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丧心病狂,这届年轻人到底有多「抠」

木木君就是我 腾讯大学 2021-03-17

当疫情逐渐被控制住,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本热衷于炒鞋、买口红的年轻人,转而开始潜心研究如何用9.9吃一顿午餐、如何薅掉健身房的羊毛。精明的他们能轻松地识破各种套路,反复比价才决定是否下单,搞得商家们一边花着广告费,一边深夜痛哭。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抠门”了呢?


对此,我们试图从社会文化、经济预期以及群体认知等三个方面来解读分析。


01 社会文化:抵制消费主义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下什么是“消费主义”。


一般而言,产品被生产出来,往往面临三种状态: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过于求。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大众化产品生产能力是逐步增强的。所以就总体而言,如果商品仅是维持功能化阶段的使用,那么早已经绰绰有余了。


显然,这是精明的商家们不愿意看到的。为了让顾客继续购买他们的产品,他们想出来很多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计划报废、激发焦虑、制造稀缺这些也正是消费主义的精髓所在。


计划报废:早在1924年圣诞节期间,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制造业巨头在日内瓦聚集,达成了一项协议:将灯泡寿命从2500小时控制在1000小时左右。随后尽管该协议在1942年被美国政府终止,但普通灯泡的寿命并未因此改变来源:百度百科,计划报废)。


来源: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这种通过设计增加产品维修成本,降低产品性能以换取销售量增长的做法,在后来的智能设备中屡见不鲜。比如电脑系统定期新增补丁和版本,强制更新导致内部芯片的性能逐年下降,最终不得不因为设备太卡了而买台新的。又比如将智能机做薄的同时让背板无法拆卸,最后电池使用寿命下降,就不得不重新更换设备。


▲激发焦虑和恐惧: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曾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数以百万的美国人出于安全因素购买SUV时,他们以为自己是理性选择,背后驱动自己决策的其实是“生存本能”。这种对于安全事故的恐惧,会让一台又大又高的车,看上去比那些底盘低的汽车要安全的多。而背后的真相其实是,SUV的设计导致翻车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


这种靠激发内心原始恐惧和贩卖焦虑的方法,我们还能在网络上流传的致富宝典中窥见大概:“老人怕死”—保健品、“男人怕穷”—荐股班、“女人怕丑”—护肤品、“孩子怕笨”—量子波动速读。尽管可能听上去有些刺耳,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能够经得起市场验证的“灵药”。


来源:视觉中国


▲制造稀缺:尽管商家们都在号召消费者们为美好的事物买买买,但我们必须承认,能拉动下单量的一定是某种“稀缺”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虚荣心。它让身处在社交网络中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购买——拍照,结合某种特定的符号、标志来凸显自己拥有了某产品的最新款。去网红景区打卡,出席一种高逼格的峰会论坛等经历,从而获得朋友圈的点赞与关注,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


优衣库×Kaws联名款放出当天遭哄抢


更值得一提的是,借由移动支付和金融工具带来的便利性,让不少年轻人一方面毫不费力地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精致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过早地背上了负债


来源:网络


不论如何,最终这些由稀缺催生出来充满仪式感的炫耀型消费,在帮助消费者完成自身各种美好人设定义的同时,也让深谙此道的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


讲完了消费主义,我们再来看看硬币的另一面——反消费主义。


与前者的纷繁复杂不同,反消费主义推崇的是一种“拒绝浪费,实用就行”的极简精神。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试图从豆瓣“抠组”里找到参照:


在这里,一众大神慷慨地分享自己“祖传”多年的省钱经验。比如,他们会教你《如何用500百元在一线城市生活一个月》的“极限挑战”,又比如买不到标准码而选择去儿童款的“购物技能”,以及学会蹭水、蹭电、远离渣男的“省钱清单”。而且,万一你实在是忍不住想“剁手”了,还可以发帖找人来骂醒自己。


来源:豆瓣,抠门女性小组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反消费主义的行为,并不是在强调一味的节俭,更多的是在告诉大众,不要单纯的将幸福与物欲、商品划上等号,美好应当回归生活本质,把钱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02 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消费时变得更谨慎


在职场中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骂员工的时候,最好别惹年轻人


因为年轻人总是充满热血与冲动,在他们看来,挣多少花多少,只要日子过得舒坦就行了。甚至如果自己碰到一个不开心的事情,脾气冲的话就能分分钟和上司大闹一场,然后再把公司炒了,转身洒脱地去看世界。这背后有恃无恐的是,年轻群体所背负的经济压力少,市场随时欢迎低廉的劳动力,以及真的碰到困难了,还有父母的慷慨资助。


来源:日剧 《大叔的爱》


这一切直到疫情的出现,才有了明显的改变。


它不仅将这些急于飞翔的年轻人困在家中,更可怕的是,随后产生的一系列经济衰退(公司倒闭、市场崩溃),就像是一盆冰凉的水浇在了他们的心头,原本躁动不安都变得沉默寂静。当原本躺着沙发上,喜滋滋地刷手机的年轻人,突然接到自己被失业的通知时,自己竟然找不到工作了。至此,他们才惊讶地发现,眼前这场危机与自己的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于是,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逐渐对自身未来产生了一种担忧:如果失去了工作,缺乏稳定的现金流,那么今后任性洒脱的消费习惯将使得自己面对拮据的人生。


所以,他们摒弃掉了原来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开始尝试不点外卖自己在家做饭,并且对照存钱计划每天记账,老老实实将钱省下来,存粮过冬。据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了4000亿元,这其中便不乏年轻人的身影。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不少人后来感慨,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自己原先想的那么不堪,时间一久反倒让人舒适愉悦。


03 财商教育:理财观的兴起


区别于计划体制下的60、70后们来说,正值年轻一代的90后、00后们从小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互联网浪潮而成长,这就导致了两代人对于金钱的使用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父辈眼中,他们花钱更激进,更追求享乐;而在他们眼中,合理的消费并没有什么不对,相反只是一味存钱反而才是真正的浪费。


这当中不好评价二者对错,因为人们的认知行为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年轻一代的独生子女们以零花钱、压岁钱等形式,比起父母更早地支配手中的钱。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乏有人从小就在《大富翁》游戏里体验过通过投资赚取金钱的乐趣,也从《穷爸爸、富爸爸》、《小狗钱钱》等财商书籍建立了”让钱为自己工作“的信念,这些在潜移默化当中开启了他们的理财观念。


来源:支付宝《90后攒钱报告》


而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95后洞察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95后都具有理财习惯,并且通过购买基金、定期存款、股票、黄金等方式管理财富。


而且要知道的是,财商的形成,离不开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持之以恒的自律能力。所以,在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里面的年轻人一方面为了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而节衣缩食,另一方面又在为攒下自己的第一个10W或者第一套房子而努力挣钱。仔细翻看其中的故事,我们都能感受到,没钱时的心酸与达成目标后的喜悦,这两种情绪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为充满可能的青春做了最好的注脚。


04 自己攒的钱更香


其实,在当下抠门并不意味着吝啬,节俭也不代表真的


在我看来,年轻人开始省钱理财,反而是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选择。


因为它能促使我们不再依赖于买买买,更加务实地过好当下的生活,同时也为积累一定财富之后,能够对生活和事物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而提供保障。


毕竟,自己攒的钱,花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腾讯大学立场。



今日话题


你为了省钱都有哪些独门秘籍呢?


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切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