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流传千年的东方音乐历史上的巨大财富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132ckwd1q&width=300&height=200&auto=0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大型音乐组剧,被称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它是阿拉伯木卡姆经典音乐调式与维吾尔族本土民歌的融合艺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于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为我国继昆曲、古琴艺术后的第三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木卡姆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故事。相传,新疆南部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过往阿普杜热西提率人到民间走访,他化装成穷农民,借宿于塔里木河畔一个打柴人家里。过往见打柴人家里挂着一把弹拨儿,就请主人弹奏一曲。主人告诉他琴是女儿的,而自己并不会弹,预示打柴人十三岁的女儿阿曼尼莎为国王弹奏了一曲,她弹奏的是十二木卡姆的一段。娴熟的演奏技艺使国王知道歌词是这位少女自己填的,他请姑娘当场作诗,才气过人的阿曼尼莎毫不犹豫地吟唱出了一首诗。国王十分激动,出去换了斗篷,带上王冠,带着四十个官员,以茶叶、丝绸和十只羊为聘礼,向阿曼尼莎郑重求婚。这样,阿曼尼莎进了王宫,与国王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婚后她召集了民间所有专门演奏木卡姆的艺人,请他们终日延长。她亲自参加记谱和整理,对散佚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加工,为木卡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木卡姆套曲均由木卡姆(散板序唱)、穷拉克曼(大曲,naqma)、达斯坦(述事歌曲,dastan)、麦西热甫(歌舞,maxrap)组成,分别有苍劲深沉、雄浑流畅和欢乐蓬勃三种气氛。共有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乐曲、4500行诗,完整演唱12套曲需25个小时。
木卡姆在维吾尔族地区广为流传,并按区域形成了4种不同的风格,分别为喀什一带的《和田木卡姆》、伊犁一带的《伊犁木卡姆》、哈密一带的《哈密木卡姆》、和塔里木戈壁边沿麦盖提一带的《刀郎木卡姆》。各地的“木卡姆”内容和结构各显不相同风格和特色,大多为庆祝丰收及在盛大节日之巴札(市集)上,为人助庆,又或在举行婚礼的麦西热普(集体文娱活动)中增添欢乐,亦为宣扬宗教思想之用。木卡姆的歌词中,掺杂着阿拉伯语、波斯语、维吾尔语甚至已消亡多年的察合台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75plmnt3&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
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早在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雅婉”组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 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与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
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以新疆莎车为国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从而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这被浓缩后的“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但无文字纪录。
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蔓延,木卡姆舞台上的欢身笑语我想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深有体会。幻象影业也在慢慢得靠近这些演奏华丽的乐章的艺术家们,我们期待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搬上大荧幕,将这里最为原汁原味的新疆元素带入观众的眼帘,你们准备好了吗?
达斯坦乐团灵魂领袖阿里木江在民大音乐系教授热瓦普和弹布尔近四十年,学徒逾千,是备受尊崇的木卡姆继承者和传播者;乐团艾捷克演奏家阿地力来自喀什音乐世家,中央民族歌舞团管首席演奏员,多次代表国家出国交流访问演奏传播民族音乐;手鼓演奏家艾孜麦提和吉他手艾克博士多年活跃于各类音乐舞台,合作乐队众多,风格多元,技艺高超,经验丰富。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 民歌民乐 | 中外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