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传不衰,百听不厌的河北民歌《小白菜》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l0016u3pfi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白菜》是一首河北民间小调。以往,凡提到河北民歌,人们一定会先点出“二小”即《小放牛》、《小白菜》这两首民歌。
特别是这首《小白菜》,堪称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平原民间歌曲的优秀代表。在文学主题方面,它所反映的是旧时代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幼年丧母,继母偏心,儿童在精神上长期受虐待的家庭悲剧。作品的词曲概括性强,易唱易记,几乎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小白菜呀 地里黄呀
三两岁呀 没了娘呀
亲娘呀 亲娘呀
-
跟着爹爹 还好过呀
只怕爹爹 娶后娘呀
-
亲娘想我 谁知道呀
我思亲娘 在梦中呀
桃花开呀 杏花落呀
想起亲娘 一阵风呀
亲娘呀 亲娘呀
亲娘呀 亲娘呀
▲彭丽媛版《小白菜》
▲腾格尔版《小白菜》
▲儿歌版《小白菜》
▲蔡琴版《小白菜》
▲方琼版《小白菜》
▲黑鸭子版《小白菜》
▲器乐版《小白菜》
《小白菜》——河北民歌
小白菜(汉族),河北民歌。调性为1=降A,节拍为5/4、4/4混合拍子,慢速,凄凉地。这是一首在河北和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儿歌。它以非常经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
此歌为六节歌词的分节歌曲。曲式结构为一段体,中国五声性徵调式。全曲只有十二小节,歌词简单、真实而动人,音调下行并有哭泣的性质,及逐层下旋的旋律发展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贫苦人家的孩子失去亲娘之后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痛片心情,这一社会生活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同情。因而在河北和我国北方广为流传,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传统优秀儿歌。马可、张鲁等作曲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歌《北风吹》即以此歌为素材发展写成的。作曲家马可和瞿希贤各自将此歌改编成无伴奏童声合唱,也广为传唱。
《小白菜》这首民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华北平原一个贫苦农民家中,有位天真的小姑娘。她二、三岁的时候,亲娘就去世了。起先跟着父亲过后,虽然很穷,总算还没有受什么虐待。后来父亲娶了后娘,又生了弟弟,生活境遇就更苦了。她得不到丝毫暖和,在孤独和悲伤中越发想念自己的亲娘。这一切有谁知道呢?向谁去诉说呢?陪伴着她的,只有自己的歌声和眼泪。眼泪流干了,歌声却流传开来,引起更多小朋友的同情之泪。这些小朋友家里也很穷,也有自己的痛苦,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寄托在这首《小白菜》里,含着泪水,把它当作自己的歌来唱。他们按照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解来加工、改造《小白菜》,使它不断完美,更带有昔遍性。就这样,这首歌在华北大地上代代相传,越传越远。这位小女孩和后来传唱的许多小朋友,就是这首《小白菜》的作曲者。他们都不是什么闻名的作曲家,我们至今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不识谱,连字也不识,但他们的作品却是难得的音乐艺术的珍品。因为它说出了劳动人民孩子内心里的苦衷,在艺术上也经过了不断磨炼而放出光彩。因此,有成就的作曲家都热心地学习它,闻名的作曲家马可等在创作歌剧《白毛女》时,就用《小白菜》作为素材,进行改编加工,才成为今天大家喜爱的《北风吹》。
《小白菜》是一首谣唱歌曲,属于汉族民歌的小调体裁。小调,又叫“小曲”,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休息娱乐等场合的民间歌曲。这种歌曲的结构比较独立、完整,节奏比较规则、整洁,旋律线比较曲折、细致,表现手法比较多样。大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口哼唱。音乐很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它的曲调还有一个鲜明的个性,就是逐级下行。不仅乐句内的旋法是逐级下行的,而且各乐句的落音(2、1、6、5)也是逐级下行的。这个特点和歌曲的内容关系很大。因为人们在哀叹时说话的口气语调总带有明显的下行趋势。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 民歌民乐 | 中外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