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患者可痊愈!小程序助康复
东方网通讯员王懿辉、王广兆,记者刘轶琳10月18日报道:第十四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今天在沪开幕,基于《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所开发的辅助病例决策的“小程序”正式发布。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在上海,乳腺癌诊疗水平已可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规范诊治和精准治疗是有效提升中国各级医疗机构乳腺癌疗效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随访了20085例2008~2015年0期至III期乳腺癌出院患者,0期到III期5年无病生存率为85.5%,乳腺癌原位癌5年总生存率高达97.9%,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这意味着,大部分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另有一些需要辅助治疗的患者,可以像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患者一样,长期随访、按需治疗、带瘤生存。
事实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接诊手术量占上海地区乳腺癌患者4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未来5年,医院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还能有望提高3到5个百分点,并将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医疗技术在不断创新更迭,但邵志敏团队始终恪守乳腺癌诊治规范,避免乳腺癌手术“一刀切”。邵志敏表示,诊疗不规范将使疗效打折扣,甚至让患者失去生命。据悉,近年来,邵志敏团队将自身积累的许多先进理念和治疗循证作了充分总结和归纳,并在诊治指南中贡献了诸多“复旦肿瘤”的经验和标准,期望依托诊治指南推广,让全中国更多患者享有“复旦肿瘤”的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始终倡导保留乳房的外科手术。近些年,医院保乳手术及乳房重建手术量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医院乳腺外科共完成5900多例乳腺癌手术,其中有12.3%患者接受了乳房重建手术。邵志敏表示:“保留乳房是手段,兼顾疗效和美感才是目标。”
“复旦肿瘤”乳腺外科医生在做保乳手术时充分认识到,病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沿哨”,一定要将“6面染色法”作为判断切缘阴性的“金标准”,而不主张“冰冻切缘法”,这个病理诊断规范也成为了新一版诊治指南的重要更新内容,指导基层医院更好地掌握保乳手术,确保患者的疗效。邵志敏教授强调,没有生存率和疗效保障的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都是毫无意义的。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8%。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可手术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接近90%。
在《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修改过程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首次将“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作为一个章节纳入诊治指南。
邵志敏教授表示,必须将康复随访置于和诊断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去重视和对待;同时,涉及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治疗、营养运动、居家护理、社会心理支持的行为和内容必须在临床共识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同质化和规范化。
根据诊治指南,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乳腺癌患者诊断后的膳食营养状况、体力活动情况及个人生活方式与其转移复发、无病生存和死亡率相关。专家也建议,康复患者尽量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在治疗结束后尽量使体重的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kg/㎡,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
据悉,2年更新一次的诊治指南今年顺应精准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对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早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以及保乳手术的病理诊断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多个重要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写入此次更新的诊治指南。其中包括“极易容易复发转移的HER2阳性患者双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方案”。
大会现场,一款“小程序”正式上线,实现诊治规范指南从“阅读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升级,用智能场景赋能乳腺癌诊治规范在医生临床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据介绍,这款小程序把既往纸质版指南“装”进手机。“小程序”中收录最新诊治指南的完整版和精简版,实现了辅助治疗决策、外科指引、疾病分期以及药物手册的功能。
医生可以通过输入患者的病情情况,由小程序自动根据后台诊治指南的规范,初步出具一个诊治意见或者评估结果,然后医生可以根据算法得出的初步诊疗意见,再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精准治疗方案的“施策”。
“这种小程序结合治疗辅助决策系统,将有效辐射全国从事乳腺肿瘤诊疗的8000余位医生,让他们能有效将指南的应用从文字的纬度转到患者的纬度,通过这种简易的方式,更利于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在临床实际工作的应用和落地。”邵志敏教授对其应用前景非常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