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不朽的喀秋莎:1941年,苏联红场阅兵(珍贵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17krorvw&width=500&height=375&auto=0
75年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进入到危险时刻,百万纳粹德军进抵莫斯科城下,几十个苏军步兵师拼死苦战,勉力维持防线完整。1941年10月28日深夜,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提出这样的问题:“十月革命节就要到了,我们能在莫斯科举行一次阅兵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准备起来却充满困难。
按照惯例,每年11月7日,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盛大阅兵,十月革命节俨然成为苏联的国庆日。这个时候,阅兵是展示苏军最新建设成就和苏联工业发展水平的好时机。
但1941年是个特殊年份。由于不适应纳粹德军的“闪电战”,苏军节节败退。特别是1941年10月10日,莫斯科电台突然宣布,苏军在莫斯科近郊莫扎伊斯克的防线被德军突破,德军先头部队距莫斯科只有100千米左右。
莫斯科城内充满紧张情绪,连繁忙的地铁都一度停运。毫无疑问,莫斯科已被德军重兵包围,连市区都遭到德军飞机的持续轰炸。在希特勒看来,攻陷莫斯科已毫无悬念。他声称,要在11月7日举行红场阅兵,宣告对苏战争的结束,一些德军官兵甚至还拿到了参加阅兵的新礼服。
面对危局,新到任的苏联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将德军挡在首都防卫圈以外。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考虑该如何振作苏联军民的士气。他认为有必要照惯例,在十月革命节举行一次红场阅兵,向世界展示苏联人民和红军的勇气和坚毅。
时任莫斯科军区防空军歼击航空兵司令员的尼古拉·斯贝托夫中将回忆:“10月28日,斯大林召集一批重要将领到克里姆林宫开会。斯大林说,‘十月革命节就要到了,我们能在莫斯科举行一次阅兵吗?’这个问题让大家面面相觑。按照惯例,莫斯科每年都要在十月革命节举行阅兵,但今年的形势太不一样了,谁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面对众人的沉默不语,斯大林不得不将自己的话重复了三遍。直到此时,大家才反应过来,异口同声地说,‘当然了,斯大林同志,阅兵还是要搞的,可以振奋前后方的士气!’”
莫斯科军区组织阅兵式的经验倒是丰富,不过眼下连凑够分列式的兵力都很成问题,每个人都眉头紧缩。“斯大林怎么有这样不合时宜的想法?现在不是要考虑如何加强莫斯科的防御,乃至疏散莫斯科的中央领导机关和总参谋部吗?市内各主要大桥、重点工厂和关键建筑物已经安放了炸药,随时准备在德军来犯时实施焦土政策,为什么还要搞阅兵?”
阅兵的决定一作出,所有人迅速动员起来。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内务人民委员会下辖的捷尔仁斯基特别摩步师政委阿加普金任阅兵训练指挥员,莫斯科军区司令员阿尔捷米耶夫把接下来10天无须上前线的训练部队都调集给阿加普金进行彩排。
阿加普金还要召集起一支乐队。由于此前的战争动员,莫斯科乐团的成员大量流失,不得不从高尔基市乐队抽调人员。阿加普金拿着国防委员会的命令奔走于各部队司令部,两天时间确定了受阅部队的数量、人员和装备。各方队集中在一个赛马场进行彩排。
当时,德军飞机每天都来轰炸莫斯科,观礼台上的国家首脑很可能遭到德军飞机突袭。要想减少这方面的危险,阅兵最好在黑暗中举行。为此,斯大林想出妙招。他最初发给阅兵指挥部的命令是要在11月7日上午10时开始阅兵,但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却把阅兵活动提前到上午8时。因为上午8时,莫斯科的天还没完全亮,德军飞机即便来袭,也很难看清目标。尽管这一时间调整引发了一些小混乱,但也欺骗了德国人。
这次红场阅兵面临的另一大风险是:德军会不会在11月7日发起大规模进攻。斯大林曾两次召回正在莫斯科外围督战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询问前线战况。他问朱可夫:“我们想在十月革命节当天举行隆重的阅兵式,你看前线形势允许我们这样做吗?”
