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普赛音乐 | 流浪与生命

2016-11-09 中国音乐人

他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民族,在神的驱逐下,永生不息的进行流浪。他们用双脚丈量着世界的哀愁,用与生俱来流浪的本能诠释着自由的含义。吉普赛人说: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h01250e3ldc&width=670&height=502.5&auto=0
海菲兹《流浪者之歌》


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流浪?从一片陌生的地域踏上另一处未知的风景,从一个终日喧嚣的城市到达另一个无夜之城,走过开满鸢尾的山坡,路过安静不语的村落,从晨曦初起到暮色四合。流浪的身躯伴随火一样的热情,歌声抛洒在皲裂的土地上开出浮世喧嚣无法企及的花朵。远方感觉不到一丝希冀的气息,他们却依旧不曾停住脚步。流浪的天性与生俱来,他们以倔强的姿势拒绝所有文明的同化,在不停的流浪里,寻找自由的栖息。千年的时光渐次散落,吉普赛人依旧在风中继续流浪的旅途,以旁观者的姿势见证着人世的沧海桑田。

对于吉普赛人来说,一生不停的流浪,只为追逐心中自由的梦想,出生既是起点,死亡就是终点。这无疑会让许多人产生恻隐之心,但是吉普赛人会对这些悲悯不屑一顾,他们是内心主动的天生的流浪者。对吉普赛人而言,流浪是与生俱来的惟一生活方式,他们世世代代地流浪着,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也没有目的地。音乐是生长在吉普赛心中的灵魂,明快的节奏,起始到结束没有一点犹豫,明快的曲风,没有丝毫拖沓的起转承和,起点就是高潮,高潮既是结束,像是划破天际的流星。吉普赛人的舞蹈和音乐节奏就是一种蛊惑,它,代表着一种慷慨、狂热、豪放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

一千多年前,由于未知的原因,吉普赛人开始迁徙,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迁徙的规模显然不大,他们几乎是悄悄地离开了家园,开始漂泊世界的旅程。他们从印度北部拉贾斯坦出发,三五成群地走过了中亚,中东,欧洲,北非,甚至美洲。他们居无定所,永远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社会边缘,处于被屠戮、被驱赶、被冷落、被同情的地位,在长达千年远至万里的时空里,没有一个民族像他们一样,生活在琴弦上,吟风诵雪,蹈踏高歌。在流浪的沿途,他们与原住民交流、妥协甚至斗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包括服饰、诗歌、音乐和舞蹈等等。他们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留下了很多圣歌和传说,以音乐的形式保存在民族记忆里。一代代吉普赛人用流浪抒写自己的历史,这种气质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音乐中。对于吉普赛人来说,音乐就是民族的全部,它包含着一个民族流浪历史的血泪欢歌。

事实上,吉普赛人只是世人对他们一个习惯性的称呼,他们从来不叫自己吉普赛人,而是罗姆人。“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变。由于流浪于世界各地,他们也就有了不同的称呼。西班牙人叫他们弗朗明哥人,俄罗斯叫他们茨冈人,而法国则称他们,波西米亚人。但是无论怎样的称谓都无法改变他们作为边缘族群存在的现实。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有1000万散落在欧洲各个国家,他们不与外族人通婚,极力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演变吉普赛人依旧保持着自己民族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即使当地政府愿意安置他们,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束缚,更喜欢漫无目的的流浪。就这样,吉普赛人以流浪的姿态走过了千年的时光,神秘的面纱却始终未曾被揭开。

吉普赛人是“长着热情的眼睛、能够预知未来的部落”,传说他们被上帝惩罚,永世不得停息,不断进行流浪,不断进行告别,从一个陌生走到另一个陌生。短暂的欢乐和悲伤都无法使他们停留。不知道自己在何地出生,也不知道自己将会被埋葬在哪里。值得庆幸的是,如此悲惨的境遇,如此的颠沛流离,丝毫没有改变吉普赛人乐观开朗的性格,他们天生不懂得忧愁。就像吉普赛谚语里说的:“今天我们大吃大喝,明天我们忍饥挨饿,后天我们又饱餐一顿。” 吉普赛音乐无疑也带有了吉普赛人这种独特的民族“个性”——极富煸动性、热情、节奏感强,有极强的的舞蹈性,带着极强的生命色彩。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从来不曾有冗杂的起承转合,音乐始终是一种狂放不羁的性情,节奏鲜明的鼓点,干净的吉普赛吉它和响板奏响。而吉他,并不是一个人的自弹自唱;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一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当你对吉普赛人的历史有足够了解的时候,再听他们的音乐心中会升腾起莫名的震撼。你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流浪了一千年的民族为何会有如此奔放不羁,热情似火的音乐。不仔细听,你完全听不出感伤,听不出无根流浪的凄凉,听不出对未知的恐惧。所有的音符都是火一样的热情,所有哀伤的气氛在欢快的节奏里被稀释,狂暴的美,热烈燃烧,瞬间熄灭。犹如篝火旁吉普赛人盛大的聚会,星光下有人小声的哭泣,也湮没在汹涌的笑声里。我们不得不为吉普赛人乐观自由的精神所打动,他们自始至终弥漫在欢快的气氛里,可是当你用心去聆听,还是可以听到,在那些豪放辽阔的音符下淡淡的哀伤,可是这些来不及感受的细微,顷刻就被乐观,欢快鲜明的旋律冲散,他们不知道明天将会流浪到哪里,是怎样的城镇飘着怎样的啤酒香味,人们是不是一如既往抛来鄙视的眼神。但这有什么呢?天亮的时候他们依然会唱起歌,赶着大篷车开始下一场未知的旅途。吉普赛人的音乐正是来源于在流浪的不确定中建立起那种对生活坚强的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吉普赛的眼里,不是对落日余晖的感伤,更多的是对朝阳的向往。他们都是好乐手,能歌善舞。婚礼上,她们用歌舞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葬礼时,他们亦用歌舞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他们用歌声迎接黎明的诞生,在歌声里安然的在星光下入睡。音乐正是这个伟大的民族的性格体现——在不幸的命运面前绝不低头。

