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人 | 冯端院士:平凡中的伟大与坚守

李凌霄 侯印国老湿 2021-05-01

冯先生夫妇翻阅《凝聚态物理学》 (佘治骏 摄影)

耗时20年,沉甸甸的《凝聚态物理学》(上下卷)问世了。或许您还不曾关注到这部著作,但您一定熟悉它作者之一的名字——冯端。冯端先生称,他与金国钧教授合著的这两卷书是自己60余年教学、科研、探索的总结;是他向母校交上的一份答卷;更是他坚守梦想所收获的果实。


  先期出版的《凝聚态物理学》英文版的每一章,都有相关的诗句或格言作为开篇,其中有一章主题是“周期结构的波的传播”,冯先生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两句诗:“像滔滔波浪滚向沙滩,我们的光阴不息地奔赴终点。”在艰深的学术著作中信手拈来恰如其分的诗篇,不仅显示出冯先生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对研究领域的游刃有余,更令人惊讶于他深厚的人文素养。


  9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新学期首日,怀着深深的敬意,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资深院士冯端先生。



“老母亲一个人在家,所以我不能出去”


  早在2003年,冯端先生出版了综合文集《零篇集存》,近50万言的著作,内容涉及物理学、科学史、科技哲学、教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书中不仅有冯先生创作的散文,还收录了他业余时间翻译的英、法、德、俄、日等国的诗歌。而通晓如此之多语言的冯端,却从来没有出国留过学。这一切,都与一个字——“孝”有关。

  91岁高龄的冯先生以舒适的姿态坐在沙发上,回忆起童年时光,年迈的眼中竟闪耀起童真的光芒:“我上小学第一天走错路了,回家后跟家人说,上学真好,老师带着我们吃饼干,唱歌,大家还轮流表演节目。”原来,当时他上的是苏州实验小学,开学第一天,姐姐带他走进校园,指着一个方向说,“教室在那儿,你自己走过去吧!”结果冯端误进了隔壁的幼儿园教室,轮到他表演节目时,他背了一首母亲教他的唐诗。

  冯先生的太太陈廉方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冯先生的母亲目不识丁,却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能背诵很多古诗。幼时的冯端总听到母亲念念有词地背诵许多诗篇,日久天长就熟记了。并且在长大后,仍然在文艺和诗词方面保持着极高的兴趣。

  关于母亲,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冯先生数次喃喃:“他们都出去了,老母亲一个人在家,所以我不能出去。”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冯家大哥冯焕、大姐冯慧先后赴美留学,五十年代,二哥冯康赴苏联留学。而冯端为了赡养老母,选择留在了国内。

  陈女士笑着说:“冯先生是大孝子,被很多人称为‘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并且他只有大学毕业的学士学位。”然而冯先生却通晓多门外语,对此,他解释说:“我大学入学时通过了英语资格考试,免修一年级英语,后来直接修习了二年级英语,又修习德语一年,旁听法语一年,解放后,学习了俄语。所以我能看懂多种外语,于是我就大量阅读外语书籍。”

  冯先生满怀深情地说:“母亲赋予我生命,母校赋予我知识”。

“他对我说,你留下来吧”


  身为物理学家,冯先生对科学和物理的兴趣源于童年时大哥对他的影响。大哥冯焕从小就很爱学习,在他的影响下,儿时的冯端也喜欢读书,并时常翻看哥哥姐姐的课本。在回忆苏州往事的《三元坊和草桥的岁月》一文中,冯端这样写道:“如果说课堂内的学习是重要的,但课外的自学似乎更重要。”冯先生说起苏州中学的风气很好,让他养成了读书的嗜好和独立思索的习惯。

  冯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四兄妹的求学之路基本一致:从苏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到苏州中学,然后考入中央大学。”正是冯焕就读中央大学电机系期间,时不时带回家的科普读物,让中学时代的冯端开始对物理发生兴趣。

  1942年,冯端考入迁于重庆的中央大学物理系。当时为物理系开课的赵忠尧、施士元等人均堪称学术大师。在较高的起点上,冯端打下了坚实基础。“1945年,两颗原子弹爆炸,日本投降了。当时的校长吴有训先生是科学家,物理系系主任赵忠尧先生是核物理学家。”冯先生笑着说,“后来赵忠尧先生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对我说,你留下来吧。”1946年,冯端毕业留校了。

  这一留,就是68载。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南京大学物理系成立了金属物理教研室,冯端加入其中,并很快展现出他敏锐的科研眼光。“文革”后,冯端将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冯先生说,那是他开始在物理世界中探索凝聚态物理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后,冯先生有过多次出国深造的机会,但他把机会都让给了年轻人,为了实验室这个“大家”留在了母校。他说:“那时候实验室刚成立,还很困难,我要留下建设实验室。”冯先生提到的,正是他于1984年创建并领导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首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走过了30个春秋,经过集体的团结拼搏,历次评审均名列前茅,已成为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冯端本人也在坚持不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成了“没出国留学却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


“我没有给母校交白卷”


  冯先生在83岁高龄停止了教学工作。执教60年的他说,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这对科研有很大帮助,“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编写过程中,更是颇受益于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冯先生主编和撰写了《金属物理》、《金属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导论》,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后来,当他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中推进时,认识到凝聚态物理学已越出固体物理学的概念框架,两者在范式上存在差异,于是撰写了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现在这套内容更为完备,系统更为完整,倾注了他更多心血的《凝聚态物理学》,使他实现了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

  两卷本《凝聚态物理学》耗时20年,由冯端先生携手金国钧教授共同完成。二人曾合著《凝聚态物理学新论》,此番再次合作,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出两本书。70万字的上卷出版于2003年。10年后,97万字的下卷于2013年10月正式出版。冯先生说:“这是我一生教学科研的总结,我没有给母校交白卷。”

  陈廉方女士告诉记者,冯先生二十年如一日,还学习操作电脑,全年无休地投入在写书中。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何以能如此执着?冯先生笑了:“因为梦想”。对梦想的坚守,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而金国钧教授则是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在教学科研工作的重担下,夜以继日地与冯先生合作撰写。

  书成之时,冯先生已年届九旬,金教授亦恰到退休之年,他们想到了英国后Victoria时代的诗人A.C.Swinburne的诗句——“即使是最疲惫的河流,蜿蜒曲折,终于安然入海”。

(佘治骏 摄影)



  捧着厚重的书册,冯先生一页页抚过,缓缓说道:“这本书,是写给大学生或研究生看的,也适合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所以内容更深一点,范围也广一些,希望能对他们有所裨益。”并且冯先生还想告诉所有南大学子:“课外要多读书!读好书!”他祝愿母校,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个南大”之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