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环境

德州天衢新区:瞄准“三类地”精准发力 推动乡村振兴

去年以来,天衢新区瞄准“三类地”,精准发力,因村施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使用质效,全面拓宽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向“土地清收”精准发力


多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区党群工作部、镇党委积极引导各村认真分析矛盾和问题,确保解决措施合法合规,依托各镇党委成立工作专班,综合协调公安、土地、农业农村和律师等多方力量,形成支持闲散地收回的合力

深入摸底研判,强化攻坚。在推进“三类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集中攻坚、以点带面,对承包合同管理不规范、租金偏低、土地确权证信息错误等遗留问题深入摸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发动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入户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言之以理、明之以法、晓之以利,确保集体土地清收工作不停滞。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程序。在试点村充分利用“四议”平台详解收回和运营分红方案,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逐条研究解决措施和工作方案,并及时予以张榜公开,提高群众的认可度。



多种模式
向“集体创收”精准发力


复垦地开发利用模式。利用赵虎镇于彬村南30亩复垦地打造赵虎镇农业为民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投资6000万元,主要建设粮食烘干塔、土壤检测中心、智能配肥中心、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机维修保养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通过粮食烘干、无人机植保、旋耕收获等全自动机械化作业项目,带动周边村就业180余人,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0余万元。

“合作社+企业”联合模式。用赵虎镇双湾村收回240亩集体土地,与央企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发展“种植大棚+棚顶发电”项目。一期投资9800万元,按照农光互补模式,整合为一个农业拱棚种植区块;二期、三期建设将利用周边10个村回收的1110亩的土地和坑塘,按照“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建农业光伏大棚,开发渔业生产光伏发电项目,打破原有村庄界限,成方连片实现现代化新能源产业发展。

“飞地”产业园模式。袁桥镇以41个村用征地补偿款入股中元“飞地”产业园,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按年度对各股东即各村进行分红。首次分红,根据各股东出资情况,金额为2000万元,村均达到50万元,一举消灭了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二次分红,根据盈利情况,金额翻一番达到4000万元,村均100万元,累计达1.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跨村联建
向“融合增收”精准发力



以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整合,推动基层党建由“分散运行”向“融合发展”转变。以开展“三类地”开发利用、农村“三资”清理专项行动为契机,对村集体资源进行摸底,明确集体属性,重新发包试点村土地3500余亩,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持续推进农用地规模化经营,实现每亩地增收1300余元。通过党组织融合带动其他各方面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人才、土地、政策上实现了互补互促,从而实现“组织融合”带动“产业振兴”。德丰新村融合以来,回收闲散地面积约200余亩,探索种植经营果林和生态林,种养结合,发展特色农业,2022年实现村集体纯收入14.84万元。避雪店、赵虎管区分别以党建联合体为单位,签约太东农场、和茂农场流转土地2200余亩,增收193万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富。
来源:德州党建

视频推荐

  你有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