吉普赛人是流浪的民族。他们就喜欢流浪,那是与生俱来的热情,就算你砍断他们的脚,也阻止不了他们追寻远方自由的心。毫无疑问,整个世界都是吉普赛人的故乡,不是哪个特定地区或国家可以限制他们,吉普赛可以敞开心胸接纳任何一个新的地域,恣意地生活。正是由于他们不受拘束的生活与每一个地方的人们都格格不住,非吉普赛人对他们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吉普赛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贫穷,肮脏,都是乞丐、小偷、人贩子、巫婆或者流浪艺人。任何历史典籍中,吉普赛人只能以反面角色的身份出现,因为他们没有钱、没有国家、没有土地、更没有军队,甚至连宗教都没有, 于是,在这个世界铁硬的权力规则之下, 他们只能是最弱者。

近代史里,希特勒将他们视为与犹太人同样恶劣的民族而将之囚入奥斯维辛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无论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将他们归类于必遭天惩的异教徒。在许多文学作品里他们也只能以反面的角色出现,《卡门》和《叶塞尼亚》,它们的吉普赛女主角不是爱情骗子就是美色小偷,《巴黎圣母院》里那个年轻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她纯洁热情,勇敢地追求梦想中的爱情,尤其是在巴黎圣母院前的激情舞蹈,展示了吉普赛民族的独特性格。但就因为她身为吉普赛人,注定了其无法拥有爱情的悲剧命运。在现代社会,他们赶着带篷的马车,或者开着便宜的轿车、卡车,带着全部的家当,四处流浪。即使定居下来,也是在条件极为简陋的棚户区。

吉普赛诗人说到故乡情结,“它存在于……我双脚站立的地方。关于吉普赛人的电影《一路顺风》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火车上的吉普赛母女望着窗外,自然地唱起来:“被全世界讨厌的自己,被全世界诅咒的自己,只能在被驱逐中度过一生—幸运的是我正在逃出,幸运的是我终将找到自我。”

吉普赛人或许还会流浪下去,向着自己心中自由的方向。神秘,未知,误解或许依旧会伴随着他们的旅程。幸好他们有音乐相伴,即使漫长到千年万里的流浪也不会孤独哀伤,幸好有这些好音乐,我们能更懂他们那颗追求自由的心。也许我们都有一颗吉普赛的心,渴望游动在未知的远方。这不是叛变式的出走,也不是消费式观光,而是一种踏实的、坚毅的、永恒的旅行信念。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t0118q0qmj5&width=670&height=502.5&auto=0
Parno Graszt

吉普赛音乐的化身—Parno Graszt (白马乐队)/ 匈牙利

Parno Graszt 是一支源于匈牙利的热情的吉普赛乐队,也是欧洲最著名、最权威的吉普赛乐队之一,该团成立于1987年,由十个成员组成。Parno Graszt在吉普赛语中意即“白马”,所以我们也可称其为“白马乐队”。他们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纯洁与自由,多种元素混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带领着每个观众一起唱跳,走向欢乐的乐园。他们被欧洲多个国家频繁邀请演出,受到许多人的喜爱。2002年他们出版了自己的首张专辑《打击钢琴》一经出版即荣获欧洲世界音乐排行榜第七。在陆续发行几张唱片之后,他们又几度被评选为年度最好的艺术家团体之一。匈牙利电视台和英国BBC更是于2004年为parno graszt录制专题音乐纪录片。




延伸阅读:





安塔尔·德拉季齐(Antal Dragic)人称「托尼大叔」。我去的时候,他正在喂鸽子。眼前的一幕,正是典型的巴尔干黄昏景色-破旧的平房;小院,中间种着一棵老梨树或者李树;一堆未砍完的木柴;猫懒洋洋地蜷缩在旧箱子上打盹儿;突然,鸟儿展翅高飞。

安塔尔带我穿过他的厨房。我最先注意到一只八哥,然后是墙上挂着的那张「托尼大叔」年轻时的照片。他穿著熨烫笔挺的衬衫、抱着一把低音提琴。 在一只很有年头的沙发上坐下来,安塔尔拿出一大摞黑白照片,开始给我数家珍。这都是昔日吉普赛乐队的照片。

