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的诞生史与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梆子腔,汉族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等均属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清代中叶,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区流传。至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在所流传的地区,梆子腔银快地就与这些地区原来的乡音土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
梆子,又名梆板,汉族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皮簧腔、梆子腔、高腔、昆山腔为清代四大声腔。皮黄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
皮簧腔发展历程
1、 皮黄腔是西皮与二黄两腔之合称。西皮源于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至武汉一带,并吸收当地汉族民间音乐后而形成。二黄源于江西、安徽一带,与弋阳腔有较多渊源关系。
2、清初时,源于西北的西皮成为汉调的主要声腔,来自江南的二黄则与徽调相结合。经汉班徽班艺人结合创造而形成皮黄腔。
3、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诏令四大徽班(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艺人晋京祝寿,遂使通俗流畅的皮黄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皮黄腔为主体声腔的京剧是皮黄腔系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其盛行全国,标志着皮黄腔发展的高峰。
4、1834年前后,皮黄腔正式形成,标志着京剧从此出现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
简介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四大名旦:
1、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2、尚小云
尚小云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代表作有《梁红玉》等
3、程砚秋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代表作有《武家坡》、《思凡》等
4、荀慧生: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代表作有《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
佳曲欣赏——梅兰芳《贵妃醉酒》195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55dam26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贵妃醉酒》
剧情:唐玄宗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设宴赏花饮酒。次日,杨贵妃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唐玄宗车驾迟迟不来。忽报皇帝去了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竟忘其所以,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
尚小云演出《汉明妃》
尚小云先生创立的“尚派”艺术,与梅派的雍容华贵、程派的委婉细腻、荀派的俏丽多姿不同,尚派艺术刚健挺拔,擅长扮演性格刚烈的巾帼英雄和急公好义的侠女形象。
1955年烟台市大光明剧场特邀北京尚小云剧团演出,打炮戏有《汉明妃》、《梁红玉》、《福寿镜》,其它剧目还有《樊江关》(安荣卿主演)、《牧虎关》(尚长荣主演)、《峨嵋酒家》等,笔者有幸观看了《汉明妃》、《福寿镜》两剧。大光明剧场地处闹市,加之尚剧团的光临,更增加热闹景象,几场票早在几天前已售罄,但演出当天剧场门口等退票的比比皆是,看得出烟台的戏迷对尚小云的演出渴望已久。
《汉明妃》演出前垫了一出《樊江关》,由尚小云弟子安荣卿、安荣英姐妹联袂演出。《汉明妃》一剧,尚小云饰王昭君、方英培饰汉元帝、尚长荣饰毛延寿、赵和春饰王朝珊、华世丽饰王龙、钱荣顺饰马童、尚富霞饰郑仁德、刘少奎饰单于王、唐荣昌饰虏王。
尚小云先生饰汉明妃
