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红色财团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经历帝国主义阶段。美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在中国极力推行自由资本主义,妄图改变社会主义体制。结果,中国企业家们也搞起了“帝国主义”:海航系、中植系、复星系、明天系、民生系、平安系、万达系、阿里系。

这么多中国的东印度公司要打遍全球,哪儿还有美国华尔街共济会和骷髅会的地盘?他们一定要阻击和干掉这些正在崛起的中华财团帝国,先从舆论上抹黑,再煽动民众对立。最好的策略:让这些财团帝国的政治力量互斗纷争,从而浑水摸鱼,获得丰厚的利益输送。

靠囤矿产囤地发家的世界500强:深圳民企正威集团

 

作者:白益民 出处:财团帝国大讲堂

目   录
  • 正威的逆境崛起:王文银的三次抄底

  • 矿产、冶炼、加工、贸易:正威搭建全产业链的铜业帝国

  • 正威以半导体和高新材料为主目标的多元化扩张

  • 正威集团旗下产业园已形成七大产业格局

  • 三四线城市疯狂建园,商业模式还是囤地融资?


简   述

2013年,【正威集团】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到2016年,则凭借近3300亿的营收一举跃升至190名。【正威集团】以收购矿产资源和建设产业园区闻名,除以铜矿为主的金属材料外,它还广泛覆盖了非金属新材料、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半导体和智能终端、互联网、无人机、大健康、大文化和大教育等产业,并围绕这些产业在国内三四线城市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

【正威集团】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创始人王文银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电源插头,继而开始买卖电源线。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王文银抓住时机,低价收购厂房和购买设备,在风暴过后迅速开工,先后开办了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等关系紧密的业务,很快成为全球电源线生产巨头。

有世界铜王之称的正威集团创始人王文银

2003年“非典”危机时期,【正威集团】再次抓住机遇,以5000万元的低价拿下了深圳园区30万m²的地块,并开发成了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同时,在江西、云南、内蒙、澳洲、美国、赞比亚等海内外多个地区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大举进军铜、钨产业,将原先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

矿产资源的收购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正威集团】正是凭借前述土地和若干厂房作为抵押叩开了工行等国有银行的大门。尝到了甜头的【正威集团】,便开始将建设产业园区拿地再做银行抵押贷款的融资模式在全国进行复制。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正威集团】更是在全球大肆并购矿产资源。

在收购铜矿资源方面,【正威集团】斥巨资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墨西哥、刚果等国家大量收购铜矿,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多座矿产资源。据资料显示,其在全球的铜存储量已经与中国总体的铜矿产资源储量相当,占全球铜储量的4.29%,总储量约达7亿吨。

在建设产业园区方面,【正威集团】拥有超过十平方公里的商业开发园区,一百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园区,正威通过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园项目,囤积了上万亩土地。其产业园区多处于如赣州、铜陵、营口、广安等三四线城市。

  【正威集团】的产业园模式大致可概括为,利用“世界500强”声誉和地方政府求发展上项目的心理,以深圳产业向外转移承接为名义四处投资,通过签署巨额项目,圈下连片土地,之后快速修建厂房,再以可观的土地和厂房等资产做抵押,通过体系内外的基金发行类信托产品,打通融资通道,不断转战,攻城略地。

正   文

一、正威的逆境崛起:王文银的三次抄底

1)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囤房囤设备,终成全球电源线巨头

王文银的自主创业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那时,他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电源插头,产品全部出口。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及市场份额的提升,1995年,王文银正式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携威实业,买卖电源线

 

生意越做越大后,他又创办携威电线制品厂。当时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行业局势混乱、人人自危,但王文银看到的,却是降低创业成本急速扩张的好机会,一是厂房房租打了半折,二是生产设备滞销,于是他开始囤房囤设备

由于市场不景气,王文银成功说服制造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下100台设备,首次只需支付总价的10%作为定金,非常划算。工厂还没建,王文银规划中的产能已经翻了几番。

