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扶贫在三湘】“精准滴灌”助推武陵源脱贫

2017-09-28 朱用文 新湘评论

2016年初,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共有贫困村1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7户5792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武陵源区大力实施旅游、安居、教育、医疗、兜底、产业、生态等脱贫攻坚十项行动,脱贫攻坚有效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12月,经湖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验收,武陵源区认定脱贫的1096户3446人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顺利脱贫。18个贫困村稳定达到“两个确保、两个完善”标准,顺利退出。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符合“一降低、一高出、一达标”摘帽标准,顺利实现整区脱贫。


武陵源区整区脱贫摘帽工作汇报会

组织体系全覆盖。建立指挥作战体系。坚持区委书记、区长抓牵头、处级干部牵头抓、成员单位具体抓,成立区、乡、村三级指挥部(作战室),建立起环环相扣的精准扶贫运转体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建立任务监测体系。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季一讲评、年终总结账”,所有任务做到“五有两到”,即有安排、有指导、有时间节点、有督查、有问责,确保目标任务到单位、具体工作任务到人,实时监测和掌控脱贫进展。强化考核问责体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实行脱贫攻坚“三个一律免职”,将责任追究精准到个人。将扶贫工作作为“一票否决”项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指标,占考核总分的30%,通过重奖重罚压实干部责任。

驻村帮扶全覆盖。驻村工作队高规格。将53个单位与31个村(居)结对,后盾单位一把手为驻村工作队队长,派班子成员或正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所有村均有1名处级领导包村。驻村工作高要求。提出联村到户工作“十项要求”,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第一书记每周驻村2天以上,各单位一把手每周至少1次下村亲自指导工作。联村任务高质量。大多数村有两个单位帮扶,帮扶力度大、投入足,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有贫困人口的村均成立了村级扶贫工作站,均有脱贫规划、有村级产业和集体经济,各项扶贫措施均能高质量落实到位。


精准扶贫小组看望慰问孤寡老人

结对帮扶全覆盖。创新帮扶档案。制定完善《贫困户帮扶档案》,档案由“5表1志1书”组成,涉及内容100多项,可如实反映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情况,跟踪干部帮扶进度,是干部的“紧箍咒”、贫困户的“定心丸”。该帮扶档案文本已在张家界全市进行推广。精准帮扶措施。全区932名干部结对帮扶1787户贫困户,所有干部每月至少走访贫困户2次,做到“三个当面”“五个到位”:当面填写帮扶档案、当面与贫困户算增收账、当面宣讲扶贫政策;将各级政策保障类项目落实到位,扶持资金发放到位,分红收入落实到位,帮扶进度到位,技术支持和服务到位。

产业帮扶全覆盖。乡级特色产业全覆盖。发展“一乡一业”,积极打造天子山辣椒、中湖鱼泉贡米、协合菜葛和索溪峪西兰卡普生产基地,探索建立了“区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覆盖全区四个乡(街道)全部贫困人口,兑现固定分红190.67万元。村级分红产业全覆盖。发展“一村一品”,31个有贫困人口村(居)各建成1个资产收益性扶贫项目,所有贫困人口享受村级项目收入分红,兑现分红70.05万元。家庭帮扶产业全覆盖。打造“一户一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落实至少1个增收项目,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通过产业帮扶全覆盖,建立了贫困户乡级产业直接受益、村级产业直接受益、家庭产业直接受益的三重增收保障机制,有力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武陵源区旅游民宿客栈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武陵源区大力推进“扶贫+”,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一是把扶贫开发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全面实施“扶贫+旅游”战略,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贫,以旅游反哺农村,将旅游链条延伸到全区各村。二是把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相结合。实施乡村旅游“三乡十村”发展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按照“宜旅游的发展旅游、宜从事旅游的农户转型旅游业”原则,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把扶贫开发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区政府连续5年出台了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四是把扶贫开发和基层党建相结合。利用“四培四带”“服务群众三三制”“四走四问四解”等活动契机,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织、党员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作者系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武陵源区委书记)


(选自《新湘评论》)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本周热文 ▼ 


用信心、决心、恒心战胜贫困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