杜甫诗云:“群山万壑杜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王昭君以天姿国色遭画工毛延寿所害,作了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受尽了折磨,最后悲婉地完成了合番使命,安抚了边患。“独留青冢向黄昏”,不惟可歌可泣,而且可敬可钦。尚小云扮演的明妃一上场,即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倩妆清而不寒、简而不陋;尤其服饰设计古香古色,契合其父清廉“衙清如寺”的身份,慢板中有“叶成荫、子满枝、红消绿瘦,看落花,随逝水,万种闲愁”两句唱来文静娴雅,虽有一段春愁,但是表演上刻画得体,没有半点轻浮。及至毛延寿敲诈未遂,昭君于是自己画像,尚小云本人精于绘画,因此展纸后,手握笔管描画等动作上非常有生活,从笔的握法到笔的尺寸大小,以臂运指的分寸,一看便知是在绘一件工笔仕女图画,由此可得知尚小云忠于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
《汉明妃》剧中“昭君出塞”一折,是该剧的重点场次,载歌载舞,唱做并重。途中马童回话说“南马不渡北”,昭君不禁乡思油然而生,百转回肠,唱词中“哎呀爹娘啊,孩儿今日别了你,再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再得见,我那爹娘啊,我只得转眼望家乡”,这时的昭君置身于“旷野云低,细雨飘丝”的塞外,是如何的孤凄,深宫丽质的昭君焉得不垂泪饮泣。尚小云这场表演中矫健稳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尚小云擅长的精湛舞技得到完美的体现。记得尚小云曾对其得意弟子鲍绮瑜说过演好“出塞”的秘诀:演昭君,好比画幅活的美人图,只有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把昭君这位古典美女“画”得美上加美。“踢腿”是戏曲演员必练的基本功,京剧旦行表演中少有在舞台上踢腿的,尚小云大胆地突破行当界限,“踢开”闺门戒律,为昭君设计了“上马”两番“大踢腿”、“大滑步”的舞蹈程式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出“马失前蹄”的惊险景象。这段舞汇的设计,既给予观众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又深刻地表现了昭君不畏艰险与烈马周旋的生动场面,收到了极强的演出效果,博得满堂的彩声。
为了塑造一个“马上昭君”,尚小云将“出塞”和番,跨烈马奔驰于塞上的情节中设计了“塌腰圆场”、“编辫子圆场”、“俯冲圆场”等技巧,姿态犹如雄鹰展翅,俯冲而下胸部几乎擦到台毯,疾如旋风,快似闪电,席卷舞台,活似烈马脱缰、奔驰如飞。就在这骏马奔驰、锐不可挡的瞬间,突然身体一跃而起接“转身卧云”戛然而止,达到“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画家吴昌硕语)的境界。全段表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唱、舞一丝不苟,展示出尚小云的深厚功力,贯穿了“尚派”文戏武唱的表演特点。
尚小云《昭君出塞》饰王昭君
另外,尚小云的身段动作别具风格,有其独到之处,突出的是他每每扬手脱袖使剧中人露出皓腕,反背向后看去宛如一幅古装仕女图,一望便知是吸取了仇英和唐寅仕女图的画意与梅兰芳取材画作的名剧《天女散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之美。尚小云文武兼长、昆乱不挡,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其艺术追求和表演风格是“文戏武唱”,《汉明妃》即是其典范之作,亦是尚派最具特色的代表剧目,至今久演不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015dnik6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尚小云舞台艺术
尚小云演出的其它剧目,均有创新突破,有自己的表演特色,有突出的“亮点”,如《福寿镜》的“疯步”、“袖舞”;《梁红玉》打破行当界限,塑造了既有统帅千军的气质,又有女性柔情似水的梁红玉的艺术形象,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薛平贵:
录音:杨宝森 配像:李鸣盛
王宝钏:
录音:程砚秋 配像:李蔷华
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作者:王群
京剧里老生、旦角对子戏不少,如《平贵别窑》、《武家坡》、《坐宫》、《桑园会》等等,听众是非常爱听的。组织不同流派的生角和旦角共同唱一出对子戏,则更会受到听众的众迎。因为,在舞台上演出,如果这个剧团以老生出名,则唱对子戏时,旦角是配角;如果是旦角挑班的,唱对子戏时则老生是配角,叫挎刀老生。而两位流派的代表人物合唱对子戏,就很难得了。特别是由程砚秋和杨宝森合录的《武家坡》,如今已成为绝响了。
1953年我们录了这出合作戏。在组织这场录音前,我先找到了杨宝森的琴师、他的哥哥杨宝忠。当提出我们的想法后,他说尽快和宝森去商量,然后给回信。我随即又去找程砚秋先生,没有经过第三者的介绍,直接奔西四北程砚秋的家里。他家住一所老式四合院,院里栽有树木,情雅、安静。程夫人果素瑛待人热情,程砚秋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当我说明来意以后,程砚秋说:“哎呀,电台把工作考虑得太周到了。我们搞这种工作的,平时都很少想这些,只想到自己的剧团应当排练什么戏,很少考虑跟别位合演,特别是打破剧团的界限……这太好了!我完全赞同。你们再征求杨先生的意见吧!”