金融危机过后,电源线进入了旺销期,王文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也在行业内彻底打响了名头。

 考察项目时的王文银

2)2003年“非典”危机,囤地囤矿产,构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1999年,王文银将旗下几家工厂整合起来,正式成立了“正威国际”,总资产在10亿左右。之后,他又逐渐拓展开办了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等关系紧密的业务。

2003年时,正威集团已颇具规模,是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令举国上下再次陷入了危机和恐慌。消费市场到原材料市场哀鸿一片,下行趋势明显,很多企业为此放缓了投资步伐,“赶紧收回所有投资”成了普遍共识。

王文银再次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准资源价格陷入低谷的机会,“如果世界毁灭,要钱何用?不如买矿!”一句话之后,正威正式杀入了上游的矿业资源产业

那段时间,王文银不断追加投资,在江西、云南、内蒙、澳大利亚、美国、赞比亚等海内外多个地区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大举进军铜、钨产业,将原先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

正威也由此成为业内较早开始发展“采矿—冶炼—加工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时势如其所料,“非典”过后,国际铜价、国内铜价、连创新高,王文银低价买入的矿山价值翻了数番,正威在“简单”的收购间产值直接翻了数倍,实现了百亿级的突破。

除了买矿,正威还在危机期间以5000万元的低价拿下了深圳园区30万m²的地块,并开发成了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对此王文银曾说,深圳寸土寸金,如果没有“非典”,正威不可能顺利拿下这块地,即使可以,代价也会大得多。

 

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并购囤地囤资源,终成全球铜业巨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王文银再次逆流而上,在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多元时,连续出手并购了一系列贬值的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了几十万吨现货铜,其大胆的做法再次令很多正威管理层捏了把汗。

不仅如此,他还以同比更低的成本,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三个海外总部,将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人才收入囊中,大举扩张。

随着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铜价开始回升,当王文银以每吨4到8万元的高价将铜出手时,所有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地,并为之欢呼。这一幕,与“非典”时期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

仅几十万吨的现货铜,正威就实现了百亿级别的营收,也自此开始千亿级资产的裂变。2008年后,在全球行业中越发强势的正威,年营收呈现出连年翻倍上涨的态势,从2008年的116亿元,3年内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1280亿元。

不久后的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夕,诸多政策和形势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之际,王文银再次准确把握住了拐点,于全球储备大量矿产资源和土地,最终带领正威跨越了2千亿营收额的门槛。


二、矿产、冶炼、加工、贸易:正威搭建全产业链的铜业帝国

2005年,江西省大余县,占地4.95平方公里的正威江西赣州铜、钨采选冶及精深加工产业园注册成立,总投资1.2亿元,年处理矿石量33万吨,主要矿产为钨、锡、铜精矿,伴生矿为钼、银、铋等;

2005年成立的正威安徽铜陵铜制造产业园区

2009年9月,安徽铜陵,总投资28亿元、年产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和15万吨精密2.6铜线的全威铜业正式投产;

2012年10月,辽宁营口,总投资50亿元、占地1700亩的高威(辽宁)铜业基地正式开工;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低氧光亮铜杆系列产品25万吨,精密铜线系列产品10万吨,精密线缆系列产品10万吨,合金铜系列产品5万吨;

2013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宏威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挠性覆铜板生产项目落户四川广安,将建成24条生产线、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并占领全球15%的高端挠性覆铜板市场,实现年产值26亿元;

2015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正威兰州电子信息产业园,由全球顶级设备制造商德国西马克引进的连铸连钆生产线和意大利尼霍夫引进的两套双头连续退火大拉机组成的铜线杆大拉机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王文银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目标,斥巨资在智利、刚果、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大量收购铜矿,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多座矿产资源,其掌控的铜矿总储量在2600万吨-3000万吨之间。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15”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铜矿产资源总储量约为7亿吨,主要分布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其中,中国的铜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六位,储量约为3000万吨。这意味着,正威在全球的铜存储量已经与中国总体的铜矿产资源储量相当,占全球铜储量的4.29%。