朱可夫说:“近期内,敌人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在之前的战斗中,他们也遭受了重大损失,需要补充兵员,重新集结兵力。至于德军航空兵,倒是有可能继续空袭,所以必须加强莫斯科外围的防空力量。”
回到前线指挥所,朱可夫反复分析德军进攻的可能性,他还派出侦察兵抓来一个德军俘虏。这是一个主管后勤的小军官,被抓时已经穿上了准备去莫斯科阅兵的新礼服。经过审讯,苏军得知德军没有准备过冬的厚衣服,官兵冻伤严重,士气低落。部队长官让他们都穿上新发的礼服,抵挡一下严寒。于是,朱可夫派信使给斯大林送去一张便条,上面写道:“德军士气低落,近期内不会发动进攻。”
也许正是看了这张便条,斯大林才最终作出红场阅兵的决定。
11月6日,即十月革命节的前一天,联共(布)中央在莫斯科地铁的马雅可夫斯基车站举行庆祝活动。内务人民委员会克里姆林宫警卫团派出两个排的冲锋枪手,牢牢把住通往车站月台的进出口,内务部队两个营还封锁了车站与近邻大街的入口。
车站内,斯大林向2000余名各界人士发表演说,他总结了战争以来的态势,分析了前线形势和苏联人民的任务,强调“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11月7日上午6时,五花八门的受阅部队排满了从伏尔加大桥到历史博物馆的大街,他们以连营为单位,排成整齐的方队。为防止意外,克里姆林宫警卫团从凌晨5时就开始在红场周边设置警戒,设置35处紧急医疗点,地铁站全部清空,准备随时充当防空洞使用,10辆救护车、15辆消防车和工程车待命处置紧急情况。
此时,暴风雪正在袭击整个莫斯科地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缓步登上列宁墓观礼台,大钟敲响8下,阅兵开始!
“全体都有,注意!”除了风声呼啸,整个红场再没有一丝声响。“同志们,我代表苏联政府和我们的布尔什维克党,向你们祝贺伟大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十四个周年纪念日。”扩音器里传来了斯大林的讲话,演说列举了苏联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鼓舞红军和全体苏联人民继续前进。
随后,分列式开始!军乐队奏响了国际歌,步兵、骑兵、炮兵、防空兵和坦克兵依次通过红场。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没有往年阅兵式那样的整齐和表演性,步兵走得差强人意,车辆方队的排面根本没有对齐,但在《国际歌》悲怆而有力的旋律中,军队表现出的决死战斗精神,比以往任何一次红场阅兵都要富有感染力。
播音员辛雅维斯基进行了广播,整个阅兵只持续了25分钟,参加阅兵的共有2.8万余人,组成16个方队。空中分列式原来安排了300架飞机,但由于气象条件恶劣,因此取消了飞机的阅兵式。
苏联在红场举行阅兵的情况传遍了世界。反观希特勒,他仍在柏林做着攻占莫斯科的美梦。由于他有晚睡晚起的习惯,当莫斯科正在举行阅兵式的消息传来时,希特勒才刚刚入睡。没人敢冒险叫醒希特勒,等到希特勒起床时,他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已是重播消息了。
希特勒怒不可遏,直接把电话打到莫斯科附近的德军轰炸机部队司令部,命令联队长亲自带队,全力出击。暴风雪阻碍了苏联阅兵机群,也把德国轰炸机阻止在城市之外。第二天,苏军防空军歼击航空兵第6军和高射炮部队报告称,共击落德国飞机34架。
经过浴血奋战,到了1942年2月,苏联红军将德军打退到距莫斯科100千米至250千米的区域,德军损失了50余万人和大量技术兵器,遭受了二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为此,希特勒撤换了35名高级将领。苏联红军所取得的胜利也令英、美两国意识到,苏联是必须团结的对象。
敌前阅兵,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关于“联共(布)中央逃离莫斯科”“苏联即将战败”的传言一扫而空。顺便提一下,在组织莫斯科阅兵的同时,斯大林也秘密在古比雪夫、沃罗涅日等后方城市安排了十月革命节阅兵式,万一莫斯科阅兵式遭遇不测,也能移花接木,弥补宣传上的不足。
11月7日的红场阅兵是苏联历史上、世界历史上最不像样的一次阅兵,但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一次阅兵,一次真正的阅兵,是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共同创造的“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一个苏联历史学家这样说:“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可莫斯科依然镇定自若,甚至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十月革命阅兵,这无疑是莫斯科充满勇敢与智慧的表现。”英国《新闻纪事报》报道说:“莫斯科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红场阅兵不是一般的军事阅兵,而是政治阅兵。红场阅兵让“斯大林已经撤离莫斯科”、“希特勒攻克莫斯科”的谣言不攻自破,红场阅兵证明莫斯科屹立不倒,红场阅兵显示了莫斯科人民顽强的斗志,红场阅兵是苏联红军“走向胜利的第一步”。
