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P思享 | 2018同济大学共治的景观工作坊系列活动之社区互动技术探究
城市空间微更新过程就是一个协调好居民、设计方、政府三方关系的过程,其中设计方往往成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微更新项目的一大需求即是让设计方案更好地深入居民区,在设计过程中就取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避免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矛盾。所以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一方面让专业的设计方案能被没有专业背景的居民理解,让他们了解到方案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有效地收集到设计方案直接相关的居民们的意见,他们往往能从生活经验给出中肯的实施建议。 这种方法即本次工作坊所探讨的社区互动技术,可以通过图纸、模型、讲演等多种形式展现,关注的是设计图纸背后复杂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现实,追求亲民性,而非专业的设计表现。
2018
06.08——06.14
2018年6月8日至6月14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主办的“共治的景观工作坊·社区互动技术探究”如期举行。本次工作坊召集人为刘悦来老师,同时邀请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老师和教师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何志森老师作为特邀导师。工作坊的学员们来自不同院校和岗位,不同的专、职业背景,齐聚上海,于一周内通力协作,圆满完成工作坊的任务要求。
特邀导师及召集人
“这次的工作坊并不是让大家设计场地景观方案,而是互动方案。”——工作坊助教赵洋
工作坊工作内容简介
工作坊工作基地
本次互动技术的探讨基地为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国定一社区(国定路600弄及政立路580弄社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社区东侧围墙封闭,社区居民若想到达仅一墙之隔的创智农园或是睦邻中心,必须由社区西面出口绕行近一公里,这对社区中占人口较高比例的老年人来说是很大的障碍。围墙同样使繁华的大学路和地铁10号线江湾体育场站显得遥不可及。因此在本次工作坊所基于的场地设计方案中,除了设计社区内部的绿地景观和活动场所外,打开围墙、在何处开、怎么开,是着重要探讨的,也是社区居民们最为关心的内容。
社区地图
场地景观设计方案
现场调研
“这里什么时候开门?开在哪儿?”6月9日上午工作坊学员们进入社区进行初步调研,社区居民向在场地调研的工作坊学员们询问到。
分组筹备
基于各自的社区调研情况而脱胎于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关切和观点碰撞交织,各小组的方案雏形渐渐显现。或举办茶话会,和居民进行亲切深入的对谈;或根据社区环境和设计方案设计小游戏,让居民在轻松的游戏中不自觉的了解社区现有的问题和设计方案;或在墙上架设潜望镜,将墙外创智农园的景色引入社区内,增进居民对墙外状况的了解;或设立打卡抽奖环节,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又或制作镜筒装置,摹仿老年居民童年记忆中的万花筒来展现方案图纸。方案细节的落实,材料的购置,装置的制作,各小组各自统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学员内部也形成了友好的交流合作氛围。刘悦来老师也来到工作室查看学员们的工作状况,听取了各组互动方案的简单汇报并进行了指导。
工作坊学员
小组讨论
组间交流
装置制作
中期汇报
“很可能你永远是社区的一个outsider,但你要使自己为居民说话。”
——何志森老师
何志森老师和刘悦来老师指出,学员们的方案都显得有些理想化,在真正的社区互动中,居民心中的矛盾和不满是社区问题最为真实的表达,如何面对冲突、化解矛盾、听取意见才是学员们应该考虑和训练自己的。何志森老师还强调在进行社区调研时,要将居民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表达立场,努力成为社区的一员。
最终汇报
“你们为这个项目做了很多努力,居民们都很支持,我们很少听到反对的声音。”
——社区居委会黄主任
各小组的互动方案在现场均取得了不错的互动效果,不仅居民更进一步了解了设计方案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学员们也在互动中更加了解了居民的看法和态度。就现场的互动情况和收集到的反馈意见来看,居民们对整个设计方案尤其是在围墙上开门基本持支持态度,工作坊学员在和社区居委会黄主任的交谈中也了解到,目前社区居委会也在积极筹划落实这一设计方案。刘悦来老师、何志森老师、李迪华老师也来到现场观看各小组的互动情况。
茶话会
潜望镜
互动小游戏
现场宣传品
活动总结
互动结束后,老师和学员们围坐成圆,进行活动总结。
——“我们要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社区,帮助居民。”
李迪华老师谈到,我们作为专业人员,要带着专业的知识背景进入社区,发现社区的问题,并帮助居民理解和认识到它们。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并不一定要设计出什么,改变居民的意识才是最难的。”
何志森老师谈到,社区改造有时并不一定是设计出什么东西,改变社区居民对自己社区的看法和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空间营造学科永远需要探索一种在现场的‘放线技术’,这对居民来说是最直观、可理解的。”
刘悦来老师谈到,古时造园,造园者并不画图,而是在现场亲自观察指点,而后又在生活中,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慢慢改造营建。对于空间营造学科来说,这样的现场状况是极为理想的,因为社区居民不能理解图纸却一定能理解砖石,如何在场地模拟这样的现场放线状况,正是本次工作坊所最终想寻得的答案之一。
工作坊期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黄瓴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所刘巍所长也亲临现场指导,两位老师的到来和发言给予了同学们莫大的鼓励。
学员感想
这是一片磁场。智慧与勇气在这里相遇,创意与信念在这里碰撞。暗河涌动,围墙消解,蝶舞扑朔,耕耘不懈。在尝试重构他者身份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意识的重建。——郑露荞
很开心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社区的需求,认识了很多领域厉害的人,也一起脑力激荡想出很多有趣的方案,更是听到很多大师的点评,让我受益良多,谢谢大家!——袁晴阳
