摸秋

而如今,“摸秋”者多为调皮的小孩,结伴于深夜趁月色潜入他人菜园地,偷瓜摘豆。“八月中秋摸秋不算偷”,此夜,家长放纵孩子到别人家田园中“摸秋”,如果是“摸”得葱,则认为小孩长大后能聪明,如果是“摸”得瓜,则认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而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从不叫骂。即使被园主发现逮个“现行”,也只是哄笑驱散而已。有的园主发现了有人“摸秋”,反而自行回避,任其採摘。



06PART婚嫁习俗

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主。旧有族外婚、姑表婚、姨表婚、指腹婚、摇篮婚、童养媳等。传统婚序为命字、访亲、相亲、聘媒、传庚贴、纳彩礼(朝节)、下日子、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


△△△90年代初庐江农村嫁女老照片(李红兵摄)

结婚当日,在门上贴喜联,窗户贴“双喜”,请亲友聚集庆贺喝喜酒;用锅圈、草绳等套媒人,将男方接新人员的脸全部抹红,表示喜庆。女方上轿前有“哭嫁”习惯,姑娘要“大哭”一场,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养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民谚。


△△△90年代初庐江农村嫁女老照片(李红兵摄)

选准良辰吉时发轿,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拜祖,盖红盖头,由长辈或哥哥背着上轿,嫁妆中藏有枣子、糕、花生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等。至男方后,先关门捺性子,后拜堂,送入洞房。当晚有闹房等习俗,结婚3天无大小,不分长晚辈,老少均闹房。


△△△90年代初庐江农村嫁女老照片(李红兵摄)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所有亲友赴男方“看三”。一个月后,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门饭,娘家做“满月”,送麻篮、剪子、针线等女红用具。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女儿临产前,娘家送“催生茶”或请吃“催生饭”。产后,以“喜蛋”到岳父母及亲友家报喜。婴儿出世第九天洗“九朝”,娘家送鸡、蛋、糖、米面之类和婴儿衣服,亲友前来祝贺;用干艾薰水为孩子洗澡,澡盆中投下许多铜钱,孩子洗洁后用熟鸡蛋“滚头”,拜“四方”,用小葱拍打脑袋,象征小孩子聪明、长寿。1 周岁时,行“抓周”礼,在竹席中放上笔、墨、糖果、胭脂、玩具等,让孩子任抓一样,预示未来前途。


△△△抓周


END



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

很多陈规陋习已经逐渐消,

但优良的传统民俗,如祭灶、舞龙灯、划龙舟等,

还是值得大力推广,

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节日的习俗,

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精神命脉。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早安,庐江!
努力答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庐江答卷!
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会议召开
名单公示!庐江这2个村拟保留全国示范!

编辑丨朱玲校对丨施杰 汪彬彬审核丨房亮 张世红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