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高手的差距,未必是你以为的那些原因

小乐 何乐不为 2019-04-27


周末在家翻阅一本老书《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看到段话颇有共鸣:


"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即使明知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成功,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他选择。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于风险,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才少,因为他们能克服那种心理上的本能。"

 

订阅号众多读者里,有很多朋友水平远在小乐之上,无论是玩卡、还是常旅客方面,这倒并非我刻意谦虚。


不少人和小乐时有交流,时间长了,我发觉他们身上有2大共性:


共性一,很少关注鸡毛蒜皮的事。


信用卡/常旅客爱好者里,通常有两类人。


一类,是大小活动都不想漏过,以“全覆盖”为追求,万一哪天漏过一次签到、刷错一次卡、抢不到礼品,垂首顿足(至少在内心里各种不爽)。这种习惯,其实耗费最多的是时间,甚至不知不觉让一些人变得烦躁、焦虑。


而另一类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并不强求“全覆盖”,日常的小活动最多随手带过,从不牵记。但是一旦看到高回报的好活动,即使可能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他们也会果断参加(典型如兴业上一次的取现得积分活动,点此阅读)。


“高手”的共性之一,正是后一类人的思维方式:只关注高回报/价值的事


但是,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拿我自己做个剖析。回顾过去,订阅号越早的文章,写的东西越浅,内容的平均价值也低,有时为了保持更新、吸引关注,看到一个活动就写一个......在当时其实完全感觉不到,甚至还有些自鸣得意,只有事后复盘有了比较,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有多幼稚。


(但是谁知道呢,也许数月后再看今天这篇,也会有此感觉)


共性二,在各自领域中也多是佼佼者。


我想这个现象并不用我多举例,有心留意身边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多都符合我的结论?小乐相信这并不是“孕妇效应”。


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是共通的。这一点,小乐也曾在订阅号里多次强调:玩卡、常旅客本身只是一味生活添加剂,能够现实获得的羊毛一定有限,但通过接触这些所逐步建立的那些有益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才是受用一生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大的“羊毛”。


海量信息刷屏时代,对大部分人来说,时间、智商、经历相差都不会过于悬殊,“高手”们之所以比一般人做的更好,我相信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合适的价值定位方法,并始终保持一种敢于舍弃的能力。


我想这也是我看了《怪诞行为学》后,特别有共鸣的原因,所以沉寂了两天,想写点东西与各位分享。


小乐觉得,如果你有前一种人的思维习惯,其实也不用过于介意,发现和识别“高回报”的活动/事情,并做到对鸡毛蒜皮的“诱惑”保持克制,无论是心态还是经验,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学会准确判断。


要判断两件事物的价值高低,没有比较不行。如同我刚才提到的自身案例,没有长时间的写作,就不会感知到文章价值的变化,不会自我觉得越早越“挫”,而越往后写的越“对味”。


对于高回报的准备判断,我的理解是这样: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尝试不断比较每个活动/每一事物的价值高低,也可结合最终结论复盘过程,有了量的积累,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你可能觉得这东西很复杂、很折腾,但其实在我看来,上下班路上少看几分钟微信朋友圈,剩下的时间就足够思考了。


保持专注。


老朋友们都知道,无论玩卡还是别的,小乐这几年的关注点始终不脱离那几张卡、那几个酒店/航司常旅客计划,即使每年都会有些新尝试,也只是在小幅范围。


其实我的思路也很简单:精力有限,哪有可能做到鱼肉熊掌兼得,何况这些还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守住最熟悉并且能产生高回报的领域,保持对其专注,就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很多人容易被鸡毛蒜皮的小利诱惑,做事总期望立马获得回报,其实他们想要的,叫做“更多”,而高手们收获的,叫做“更好”。


更多与更好,往往不能同时兼得,你选择什么?

 

-- END --

 

推荐阅读:玩卡这么久,为什么有人还在原地踏步?

上篇文章:有多少人对曾经的爱,从熟悉到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