红场阅兵通过无线电传到全苏联和全世界,当阅兵的音乐在全世界回荡的时候,希特勒在收音机里听到了阅兵进行曲和官兵坚定的脚步声。当希特勒知道这是现场直播的阅兵式后大发雷霆,他立即要通空军轰炸机联队司令的电话,气急败坏地骂道:“你这头笨驴,俄国人在我们的鼻子底下举行阅兵式,你睡得像个死猪。我给你一个小时时间来弥补你的罪过。你亲自带领出动!回来向我报告!”空军第十二轰炸机联队司令不敢怠慢,立即亲自带领飞机起飞。可是希特勒没有能够等到他的报告,他的飞机和其他25架轰炸机在接近莫斯科前被击落,其余的轰炸机吓得掉头就走。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再次发动进攻。可是,苍天制止了德国法西斯的猖狂。27日,莫斯科的气温急剧下降,达到零下四十度。严寒的气候给德军带来了可怕的噩梦。数百德军官兵活活冻死,数千人冻伤致残,飞机和坦克不能发动,枪支拉不开枪栓。12月4日,气温再跌至零下52度,德军被迫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1942年1月5日,斯大林下达反攻命令,苏联红军110万人出击,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投入战场,德军从莫斯科退却。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彻底胜利。
1945年6月24日,红场举行阅兵式,庆祝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走在阅兵队伍最前面的旗手高举着苏军攻入柏林后插在德意志帝国大厦上的红旗,随后是200多个苏联士兵拖着在战场缴获的200多面纳粹德国的军旗,将它们一一抛在列宁墓前面。这一年,苏联决定将5月9日定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并决定将原来在五一举行的阅兵改在卫国战争胜利日举行。
有一个小故事发生在拍摄红场阅兵环节。由于阅兵活动提前2小时开始,活动组织者没能及时通知摄影师。好在按照惯例,摄影师的助手们都提前2小时到达现场调试设备。助手们眼看着阅兵就要开始,可摄影师还没过来,只好自己动手拍摄,手忙脚乱中,居然忘记调试声音,导致斯大林在阅兵式上的讲话没能正确录音。
当摄影师抵达红场时,阅兵式早已结束。过了一会儿,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库兹米切夫将军走过来,对大家说:“领袖的讲话没能录音不怪你们,是我们的组织工作没做好。不过,这件事要想办法弥补一下。”于是,导演列昂尼德·瓦尔拉莫夫、摄影师马克·特罗扬诺夫斯基和伊万·别利亚科夫提出了一个补救办法——在克里姆林宫里搭一个与现场相同的观礼台,再拍一遍。为了做得天衣无缝,他们要求把克里姆林宫的窗户都打开,让里面和外面一样冷,以便斯大林讲话时能够看见他嘴边冒出白色水汽。
11月14日,塔斯社工作人员成功搭起一个与列宁墓观礼台相似的模型。第二天,斯大林登上这座假模型,重新拍摄了《斯大林在十月革命胜利二十四周年的讲话》影片。可是,在最终重拍时,斯大林的嘴边并没有出现白色水汽,导演与现场观众也没有发现这一问题。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b0153yhzndl&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苏联抒情男高音歌唱家
格奥尔基 维诺格拉多夫
《喀秋莎》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作为一首爱情歌曲,《喀秋莎》并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
11月7日,俄罗斯士兵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参加阅兵式。
当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1941年红场阅兵75周年。1941年11月7日举行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式具有历史意义。当时,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最艰难阶段,纳粹德国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士兵参加完红场大阅兵后,直接开赴几十公里外的莫斯科郊外与侵略者作战。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白
桦
林
,
手
风
琴
,
姑
娘
们
。