安塔尔伤感地说,「现在我打开收音机,找不到值得一听的音乐。要是那些老人起死回生,听到这些破烂,肯定会把乐器砸烂!」。
「托尼大叔」是吉普赛人,对自己的名声颇感自豪。他是苏博蒂察(Subotica,塞尔维亚北部城市)著名的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家最后一批幸存者之一。

前南斯拉夫时期,这是匈牙利吉普赛音乐之都。当时,几乎所有略有名气的餐馆都要请乐队助兴,演出一直持续到凌晨。吉普赛音乐大放光彩。
安塔尔·德拉季齐
安塔尔解释说,「我一生下来,爷爷就往我手里塞了一把琴弓。以后,我就拉低音提琴了。」 当时有几条街道上住的全部都是音乐之家。安塔尔14岁起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孩子们每天下午带着提琴在街头碰面。他们知道所有大人物的生日。到了那一天,会聚集在名人的房门外,连弹带唱,期待赚回一些食品、饮料或者买电影票的零钱。「托尼大叔」悲哀地说,现在,那样的音乐几乎消失了。「餐馆里没有人听,原来出钱赞助的大饭店、大酒店,经理也都不理我们了。」

匈牙利民间音乐和匈牙利吉普赛音乐之间存在交叉重迭,但是具体有多少,并无定论。20世纪初,作曲家巴尔托克(Bela Bartok)和科达伊(Zoltan Kodaly)出去采风,搜集乡村音乐。村民说,我们去把吉普赛人找来演奏吧。作曲家回答,「不行。我们要听的不是吉普赛音乐、而是匈牙利音乐。」村民吃惊地说,「但是,只有吉普赛人才会演奏啊!」

中世纪时,吉普赛人从印度一路流浪到欧洲,各个部落带回来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途经国家的影响。他们成为「拿来主义」的大师,创造出自己的吉普赛风格。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吉普赛音乐受到贵族、乡绅的支持和厚爱,蓬勃发展;共产党统治期间再次复兴,但是现在,却日渐凋零。



米奇·卢卡斯(Miki Lukacs)带我前往布达佩斯东站附近的一座建筑(Talentum Rajko)来参观。他可能算是匈牙利最著名的钦巴龙(又称匈牙利扬琴)演奏家了。 正是在这座大楼里,从1950年代起,共产党政府大力扶持吉普赛音乐。乡下来的穷孩子被送进这所人才学校,学习音乐、纪律、外语。毕业后包分配工作。国营的国家娱乐中心负责给他们安排一个餐馆,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机会。 批注:黑白照片来自苏博蒂察的拉卡托斯家庭档案 1960年,科达伊、妻子和一名匈牙利扬琴演奏家在一起。


批注:黑白照片来自苏博蒂察的拉卡托斯家庭档案

1960、70年代,布达佩斯的街道旁挤满了餐馆。在共产党执政期间,普通的匈牙利家庭也可以支付得起每周出去吃顿饭。餐馆里,热烈的音乐和美味的菜肴一样重要。伴着一杯杯的白兰地、葡萄酒,边吃边听。 资本主义一回来,那个世界好像转天就不见了。新老板要降低成本,家庭也不再能支付起新账单。 米奇·卢卡斯解释说,有些音乐人改行去演奏爵士乐,但是大约有一半彻底放弃音乐,「去当保安、或者交通管制了。」


现在,匈牙利爵士乐音乐家当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罗姆人出身。布达佩斯还有一家著名的百人吉普赛管弦乐队;匈牙利吉普赛乐队仍然在豪华游艇上表演,或者在甲板上游逛、即兴演出。除了舞台表演之外,音乐学校还教授学生如何在社交网站展现才华。 米奇·卢卡斯说,「音乐可以为你的灵魂打开另一个世界」,也可以「治愈」你身边的这个世界。 小时候,他经常严重偏头痛。一位很有经验的医生给他开了个「扬琴方」-米奇的父亲也弹奏钦巴龙。小锤击打琴弦,优美的音乐立刻化解了米奇的头痛。



赏析--《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吉普赛音乐的升华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我想知道,如果不曾发明语言、文字,那么音乐是否可能成为心灵沟通的唯一方式?"。同一首乐曲,由于心情的不同,在同一个人听来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音乐的力量就在于通过音乐,人的情感会随着音乐而变化,而气氛也会随之变化;这是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恰是音乐的妙处与魅力。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音乐赏析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4117dyfe&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g小调,稍快的快板,2/4拍: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乐谱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勃拉姆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是创作和演奏并重勃拉姆斯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与舒曼夫妇、李斯特等浪漫派音乐家交往甚密,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掺杂着浪漫主义新酒的古典主义陈酒"。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作品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



交响乐名曲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民歌民乐

中外流行

萨克斯

笛子名曲

欧美爱情

小提琴

二胡名曲

怀旧经典

钢琴名曲

古筝名曲

另类摇滚

经典音乐

古琴名曲

俄罗斯民歌

欧美怀旧

梁祝演绎

影视金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