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将至
今天(9月4日)上午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布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今年全国共有12位教师入选,比往年多出两人,这是因为考虑到抗疫特殊情况,增加了2个高校附属医院优秀教师名额。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和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等榜上有名。
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单位每年遴选10名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在社会上有良好声望的优秀教师作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今年是第11届楷模推选活动,为加大表彰力度,从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考虑到抗疫的特殊情况,决定增加2个高校附属医院优秀教师名额,今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按照人选要求,经前期各地推荐,共产生66名候选人。根据工作安排,推选委员会对各地报送的推荐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核把关,7月23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教育部官方微信等媒体对66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公示展示,同时接受社会实名投票,营造了浓厚氛围,产生了良好反响。公示结束后,推选委员会组织召开推选会,结合公众投票情况,通过分组推选、大会评定、无记名投票等环节,产生了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包括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窦桂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豫等。这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兼顾了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现突出的名师大家,如钟南山、张伯礼,也有在乡村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师。
全国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
四川唯一入选的就是
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
她有哪些感人的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我们一起来看看
↓↓↓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返校复课困难,如何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成了学校和老师着急的事。更困难的是特殊教育学校,平常上课老师已经要耗尽力气,现在改用线上教学,困难可想而知。经过精心筹划细致准备,从2月10日开始,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部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案开展教学,比如针对聋生的“录制手语视频”“手语直播课堂”“学案+在线指导”“微课+任务单”,针对盲生的“口授盲文”“音频听读”“居家定向行走”。
肖敏老师
第二次延期复课后,泸州特校副校长肖敏与老师们分成小组走进126名残障学生和53名送教学生家庭,送去新教材、学习资源包、防疫和心理疏导、家长指导。结合线上辅导让残障学生们科学防疫,安心居家学习,直至顺利复课。1996年,肖敏从乐山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毕业,成为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24年过去,一批一批学生毕业与工作,学校也已搬迁,肖敏还是在这所学校。
初为人师,迎接肖敏的是全校最高年级的聋生班。12个聋生,打架、偷东西、半夜翻墙去打游戏,甚至高高地举起椅子与肖敏对峙。最要命的,是一言不合就出走让整个学校鸡飞狗跳。在叛逆又愤怒的聋生心里,有无数个坚硬、封闭的壳,让她屡屡碰壁。“教育无他,唯爱而已。”当肖敏读到这句话时,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挫败。几近崩溃时,她告诉自己别放弃,并问自己:“你心无芥蒂地接纳学生的一切吗?你发自内心地爱他们吗?”肖敏选择温情陪伴。与学生们一桌吃饭,一同读书,一起游戏,带他们走出校园,探索学校附近迷宫一样的小巷子。田间地头集市或滨江路,都留下了她和学生的身影。她向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请教,针对青春期聋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她建立实施“文明班级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残疾人要自强”等,帮助聋生建立身残志坚,残而有为的信念……接纳与陪伴带来改变。讲课时,开始有一双又一双含笑的眼睛给她回应;带学生拔草时,他们悄悄撑起校服替她挡太阳。5.12地震期间,肖敏带学生在操场席地而睡,学生小林轻轻将香梨塞进肖敏的手心,说“一会塌了,你吃,可以救命。”
肖敏的课堂
