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成为一颗“韭菜”?
韭菜是一种神奇的生物,离钱越近,长势越喜人,而且割一茬很快又能长一茬,生生不息。
无论币圈、股市、P2P还是其它领域,“韭菜er”的共同特征无非:想快速获益、贪走捷径、心理抗压能力弱、缺乏自主判断能力。
没人会承认自己是棵“韭菜”,即使接连“中招”,事后也会自我麻醉,认为只是交了必要的“学费”,又一头扎进新一波长势喜人的韭菜地里。
但坦率的说,经验有时确实来自于教训,交点入门的“学费”未必是坏事。但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被收割的“韭菜”,那多半是出了问题。
巴菲特说过:如果在牌局上,5局还没有看出来谁是傻瓜,那么你自己就是傻瓜。
财富流通的游戏规则,就是位于上游的人控制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然后创造需求和欲望,最后由下游的人来买单。
为什么会不知不觉成为“韭菜”?我觉得两个因素比较关键。
其一,习惯用单一的维度思考问题,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想看到的。
青蛙的眼睛只能看到运动的虫子,不断投入买双色球的人,永远幻想的是自己高中头奖的瞬间。
逐渐放弃了思考,遵循了本能。
其二,判断决策信息的匮乏。
彼得·林奇投资有四大原则,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听上去很简单,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你应该能够在2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之内向一个12 岁的孩子解释你购买一只股票的原因,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购买这只股票的唯一原因是因为觉得它的价格将上涨,那么你不应该买入。”
如果希望在某一领域获利或者获益,一定量的学习和钻研必不可少,这里听个消息、那里听个技巧,就跟跟风炒股一样,都是在碰运气。偶尔碰对并不代表什么,长期来看一定是输家。
主动忽略或是无法完成独立思考的必要过程,选择随大流,那就怪不得被骗子们盯上,最终成为一把“韭菜”。
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成为一棵“韭菜”?
前阵子听过个真实的故事:说到一位媒体记者(抱歉主角名字忘了),因为行业不景气,主动请辞。不同于常人做法,离职后,他并没有急着找下一份工作,而是自费近2万元参加了某行业领袖峰会,期间搭识了不少可靠的高端人脉资源,自此展开了职场生涯的新篇章。
我听完也挺感慨,常人看来,个人自费2万参加这种会议,颇有点被洗脑的味道,典型的韭菜类型嘛,但了解整个经过后,小乐由衷此人远见和魄力。
消息真伪不作评论,想强调的是:同一项消费,对一些人而言是被割韭菜,对另一些人则可能是对未来的投资。
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是看这项消费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
正常来说,个人发展总是期望不断往上走,而财富也会随之得到积累,使得自己有一天可以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再受限于太多人和事的约束。
但如果发现,总有那么几件事、几个人在试图掏空你口袋里的钞票,提供的价值却经常和预期严重不符,而自己也始终缺乏掌控能力,那么就该警觉是不是在向着一棵绿油油的韭菜发展了。
个人发展,无非是技能经验的逐步提升、财富的日积月累以及准确把握机会,如果所做的决定不能提升自己,而消费本身也不是必要需求,那要它干嘛呢?
你的财富,多留点投资给自己的未来吧。
中午趁空随便唠叨几句,话说回来,最近有多少人被金属卡(开卡)割了韭菜?统计一下。
📷 Instagram@lepoints
📧 LePoints[at]foxmail.com
-- END --
推荐阅读:办不到的信用卡,缴不完的“智商税”
上篇文章:谁想静静?不到10元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