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P思享丨Cooperative Landsacpe: 同济大学“共治的景观”Mapping联合工作坊全纪录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校庆系列学术活动
社区参与式空间微更新设计与营造联合工作坊
“共治的景观”
2017.04.15 - 2017.04.23
九天,四方会谈
十四场讲座
三十余位教授嘉宾
一次不画图却很设计的工作坊
2017年4月23日,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共治的景观”社区参与式空间微更新设计与营造联合工作坊圆满落幕。
本次工作坊引导学生利用Mapping的方式剖析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关于公共空间的利益博弈,触发了各界对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深刻探讨。作为一次全新的教学尝试,本次工作坊要求学生暂时停止画图,深入社会,去理解图纸背后的复杂世界。
导师及嘉宾代表 Professors and Guests
何志森
澳大利亚非正规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现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Mapping工作坊主持人
刘悦来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
四叶草堂理事长
工作坊召集人
韩 锋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 教授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本壮
台湾联合大学设计学教授
黄瑞茂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专任副教授 淡水社区工作室主持人
穆 威
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创始人
徐磊青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408研究室发起人
孙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研究员
阳 磊
瑞安地产集团设计总监
胡丽娟
AECOM企业社会责任倡导人 环境健康安全高级经理
林德福
乡愁经济社长 Urbaneer都市设计工作群合伙人
刘昭吟
Urbaneer都市设计工作群合伙人
焦兴旭
陆家嘴社区基金会秘书长
金云峰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 教授
王云才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 教授
钱 静
南京工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 副系主任
姚 栋
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杨 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
董楠楠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教授 都市绿创IUG发起人
沈 洁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曹 静
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亚洲生活方式及设计基因研究实验室副主任
石 崧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主任
于 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钟晓华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赵 波
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Stephen Buckle
澳派景观工作室总监
Damian Holmes
澳派首席技术总监
任务 Assignment
本次工作坊选定基地为创智农园(KICG,Knowledge & Innovation Community Garden)。创智农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地区伟康路129号对面,是上海市第一个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
如今,农园利用自身丰富的活动吸引着附近居民的参与,并作为创新试点得到政府及企业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次工作坊要求同学们利用Mapping,在创智农园认真观察、记录,尝试发现农园日常生活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关系,并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Mapping是一个发现发掘平民智慧并且真实呈现日常生活空间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观察、记录、发现、推导、重组和创作的过程。Mapping工作坊的意义是让这些长期居住在象牙塔里的中国未来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们真正走出围墙,去了解真实的社会和关注最为平凡的人群。Mapping工作坊传递的是一种向社会底层人群学习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洞察平凡人生活的眼睛。
——何志森
发现 Discovery
日常工作照
通过在农园的观察、访谈与讨论,同学们渐渐理清了农园背后利益关系的轮廓,发现了如下故事:
起初,创智天地西北的这片空地躲在角落无人打理,慢慢变成了一片垃圾场。住在旁边小区的居民难以忍受,投诉到地产公司。由于此地属于公共绿地,接到投诉的公司积极和政府协商,积极组织规划设计,协助政府进行建设并积极寻找合适的托管组织。