从矿山到铜板,再到精铜制造,正威打通了铜产业链,一个连接中国珠三角、西三角、中三角、长三角和海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布局海外的铜帝国也逐渐浮出水面。从石头到插头的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战略布局中,正威国际集团始终剑指全球绝对资源优势。

从“石头”开始布局整个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王文银逐渐意识到金属新材料的生产销售利润率很低,正威要想在全球金属新材料产业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还需要搭建一个贸易平台,包括它长达20多年深耕细作的铜产业。

“生产未动,贸易先行”。以此打通铜产业链上最关键的一道环节——贸易,让正威铜产业链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闭环。对正威这样一个生产商来说,建立贸易平台既可以为集团原材料采购提供保证,同时也能够接触国际市场的巨头,为公司下一步投资提供便利。

  基于这样的考虑,贵州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南金属交易中心、湖南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的相继落子,以及上海、香港、日内瓦、新加坡四大贸易平台的建立,正威国际集团铜贸易体系布局完成。至此,全球最完整的集矿业开采、开发与冶炼、铜杆加工与线缆精深加工、铜材贸易于一体的“从石头到插头”铜产业链已打造完成。


三、正威以半导体和高新材料为主目标的多元化扩张

在铜业的布局逐步完善、成熟后,不甘于已有产业版图的王文银,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领域。“从制造的基因转变为科技的基因”,指的就是正威从2011年开始进军半导体高新材料等产业链。

这些产业虽然变现能力不快,但却满足了王文银“十年打造技术帝国”的梦想。同时它们都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需求。然而当前,中国在这两个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同样问题:缺乏高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受制于美日等。因此,打破科技天花板、取代进口,最终实现“实业报国”,解决国家级行业层面的迫切需求,是王文银进军这些领域的目标。

现如今,正威在这两个产业链方面的建设都已初具规模。2015年底的时候,正威还开启了致力于海外市场的智能手机项目布局,与其他产业链一起,成为了正威铜业生意的战略补充和营利补给。

除了“从制造转变为科技”,正威的最后一个突变,是“从科技转变为互联网”。在王文银看来,“如果说铜业代表过去、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则代表着正威的未来。”

正威从“沙子”到“芯子”即从河沙到芯片的半导体产业链也在着力打造。立志于“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产业报国”的正威国际集团,决心为国家找“芯”(芯片设计)、找“魂”(晶圆制造)、找“面子”(面板制造),自2010年开始,先后组团赴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集成电路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商洽技术收购、合作、共同研发等相关事宜。

投资250亿的正威科技城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

基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顺应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这一时代潮流,正威国际集团决定进军智能终端(手机)产业。2013年,正威集团携深圳268家手机及配套企业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投产建设正威科技城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打造“产、学、研、居、旅、商、贸、物、金、总”的产业园区,形成2亿部手机的产能。


四、正威集团旗下产业园已形成七大产业格局

集团采用区隔互动式人才战略主导的关联多元化新商业模式,在做大做强金属新材料主业的同时,积极向非金属新材料等领域进军。

目前,集团旗下拥有深圳精密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江西赣州铜钨采选冶及精深加工产业园、安徽铜陵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安徽安庆汉玉产业园、辽宁营口高威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辽宁营口聚酰亚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四川广安宏威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正威兰州金属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园、河南郑州航空港正威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正威洛阳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科技城、正威永川智慧产业城、正威南川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产业基地。

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十平方公里的商业开发园区,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开发园区,一千平方公里采矿区,一万平方公里矿区面积,十万平方公里探矿权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逾10万亿元;已累积专利1000多项,今年将新增专利300多项。