一些歌在历史烟尘中长成自己样子,超越国籍文化背景将人们连接起来。
比如《喀秋莎》于中国人,就是一个时代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白桦林,手风琴,姑娘们……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郑轶(深蓝)
-
❤
喀秋莎(Катюша)是一首苏联时代的伪民谣。
俄罗斯的嬉皮朋友说,如果你以为这是俄罗斯的传统民谣,那你就被苏共愚弄了,这是一首作曲家谱写的政治宣传歌曲。
我说,可是这些歌的意义早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生长成自己的面目。对于中国人来说,和政治完全无关,是对于一个时代浓得化不开的情结。Propaganda在东方的国度也同样构筑起了那一辈年轻人的向往:白桦林,手风琴,姑娘们,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1938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苏联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Исако́вский )写了一首抒情诗《喀秋莎》。作曲家勃朗特尔(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在当时并未流行,在两年之后的卫国战争之中,伴随炮火硝烟流传到了整个苏联。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是首例。
Катюша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Выходила,песню заводила
Про степного,сизого орла,
Про того,которого любила,
Про того,чьи письма берегла.
Ой,ты песня,песенка девичья,
Ты лети за ясным солнцем вслед,
И бойцу на дальнем пограничье
От Катюши передай привет.
Пусть он вспомнит девушку простую,
Пусть услышит,как она поёт,
Пусть он землю бережёт родную,
А любовь Катюша сбережёт.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可是喀秋莎是什么呢?是俄罗斯常见的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喀秋莎其实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时候火箭炮的名字,它还有一个昵称叫做“斯大林的风琴”。事实上你在Google上搜Katyusha,搜不到任何俄罗斯姑娘的照片,全是这种火箭炮的图片。
同样苏芬战争的时候,芬兰部队也有一种恐怖血腥的武器,却也一个无比温柔的名字,士兵们像称呼自己心爱的姑娘那样叫她:Emma。
20世纪30年代末,年轻的苏联火炮设计师利昂契夫发明了一种新式火炮,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并且成了德国最恐惧的武器,也就是在那以后,喀秋莎成为了苏联炮兵的首选武器,只要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都会大量使用,甚至喀秋莎也成为了苏联红军的代名词。
喀秋莎火箭炮
“第一批使用"喀秋莎"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家乡,甚至没有收到爱人的书信就死去了。整个战争中一共有2600万人丧生,其中2000万人死在了战场上。
四年过去,当整个苏联的人力已经接近枯竭的时候,苏军士兵终于来到了柏林城下。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上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这
些喀秋莎都是在万里之外的兵工厂里,由苏军士兵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制造出来的,许多普通的俄罗斯妇女手上结起了厚厚的茧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自己的民族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 ”
喀秋莎歌唱永恒不朽的爱情。
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 民歌民乐 | 中外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