参加共创小组和工作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复盘”,在社区规划师培训后的复盘中反复去想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去增加规划过程“人”的参与。到了景观共治工作坊,在理解本次活动不做方案设计,而是互动技术的研究后,逐渐找到了社区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建筑与规划的)空间设计+(城市)社会(学)”的平衡点。被“去激活设计师设计过的空间”这句话点醒,不再担心自己的研究是否太偏社会学,而是开始真的学会融入社区融入城市,从参与和互动的角度重新思考空间设计的路径。——王慧敏
设计者(规划师)与使用者的互动交流是设计中非常必要的一步,如何互动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在本次“共治的景观”工作坊中,我学会了不只互动,更是对待设计的方式与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与态度。——刘斌涛
这次工作坊收获很多,最主要是学会了和社区居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从中提取到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在和组员工作的过程中探讨了多种和社区居民互动的形式,对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时文君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共治景观,互动技术,难忘彼此。——张莹云
这是一期走出自己“舒适区”的培训,也是一场跨越学科背景的学习,更是一次思想碰撞、智慧绽放的过程。本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社区互动技术,更从工作坊组织的角度,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管理技巧。所以忠心感谢!期待再次相遇!——何徐兴
意外参加。来是因为对社造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源自对生活的各种想象。2010年我就在学校践行过,那时没怎么用网络,没听说过乡建/社造,但有过相当成功的经验(如果没有意外大家可能被我圈粉,哈哈 )。对有心人来说,学习有非常多的途径,最大的咖就住我们心中,它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生活的向往和坚持。——丁文婷
围墙破裂,空间实现流通;心防消弭,交流得以维系。墙推到了就是桥,设计不仅在于空间,更关乎人性。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给人美、给人希望。社区营造需要社区的力量,当良好的交互实现时,居民就能够理解并参与生活场景的更新改造。只有住在这里的居民对这个环境有了关注、有了热情、参与营造,社区才有日臻美好的力量。——吴娱
社会学与景观学的双重学习背景让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做出对居民有利的景观设计?”之前我只是试着将社会学的调研与统计方法应用到设计前期分析中,去理解居民的需求。这次的工作坊则引导我看向一个新的方向“在设计后期怎样让居民接受我们的设计方案?”老师告诉我们,将自己融入社区,同时也要相信我们作为设计师具有更专业的能力,对环境空间更准确的判断,引导居民去理解、接受我们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启迪,愿我们可以成为居民生活理想的助力者,也能成为社区蓝图的造梦人。——刘子嘉
作为一名景观专业研究生,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懂得怎么去快速的进行场地景观设计,但在这之前我所学的设计方法,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我们只会将植物建筑水体山石机械的摆放而不知道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在互动设计工作坊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与场地使用者直接的沟通,使我体会到了真正的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思想,是场地与使用者的交互与沟通,更是老师们所说的设计师与场地的“漫长陪伴”,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设计图纸。我们不是画图匠,我们应该是城市中的造梦师。——曾丹琪
一开始似乎都在试图如何酷炫有趣的展示形式上,在DIY的制作过程中,那些有的没的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被时间紧、工具简陋和小样失败等等一一击破,实现最初想法与“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这种方式提供什么样的互动?”等问题互相交杂,等到了现场,有拿着打卡纸一路寻宝来的,有组织安排前来明察的,有在这住了一辈子六十岁自称宅男路过随便看看的,有带娃溜溜顺便做个游戏的,有随儿女刚搬来不久来问问周边有啥好玩的…现实的互动原比当初的假想简单有趣生动,我们及我们的道具都只是一个引子,在习以为常的直接发问之外,借由场景引发诉说,当设计师尝试倾听这些诉说时,设计开始不仅是图纸而有可能成为共治的景观。——王佳艳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从下往上的设计流程,与居民面对面的交流使我更能体会到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更注重实际使用者的感受。——李八一
这次工作坊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走进社区,走进居民,与居民进行了一种新的互动。让我看到了设计原来还可以这样。——张洁
一场意犹未尽的学习和体验 老师们的专业和可爱近看真是熠熠生辉!依旧在大家的奇思妙想思索。觉得这次有些仓促的脑洞里一定有着很多可能性,地图、桌游、戏剧、歌曲、装置,还有何老师的好多案例里,很荣幸被感染和被启迪。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消化 、继续深入、用科学和想象,为自己关注的地方带去变化~——王茜
这次的共治的景观工作坊,让我认识到“创造与维持”一个社区的景观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而我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感受的太少。——阿达
很多情况下,设计由于忽略了针对使用者的设计传达,而成为管理方与设计方两情相愿、自导自演的一场游戏。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好的小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设计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被不同背景的客体理解、接受、认同。设计的道路依然漫长艰巨,对设计者与管理者而言任重而道远!——彭媛媛
图纸上的虚构终不易落到人的实处。本次工作坊对社区互动技术的探索,在充斥着不顾民情的建设项目的城市之中显得犹富温情,探索路上的汗水也正在彰显其人文关怀的价值与光芒。
记忆的珍宝暂且留下,不懈的探索仍将继续。关心社区营造的朋友们,再会。
特别感谢五角场街道、国定一和财大居委对本次工作坊的支持!
阅读原文,查看2017共治的景观工作坊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