一家社会组织赢得了信任。他们不仅希望这块地能成为高品质绿地,也希望这块地能成为社区居民交流的中心,从而激发整个社区的活力。
政府确认农园为创新项目,享有一定空间运营权。而社会组织则作为运营者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
于是,Community Garden出现了。
农园区位分析
农园利益相关方
农园建设前:一片垃圾场
农园使用现状:丰富的居民活动
这是一个社区花园。绿地中种的不再是常见的园林植物,而是蔬菜和果树;绿地中建的不再是常见的砖石构筑,而是集装箱小屋……人们可以在一米菜园租地种植,也可以在农园的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接触自然带来的乐趣……
农园建成后,一片欣欣向荣。随着媒体的推广和居民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退休的老人们,每天来农园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劳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认识了一群朋友;放学的孩子们,跑到农园来给菜浇浇水,给小兔子喂喂食;附近的上班族,也会在午休的时间和同事来到农园,看看菜叶,聊聊果蔬,或是单纯的晒晒太阳……
可惜,事情并不是看起来的这样美好。
事实是,农园目前还在努力实现收支平衡。
各方虽都希望农园持续,但又各自有各自的主张。企业决定三年后不再向农园项目投资,希望农园能自负盈亏;政府支持农园项目建设,却拿不出实际的资金;组织办的活动虽然丰富,但缺乏资金支持后短期内仍难以达到收支平衡;居民大多忙忙碌碌,不太关心农园的维护,少数热心的志愿者也缺乏组织引导……
经分析,农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为政府、企业、组织和居民四方。农园建成的过程已经是个“共治的景观”的过程。为了解决农园的问题,四方还应进行进一步沟通,四方会谈是必要的一步。在四方会谈中,各方代表应协商合作,力争共赢,从而延续“共治的景观”的生命力。
农园问题
演绎 Role-play
在理清逻辑后,同学们决定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为政府、企业、组织和居民四组,举行四方会谈,辩论探讨,续写农园的故事。
角色 Roles
政府
以人民的名义
关键词:业绩
诉求:创造业绩
为人民服务
潜力:1.政策支撑
2.资金支持
3.宣传并组织居民
活动
代表人物:李书记
职业:居委会主任
企业
以人民币的名义
关键词:形象
诉求:品牌形象
节约成本
潜力:1.资金支持
2.组织企业活动
3.向其他企业推广
农园
代表人物:Kevin
职业:众创地产设计总监
组织
让有意义的事持续盈利
关键词:运营
诉求:收支平衡,持续生存
潜力:1.宣传并组织居民活动,维持农园日常运营
2.争取企业赞助与支持
3.申请政府合作与政策优惠
代表人物:黄老师
职业:组织负责人,农园实际运营者
背景:原IT精英,有情怀
居民
我的社区我做主
关键词:使用
诉求:高品质绿地,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潜力:1.自组织运营,增加农园活力
2.丰富人力资源可参与农园维护
3.广泛人际网络有利于农园宣传
代表人物1:Lena
职业:外企上班族
背景:创智坊居民。在农园租地种植并每晚带上小学的女儿到农园给菜浇水。是农园长期志愿者之一,可惜工作繁忙不能经常服务
代表人物2:Serena妈
职业:全职妈妈
背景:创智坊居民。家有二孩,老大小学老二幼儿园。本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组织妈妈团及各种儿童活动。但不太了解农园情况
代表人物3:十九奶奶
职业:乡村老人
背景:财大校区居民。农耕背景。热心慈祥,每日带孙子到农园沙坑玩耍,从而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及其家长
代表人物4:郭小帅
职业:大学生
背景:江湾翰林居民。大三在读,空闲时间很多。富二代,父辈有钱有权。宅,很少到户外活动,但蛮喜欢农园的氛围
过程 Progress
“四方会谈”现场,众多师生及嘉宾参与
“四方会谈”于2017年4月23日下午一点半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地下空间举行,吸引了众多老师同学参与交流。
会谈由主持人拉开序幕。主持人扣扣首先简要介绍与会各方,并请黄老师介绍了农园概况与面临问题。据黄老师陈述,当前农园存在资金问题,仅活动所得收入难以维系农园长期生存。
企业首先表态,企业对农园这个创新实践项目充满期待。但在农园建设运营方面,企业已投入大量资金,这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希望农园找到自己独立生存的方式,摆脱对企业的资金依赖。政府方面随即表示,农园是个好项目,应该保留,政府会大力支持农园运营。但谈到具体出资问题,政府马上转移话题。组织也觉尴尬:我们是想让居民来农园,享受服务的同时参与维护,从而达到收支平衡。可居民们并不领情……
居民代表们则明确表达了自身的诉求及态度。这块绿地现在建的不错,一定要保留。但至今,许多居民仍不清楚农园为何,这看似私人咖啡厅的地方原来竟是属于居民的公共绿地。居民们已成立自己的活动组织,如妈妈团、孩子帮、夕阳交友协会……若是农园可成为各组织的活动场地,各组织成员们便也愿为农园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但具体规则还要详细探讨……
· 农园自立,企业停止出资。
——企业代表
· 农园项目我们万分支持,但我们拿不出钱。
——政府代表
· 居民不来农园参与维护,没有其他资金支持农园无法长久生存。
——组织代表
· 农园看起来像咖啡厅,一直以为这里不是随便能来的公共空间。
· 农园的环境很好,小朋友们很愿意来这里玩。
· 农园项目一定要留下来,这片地不能再变成无人问津的垃圾场。
——居民代表
四方代表(学生扮演)讲话
四方会谈由于各位教授嘉宾的真人参与而更具效率。政府组请到了实力派嘉宾助阵。AECOM公司的Helen姐承担了社区妇女主任的角色,北京大学李迪华老师成为北京来的挂职领导,同济大学的韩锋老师也作为杨浦区人大代表本色出演。社会组织一方则得到了留耕文化负责人易晓武老师的支持。陆家嘴社区基金会焦兴旭秘书长和交大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孙大伟先生等人也都积极发言。瑞安公司设计总监Jemy主动加入了企业组出谋划策。居民组则邀请了退休大学老师李玉兰奶奶出席,她作为农园长期志愿者的发言感动了众人。
......