小凡是个男孩,在普通学校上完三年级后转学到肖敏班上。他既不会说话,也不会打手语,识字不多,数学更糟,但画画很不错。他很沉默,总是低着头,不看任何人。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中,肖敏发现,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才能真正地帮助特殊学生。怎样带领小凡走出孤独呢?肖敏思前想后,动手做了很多个笑脸,每个都不一样。有的画在硬纸片上,有的是个印章图,有的是一个剪影……每天早上到教室,趁别的同学不注意,就过去塞给他一个。有一天,肖敏发现他把收到的笑脸拿着玩,虽然还是低着头,唇角却露出了一点点笑意。肖敏知道他已经不会再抗拒老师了,就拉着他,用图片、实物对应着教他汉字和手语,班上的同学也学着肖敏的样教他。他渐渐地融入到班级和校园中。懂得学生需要时刻去体会与观察。学生有语言障碍,于是,在聋生将手语转换成书面语时,她会准备好适用的句式,当他们愁眉不展时默默地张贴出来。讲解某些抽象的词汇时,她会举各种具体事例,直到他们一个个兴奋地点头,眼睛里闪出喜悦的光彩。特殊学生情绪波动大,肖敏会知道某个孩子抓破了同学的手背,往教室里扔砖头,趴在桌子上哭了很久很久——只是情绪问题被引发,此时最要紧的不是劝解,不是惩罚,而是消除刺激源。“要懂得特殊的孩子并不容易,因为特殊教育是个太广泛的领域,各类残障、各个学科、各种年龄……每个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样。”肖敏说,必须要懂得他们,才能实施科学的教育干预,提供个性教育方案。
肖敏送教上门
2014年底,肖敏组织老师们开展调查全区3-15岁三百多名残障儿童入学情况,并对偏远农村的43名重度、多重残障儿童进行入户调查。入户才知道,这些儿童住地之偏远、残障类型之复杂、程度之严重、家庭之贫困……完全超出大家的想象。肖敏拟定了细致的残障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方案,2015年1月,学校正式启动送教上门服务。每个周末,肖敏和老师们背着教具,不惧风雨,不怕劳累,辛勤地奔走在送教的路上。送教上门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重度、多重残障儿童,即便是像肖敏这样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也会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她从零开始,拜师学艺、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现学现用,边研究边教学。肖敏还带领老师们开发实施送教上门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编写使用《送教上门家长指南》,提高了送教上门的质量。现在,普通学校的老师也加入送教的队伍,既给重度多重残障儿童和家庭送去了课堂,更送去温暖和希望。特殊教育起步很晚,发展很慢,资源少问题多。面对这样的困境,是抱怨?是等待?还是改变?
有个脾气特别大的聋女孩,走路、推门、拿碗、放水桶……都是气呼呼的弄出很大的声响。老师们发现手工老师教学最难的蜀绣工艺时,只有她渐变色部分做得极其精致。肖敏遂与大家商量,减掉她部分习题量,鼓励她学手工艺。期末表彰时,女孩第一次上台领奖,笑得无比明媚。肖敏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展原点和需求都不一样,他们需要更包容、更多元、更有弹性的课程。与同事们一拍即合,肖敏带领着老师们开始尝试着开发“好吃又有营养”的校本课程。历经数年,开设了包括《聋生就业心理指导》《手工》《残疾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系列课程,相关的研究很意外的获了很多大奖。这是个苦差事,常常没有假期,时常编写到晚上两三点。“确实很累。”肖敏说,追寻适合残障学生的课程就像是在掘井,最先挖到的都是泥土。只有持之以恒地往下挖,只有挖到一定的深度,才可掘出甘甜的泉水。
肖敏指导学生手工艺课
2018年4月,肖敏经过遴选成为教育部首期名师领航班学员。1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学员中,仅肖敏和谭蕴华(香港)两人是特殊教育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周彬院长勉励肖敏:“特殊教育最薄弱,也最需要发展。”“个人的优秀已经不是你们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你们必须带动更多的人,承担起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肖敏觉得自己又多了一重使命。2019年1月,肖敏领衔的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获批成立,随即在汶川、崇州、宜宾、泸县、昆明等地开展团队研修、教学研训、送教到校、课题研究等6类研讨活动,积极向教育部申请支援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行动计划。
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学堂后,肖敏组织了泸州、宜宾、内江、自贡、阿坝等地的特校教师开展100日线上学经典活动,还在山东烟台百名名师论语线上学习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论语天天见,经典润心田”,肖敏每天清晨6点准时发布学习内容,率先学习并撰写心得,并对小组老师的心得进行点评回应。有位老师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对自己因为外派公务错失了齐鲁名师申报一事心有不平。肖敏立即回应“名师之名不在名,而在于明。”
温声细语的一句话,让这位老师多日的郁闷一扫而空,找回了自己做“明师”的初心。
点赞肖敏老师!
点赞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