历经二十年的发展,集团以“大增长极、大产业链、大产业园”的新商业模式,实现了从区域的、单一行业到世界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金属新材料:矿产业、铜加工、铜贸易、铜精深加工

非金属新材料:以聚酰亚胺为主导的完整产业链和多元化产业群体

半导体和智能终端:

半导体: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整机产品

电子信息:电子材料、线路板、产品制造

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贵州国家商品交易中心、河南金属交易中心、湖南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

大健康:医疗事业、养生养老、教育培训、科研、低氘水项目

大文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化产业园区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机


五、三四线城市疯狂建园,商业模式还是囤地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正威从2012年开始谋求多元化,宣称进军半导体和新材料等有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2011年正威集团已完成工业及贸易销售额1280亿元,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1名,制造业500强第30名,比肩世界500强。”这段表述首先出现在获奖时的宣传资料中。此后,被频频用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部门与地方媒体报道项目考察时对正威集团的介绍中。对欠发展的三四线城市而言,这样的宣传极具“杀伤力”。

2014年,王文银一行考察签约下司黔东南投资古镇

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3年正威在全国布局的聚酰亚胺新材料项目就至少有3个,分别在营口、山东威海和四川广安,其中营口一个项目投资额就上千亿,一期投资额即160亿元。上述同一时期,正威还在甘肃兰州和湖北黄石启动了投资总额400亿元的铜加工产业园项目。2015年5月则高调进驻郑州航空港区,700亿元豪赌智能手机。

如此集中和大规模的投资,钱从哪来?铜材加工市场遇冷,原材料价格又一度暴跌。此外,与铜业大多数企业整体或部分上市不同,正威旗下尚无一家公司现身资本市场。曾有消息指正威2007年启动借壳上市,但不知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提供的信息,2013年正威利润不到50亿元。换言之,仅营口聚酰亚胺新材料项目一期投资额就能吸干正威整个集团3年的利润。通过正威官网上的宣传资料,可以看到其创始人王文银在企业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曾被资金问题深深困扰。

2005年启动的铜陵全威项目总投资30亿元,当时两大股东之一的正威科技注册资本仅1000万港币,而且当年4月才缴清,此前为零。2006年正威国际以在中银香港的一笔金额为965万港币的存款做抵押担保,要求银行向其注册在深圳的全资子公司正威科技提供包括但不仅限于长期贷款、信用证等的银行服务。好在这种靠自有资金苦苦支撑的日子并不长。正威很快凭借全威项目的千亩土地和若干厂房叩开了工行等国有银行的大门。

这是否成为刺激正威在全国疯狂拿项目囤地的主要因素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威尝到了甜头,甚至开辟出银行抵押贷款之外的财路。

正威通过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园项目,囤积了上万亩土地。这条新的财路大致可概括为,利用“世界500强”声誉,和地方政府求发展上项目的心理,打着深圳产业向外转移承接的口号,四处投资,通过签署巨额项目,圈下连片土地,之后快速修建厂房,再以可观的土地和厂房等资产做抵押,通过“自己人”国民基金发行类信托产品,打通融资通道。

在这一创富过程中,政府再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威集团一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无奈表示,即便只想投资几十个亿,政府为了扩大规模效应,也会翻着倍地给企业宣传,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个项目都成了巨无霸。


 

参考文献:

◆《正威:打造占世界12%份额的铜帝国》,来源于《小康》,2014年12月18日

◆《严介和的名言经典语录》,作者:邱慧,来源于《名人经典语录》,2017年2月9日

◆《“道”与“德”的正威——正威产业的全球战略之路》,来源于《小康》,2015年第06期

◆《正威跨界交易所 狂人王文银图谋产业园》,来源于《中国经营报》,2016年4月16日

◆《正威:没听说过的世界500强》,来源于《经济观察报》,2014年9月5日

◆《正威国际 低调的“隐形冠军”》,来源于《南方都市报》,2014年3月28日



长按二维码,走进大讲堂


北京财团商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