· 政府支持并鼓励积极的居民活动。居委会也可协助组织居民活动。
——Helen胡
· 居民自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
——李迪华
· 想做社区营造,社会组织一定要真正深入社区,了解居民到底需要些什么。
——韩锋
·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确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组织是应该反思,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适当调整运营策略。
——易晓武
· 社区基金会是有资金的,但当前基金会的基金主要用来“扶老”等关乎民生的更根本的问题上。社区公共绿地的问题是更高一级的需求。
——焦兴旭
· 在社区营造中社会组织的角色至关重要。组织就是提供服务的。组织要提供好服务。
——孙大伟
· 企业可以为社区做的不只是资金支持,企业也可以提供服务,协助宣传。
——Jemy
· 其实居民中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我现在把在农园的志愿服务当作上班一样,每天都很积极。虽然我不再年轻,但我仍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奶奶
各导师嘉宾积极参与讨论并点评
“四方会谈”材料
结论 Conclusions
1.居民自组织:随着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到社区日常活动的组织中。当前社区中的业主委员会以及居民自治的妈妈团、老年团等都是居民自组织的优秀事例。社区营造应培育并挖掘居民组织,激发居民的自治愿望。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
2.培育志愿者:根据参与度可以将居民大致分为四类:既能又愿、愿却不能、能却不愿、不能不愿。对不同人应采用不同策略,逐步培育志愿者。
3.教育儿童:应从社区儿童教育入手,出台《社区小伙伴培养计划》,培育儿童志愿者,使儿童从小养成关心社区、积极参与的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4.多方合作:不同利益方应加强沟通,协同合作。各方立场不同,可贡献的力量也不同。在交流中可发现问题关键,从而找到共赢之策。社区花园是公共空间,这里的景观应是“共治的景观”。
5.画图与设计:图纸是设计师的利器,是清晰表达思路的关键。除图纸外,设计师更应充分关注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走入社会,观察思考,摆脱上帝视角,是我们应做的事。
导师点评 Comments
景观设计师如何在当今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扮演多重的角色?在我们传统的理解里,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只是提交一份设计详图,景观设计师只对硬件的设计负责。这种单一角色的理解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失效而面临整顿与重建。英国的先锋建筑组织Archigram曾指出,一个城市空间的持久运行需要同时具备“hardware” (场地硬件设施,包括所有可视的设计师设计的景观元素和建筑元素)和“software” (场地软件设施,泛指各种各样背后不可视的服务、政策和各方需求)这两种设施。然而我却对荷兰建筑智囊团Max.1 和Crimson所提出的“orgware”一词更感兴趣,也叫“organizational ware”,一个夹在“hardware”和“software”之间的组织机制。他们提出一个城市空间的运行光靠有“hardware” 和“software” 两种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中间的管理机制或媒介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任何一方的诉求都能发挥到最佳 。这个中间的“管理机制”或“媒介”就是此次同济大学“共治的景观”mapping工作坊里所探讨的。
——何志森
在目前的「都市处境」下,追问「我们能否共同生活!」各方都需要在「意识都市化」进程中,认知到这是一个新的局面,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刚刚从农业城乡进展到「都市」处境,在一个完全新的空间中,如何重建一个具有公共生活的住居方式。
——黄瑞茂
套用美国卡斯滕·哈里斯对《建筑的伦理功能》一书的书评,景观不能降格为只是具有美学价值或技术价值,应是对我们时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应帮助表达出某种共同的精神风貌。景观从根本上需要一种伦理的关怀。统一秩序与宏大图景的实现是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忽略边缘、差异的景观为前提的,如何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的同时达到审美与伦理的共存,还是实践面临的难题,社区花园运动给出的应该不是唯一的答案,但是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途径。
——曹静
建议同学们紧紧围绕社会治理创新,搞清各参与主体的职责,着眼创新,先行先试,对标全球卓越城市,用智慧和工匠精神让城市空间更新的街角、道旁都发生着精致的变化,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富有特色的街道生活,增强老百姓的感受度、满意度。通过社区空间微更新的针灸式疗法,推动建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升和社区成员的情感融入,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新,更是精神层面的社区共建共享。建立“政府-市场-市民-社团”四方协同的组织架构,注重物业权利人和设计师及政府部门的协作,不是强投入,以“微”资金撬动“众”资金,以“微”设计带动“众”设计,以“微”更新推动“众”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赵波