过了几天,杨宝森通过杨宝忠、杭子和等人把我带到和平门外魏梁胡同杨宝森家里。他答应与程先生合录《武家坡》,并要求到程家说戏。程砚秋听到这个消息后,坚持不让杨宝森从南城跑到西北城来说戏,而宁肯自己到杨家去排练,并亲自打电话告诉杨宝森。这使杨宝森十分感动。
在排练过程中,程砚秋为了照顾杨宝森休息,一般都在上午十点以后或下午四点左右带着琴师钟世章和鼓师白登云到和平门外杨家,而且不要车接送。他们排练时一丝不苟,唱念一字一句不疏忽。哪个地方不理想,停下来研究研究,统一后再排练。真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经过两、三次的排练,两位艺术家满意了,他们订下录音时间,请两个剧团的有关人员到电台录音。
程砚秋说,我们为了录音,停上一场演出也是应该的;要保证录音时精力充沛,嗓子在家。他又说,录音的影响可大了,我们在剧场对观众负责,在电台就要对听众负责。杨宝森当时身体不好,常闹病,一个月演不了几场戏。而在录音室录音比唱一个晚上的戏更累,可他从排练到录音始终情绪饱满。《武家坡》里的西皮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唱得韵味十足。据琴师杨宝忠说,比在台上演出好多了,真是满弓满调。杨宝森说,我能跟程先生合作录音,打心眼儿里高兴。
程砚秋在跟杨宝森“对口”(即快板、流水咬着唱)时,要求一个调门、一个尺寸。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在旦角叫板“有劳了”后起唱,程砚秋充分发挥程派唱腔的长处唱得低回婉转,精彩极了!过去,有人认为程派唱腔过于含蓄,有些唱词不易听清,但程砚秋对着话筒录音,一字一句都很清楚,即使不懂这出戏的人也能听懂故事情节。
在录制过程中不换鼓师,这在一般演出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有各的一套班子嘛!这次录音,生、旦大段独唱,用自己的琴师和鼓师;但当两人对唱时,程砚秋坚持用杨宝森的乐队伴奏。我们提出,如不顺手,可以分段录制。程砚秋、白登云二位都说那样录感情不连贯,不必分段录制,还对杨宝森的乐队说:“你们辛苦了,帮帮忙吧!”经过两位艺术家和两个剧团演员、乐队的通力合作,这个节目的录音效果很好,大家十分满意。
没想到《武家坡》录制完成后没有多久,程砚秋和杨宝森就因病相继去世了。但他们这出戏的录音已经成为艺术珍品,留在戏曲艺术的宝库之中。
荀慧生先生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本为梆子演员,后改皮黄。早年受文明戏先驱王钟声影响,演出过《黑奴恨》《秋瑾》《热泪》《官场现形记》《一元钱》《家庭革命》等。1919年受到杨小楼提携赴沪演出,在上海编演了第一出新戏《宝蟾送酒》,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共演了86场之多。自20世纪20年代起,先后与陈墨香、还珠楼主、陈水钟等人合作,整理、改编新戏多达百余出。上海的“老三麻子”王鸿寿也为荀慧生编演过《三戏白牡丹》、《杨乃武》、《奇侠阁》等戏。
荀慧生能戏极多,一生演出的剧目多达三百余出。新戏中包括大量的根据梆子移植的京剧剧目,还有一些是将传统戏增添了首尾,情节曲折更具故事性,如《神仙世界》、《贩马记》、八本《儿女英雄传》、八本《得意缘》等。其他新戏,如《丹青引》《红娘》《绣襦记》《勘玉钏》《钗头凤》《荀灌娘》《鱼藻宫》《红楼二尤》《晴雯》《白娘子》《杜十娘》等等,也极受欢迎。
荀慧生《家庭革命》剧照
有人叫它《家庭革命》,也有人叫他《革命家庭》,剧中女主人公叫何名字不得而知。此为荀慧生唯一一张文明戏剧照。
《大英节烈》荀慧生饰陈秀英
《大英节烈》首演于1925年,当时荀慧生25岁。1924年,经王瑶卿介绍,荀慧生认识了陈墨香。此戏是二人合作的第一出新戏。该戏后半出的“起霸”与开打,经杨小楼编排与指点。
《荀灌娘》荀慧生饰荀灌娘
《荀灌娘》首演于1919年,该剧根据王瑶卿赠送的《奇女传》剧本改编。1927年由陈墨香执笔重新改编。1959年又进行了较大改动。
《丹青引》荀慧生饰杨云有
《丹青引》首演于1927年,剧中荀慧生有边唱边画的表演,在演唱八句西皮慢板的过程中,画就一幅山水画。这是荀初次尝试将绘画艺术展现于京剧舞台。
《钗头凤》荀慧生饰唐蕙仙
《钗头凤》首演于1928年,该戏是陈墨香根据陆游词作《钗头凤》编写的一出戏,也是荀慧生编演新戏中的第一出悲剧。1961年荀慧生又对该剧作了较大的改革。
