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科研攻关能力有多强?看看疫情防控期间这4大重点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国家和省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厅认真落实教育部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通知要求,组织四川高校结合学科科研优势迅速投入应急攻关,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介绍:“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已经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其中,点名的全国5所高校中四川高校占2所。“全国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其中,点名的全国5所高校中四川高校排第二。体现了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担当国家使命、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成效显著,成为国家科技防疫重要支撑力量。
二是突出前沿技术,四川高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应用于流行病学领域。
由四川大学牵头,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大数据交叉学科研究平台,通过大数据预判疫情趋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手段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路径、危险期、致死性以及发病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指导。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相关企业,紧急攻关研发“全域测温雷达系统”、“小护士智能机器人”,迅速应用于机场、医院等动态大场景,在无接触高精度测温、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和院感风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四川农业大学承担的省科技应急项目“动物冠状病毒遗传演化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弄清养哺乳动物、伴侣动物和野生动物等冠状病毒的携带强度、遗传演化特点及宿主适应性的可能机制,分析动物冠状病毒与人类冠状病毒的关系,寻找冠状病毒适应人的可能机制,为人类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三是突出中医药优势,应用社区防控和中医药救治,四川高校发挥积极作用。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配制的清肺排毒合剂(新冠1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配制的银翘藿朴退热合剂(新冠2号)、荆防藿朴解毒合剂(新冠3号),已纳入医保,在全省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使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社区防控项目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以社区和家庭为单位,开展中药预防监测11 个社区近9000个家庭。通过中医药的早期干预,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安全度过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对社区疫情防控起到良好作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清肺排毒汤(合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及制剂研发》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应急课题专项支持。
教育厅组织50所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力量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提供疫情心理支持服务。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依托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提交的疫情相关对策建议得到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已在相关部门实施。
下一步,教育厅将一是加强疫情防控科研。继续积极配合科研攻关组牵头部门,持续加大力度协调项目承担高校进一步落实保障条件,大力动员组织相关高校,依托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要求,组织省内高校整合力量、积极参与相关重大项目申报,投入到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二是强化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立足长远,补齐短板,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有关部门,积极谋划布局我省、西南、西部区域生物安全学科及重点平台体系建设。
编辑 | 阿 黄
来源 | 教育厅科研处供稿
●新冠(guān)还是冠(guàn)?疫情“爆发”还是“暴发”
共同努力,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