AECOM的愿景是:“共同构筑更美好的世界Built to deliver a better world”。同济大学发起的本届共治景观/共治社区工作坊,聚焦城市的活力“细胞”:社区和公共空间,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了多元参与,社区共治和市民社群。在教学实践上通过何志森博士在中国游牧式教学的Mapping工作坊模式激发青年设计师深入生活的真实角色和体验,联结多元协作的共治实践,这是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关怀”的青年领袖意义深远。
——胡丽娟
我觉得这个工作坊给学生的最大价值是:这个世界没有纯粹客观知识,这个世界跟你想的不一样。
——刘昭吟
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应该更多的研究process,即为了达成城市形态所需要的程序管理,意味着每一个形态都是在进程中,而不是终极状态。 祝贺同学们,这是我参加的几个工作营后认为最佳工作营,因为学生不画图,在研究process 。
——徐磊青
参加Final Party很感动。大学校园是象牙塔,但也越来越需要接触外面的世界。学生们很纯真、努力,这次实践必然会让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意义,有更多和更深的理解。整体上,活动有序、热烈、效果良好,为这次教学活动点赞;从我不充分的认识上,社区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地理空间,其间的利益更像是一场博弈。在通常的情况下,政府无论在资源,还是声音上都大一些,但是,最终受益人群的主体,一定要回归到当地居民。亦即,政府需要做好为人民服务,第三方社会组织、物业&环境管理公司需要做好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景观设计也要做好为人民服务。因此,如何解决付费方(有可能是政府、场地管理者)的诉求与终端用户(居民)的实际诉求不一致的问题,是一个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可能需要大量的调研,而调研的结果,更多的应该做到居民和付费方的求同存异上;社会领域,就像一场不断进行的博弈过程。单次博弈,可能有定论、输赢的概念;但是,社区角度,从长远而言,多方求共赢是大势所趋。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一定需要着眼于长远,使我们的工作能够从长期角度有利于社区基层的稳定。
——韩立
本届工作坊以上海杨浦区创智天地片区为研究对象,以“共治的景观(Cooperative Landscapes)”为主题,着力探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商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公共开放空间形成和更新过程中不同的角色与定位,厘清其在社区景观空间制造与运维中的供需关系,希冀逐渐建立一种共治的多元参与机制,实现社区景观环境的可持续。
作为一次全新的教学尝试,该课程通过联合工作坊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Mapping的方式剖析真实的社会问题,并以四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角色扮演Roleplay Debate Party Show的方式呈现不同社会群体关于公共空间的利益博弈,触发各界对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深刻探讨。
感谢工作坊筹备及过程中各方的支持,我们创新教学才刚刚开始,请大家继续关注与帮助。
——刘悦来
讲座 Lectures
除了调研外,工作坊期间同学们还参加了数场讲座。巨大的信息量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也启发着同学们深入思考。
于 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空间是磁场,互动是磁力
“空间与互动”
何志森
澳大利亚非正规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超级平凡/为何Mapping
“发现或者创造各种离散元素之间隐藏的关系”
徐磊青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408研究室发起人
社区更新与社区规划师的角色
“针对地段探寻有效的策略”
林德福
乡愁经济社长 Urbaneer都市设计工作群合伙人
台湾社造案例与乡愁经济的探索
诸 昳
资深公益人
上海本土社区营造实践
曹 静
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亚洲生活方式及设计基因研究实验室副主任
媒介化生存时代的参与式社区营造
“数据是资源,要善于利用”
钟晓华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城市有机更新与社区治理
姚 栋
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社区建筑学的三条经验
董楠楠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教授 都市绿创IUG发起人
都市绿创 / 景观社会学思考
“都市中长大的看惯了旋转木马和玩具城堡的孩子们真的喜欢到自然中玩吗?”