《秦晋配》荀慧生饰秦娘
《秦晋配》又名《秦娘》,编剧陈水钟。首演于1935年,根据清人《秦晋配》传奇改编。描写青楼女子秦娘的遭遇,以大团圆结尾。该戏是荀慧生与陈墨香分手后,与陈水钟合作的第一出戏。
《侠骨香》荀慧生饰贾巫云
《侠骨香》首演于1940年,1961年荀慧生将此剧改变为《贾巫云》,将元朝改为唐朝,名妓魏轻烟改为丫鬟。剧言元朝事,实为假托。
《卓文君》荀慧生饰卓文君,费文芝饰红箫
《卓文君》首演于1956年,该戏是荀慧生最后一出新戏,也是解放后唯一一出新戏。荀慧生晚年精力集中在继承、总结传统戏上,将《汾河湾》等骨子老戏中规中矩地呈现于舞台上。
来源:梨园香韵
【文化人物】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
京剧,又叫京戏、国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从此他们四人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并各有独自的剧目、师承及传人,四大名旦也成为京剧界的一个传奇。
★过去的戏班有一句话叫“北京成名,上海赚钱”。在一般人眼里,京角如果不走红上海滩,就是没有真正征服市场。所以,作为现代京剧的代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从崭露头角的初期,甚至童伶时代就闯荡上海滩。
●梅兰幽香,芳华绝代 ☆梅兰芳一炮而红 1913年,梅兰芳作为汪派传人王凤卿的二牌青衣,第一次南下上海,在当时的丹桂第一台演出。虽然,当时的剧评已经认为“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但是上海剧院方面开始对他还并不是太看重。订合同时,王凤卿的每月包银为3200元,而梅兰芳只有1400元,后经凤二爷力争,老板许少卿才不得不加到1800元。1913年11月4日,梅兰芳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剧目是压轴的《彩楼配》,大轴是王凤卿的汪派名剧《朱砂痣》;第二天是梅兰芳的《玉堂春》、王凤卿的《取成都》;第三天是王凤卿、梅兰芳合演《武家坡》。
☆梅兰芳与他的两位夫人 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因其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流芳百世。而在他的身后,有两位默默无闻、善良大度的夫人一直在支持着他。她们之间互敬互重,她们无私的爱给梅兰芳的艺术生涯注入了不朽的活力。
【人物名片】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钢喉铁嗓 沥血荣春 ☆“童伶博士”尚小云 继梅兰芳之后南下上海的名旦是尚小云。他是1915年初,应天蟾舞台之约只身闯进上海的。这年,尚小云年方弱冠,他刚刚在北京《国华报》举办的菊选中,以18万多票荣膺“童伶博士”。尚小云在天蟾舞台与当时的孙派名家时慧宝以及海派名家赵君玉、小杨月楼、林树森、盖叫天等同台,演出了《落花园》《彩楼配》《玉堂春》《宇宙锋》等剧,深获好评。这以后到1927年的十余年间,尚小云九赴上海,每次都载誉而归。《申报》的评论甚至将梅、尚相提并论,以为《彩楼配》尚小云不及梅兰芳,而尚小云的《玉堂春》,“不即不离,如黄庭初拓,恰到好处”。 ☆毁家办学 “荣春社”是尚小云开办的一个科班的名字。它在京剧史上是有名的。 ☆“尚五块”
【人物名片】 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春闺惊梦 纯似天泉 对于喜爱程派艺术的人来说,程砚秋永远是个遗憾:在“四大名旦”中,他年纪最小,演艺生涯开始得最晚,可他又是他们之中最早逝去的。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都有后人继承其事业,而程砚秋独树一帜幽咽婉转的“程腔”,却没有由其子女世袭下去。 ☆程砚秋后起之秀 程砚秋是1917年开始正式登台唱戏,实足才13岁。那年冬天,上海丹桂第一台的许少卿来约程砚秋赴沪演出,每月包银600元。但是,程砚秋在自述中说:“才唱了一年戏,由于我工作太累……把嗓子唱坏了。记得白天去浙慈会馆唱了一出《祭塔》,晚上去丹桂陪着李桂芬(卢燕的母亲)唱完一出《武家坡》后嗓子就倒了。”