胡丽娟
AECOM企业社会责任倡导人 环境健康安全高级经理
AECOM公司的社区参与项目与企业的社区责任
杨 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
法国社区营造中的公众参与
“社区营造中的市民力量、国家的进与退以及地方民主的形式”
黄瑞茂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 淡水社区工作室主持人
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
“都市过程,生活建构”
王本壮
台湾联合大学设计学教授
社区营造与社区规划——从与专业的对话谈起
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景观设计学的社会责任、研究、参与和抵达:北京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再造秀美河山”
· 按讲座时间排序,讲座详细信息请关注后期推送。
学生思考 Reflections
为了更深入地融入这场角色扮演,我们甚至为每一种角色都定制了专属的T恤,选择了专属的颜色和口号,更为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制定了名字和身份背景。对未来将会发生的无数真实的社区共治来说,推动社会人际交流,让钢筋混凝土森林充满了人情味,让生活多了更大范围的朋友联系。社区共治最终是要实现居民的共治,让参与社区的各方能在共治过程中重建温馨的邻里关系,那么我觉得从这次工作坊来看,我们已经做到了。
——赵洋
“共治的景观”的重点在于:博弈与平衡。共治是在于参与性,愿意付出和自我改进的意识,以及最后各方达到利益的平衡。但随着工作坊的进行,我们惊讶地发现,社会公益组织的风险和妥协,政府的为难,企业在农园开发的探索和意愿,居民的奉献精神等,这些都是没法从简简单单的,事情的发展永远是多方融合,妥协与再创造驱动的,博弈亦非硬性的你对我错,平衡也不是利益的平均化。
——朴世英
最后的“四方会谈”固然精彩,而支撑起会谈内容的,是之前大量的调研、思考与梳理。扮演每一个角色时说话的逻辑、提出诉求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之前对各个角色以及其中关系的一遍遍梳理。虽然调研仍不是百分百的全面,我们最后的扮演还有很多的不真实,诉求的不准确;但是这一过程与成果却与以往的设计非常不同,而我感到其最大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项目中社会关系的研究。
——庄安頔
7天的工作坊中,我们参观了AECOM,瑞安,创智农园…分别从乙方,甲方,实际建成项目的视角去看景观设计师在不同社会角色下的责任与考量。这也正是“Mapping“方法的精髓:连续观察与发现各种离散元素之间隐藏的关系。不管是何种空间,最重要解决的是使用者的诉求,一个包容多元可能发生的城市是伟大的,一个满足各阶层使用者的空间是我们追求的。
——戴旺
幕后 Backstage
Before
前期
开幕式场地布置
清晨在香草花园采摘薄荷
工作坊工作手册制作
创智天地模型制作
柠檬薄荷水,
工作坊开幕式指定水
菜心Vegheart出品
During
期间
开幕式拉绳子,
感受参与的力量
与Jason老师多次交流
阿茂老师深夜指导
认真听讲座
Jemy在瑞安公司讲解创智概况
参观AECOM公司,
Helen姐提出建设性意见
After
后续
北京大学公益营造社与同济大学菜心Vegheart团队商讨社团合作事宜
我们(学生)希望实现更为广泛的学生交流,用行动营造自己的校园。我们的目标是在2018年搭建一个全国的学生平台,互相学习,资源共享。也欢迎各兄弟院校的同学们与我们联系,共同发起创建。
工作坊结束了,但留给大家的思考并没有停止。要真正解决公共景观的生产与运维问题,还需各方的不断的交流及践行。
真正的社区营造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懈努力。景观园林设计的教学方式探索也是如此。
主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召集联络人:刘悦来
特邀主持人:何志森
支持:
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创智天地
五角场街道
AECOM
四叶草堂
编辑:王润、戴旺
助理:伍柯、邱徐靓、杨帆
海报及Logo设计:朴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