所以,王瑶卿、罗瘿公两位先生坚决反对他再去上海演出,认为应该养养嗓子,后由罗赔了他师父荣蝶仙700元钱,让他提前出师了。这样,程砚秋的首次赴沪时间就一下推迟到了1922年,这一年他18岁。 程砚秋是应亦舞台之聘赴沪演出的,10月8日登台,到11月9日结束。程砚秋赴沪时,与前三大名旦的初出茅庐不同,在剧界已经很有声誉了。头天打炮《玉堂春》。据罗瘿公书信记载,上座十足,楼上楼下无一点座……阔人及女眷极多,出台时彩声如雷,为向所未有。一连12天,亦舞台接连爆满。演出期间,还排出了他带来的新戏《梨花记》《龙马姻缘》和《花舫缘》。 ☆程砚秋生命中的三个重要人物 程砚秋不仅戏唱得好,人品也极佳。人们喜爱程砚秋的艺术,也敬佩他的为人。不了解程砚秋的人,也就很难深入领略其艺术魅力。程砚秋在艺术和文化修养上有高深的造诣,在个人品德上也有很好的声誉,在艺术创造中总是不知疲倦地求索、创新,在思想上不断追求进步,这与他人生中的三个重要人物不无关系。他们就是恩人罗瘿公、夫人果素瑛和入党介绍人周恩来。 【人物名片】 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博收广采 自如挥洒 ☆荀慧生轰动上海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台约请杨小楼组班南下,老生约定谭小培,青衣尚小云,刀马花旦一角,杨小楼力排众议,指定了荀慧生,认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当时的艺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将来会不亚于梅兰芳的”。时称“三小一白下江南”,这是荀慧生头一次到上海,年纪也不过19岁。 “三小一白”于9月9日在天蟾登台,头天打炮戏开锣及前场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当,依次是费应奎《五雷阵》,张宏声《黄金台》,沙香玉《游西湖》,张德俊、李永利、王益芳《双收关胜》,赵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寿《花田错》,谭小培、尚小云《汾河湾》,杨小楼等《新长坂坡》(带汉津口),第二天主要戏码是荀慧生的《贵妃醉酒》,谭小培《秦琼卖马》,尚小云《苏三起解》,杨小楼《盗御马·连环套·盗双钩》,第三天则是荀慧生、林树森《梅龙镇》,谭小培《打棍出箱》,尚小云《玉堂春》,杨小楼《状元印》。演出极为轰动,其他剧院纷纷动足脑筋,争取观众。新舞台排出了描写欧战的时装戏,大舞台则约请了老生名家刘鸿声唱对台戏。 40天期满,杨小楼于10月19日至21日贴出临别纪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4个月期满。荀慧生却因“在上海有特殊号召力”,被天蟾“园主依为台柱,坚留订约”,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除了演出传统的刀马花旦戏外,受上海观众和海派的 影响,荀慧生还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戏,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镯》(又名《双姣缘》,荀前饰孙玉姣,后饰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为他后来常演的剧目。 ☆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名列“四大名旦”,荀慧生德艺双馨,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常人所没有过的人生磨难。但在他崎岖坎坷,又多姿多彩的舞台生涯中,胸中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人物名片】 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 |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 民歌民乐 | 中外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