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
学校负责人表示,设立“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双方师生实现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学校将矢志不渝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出实招、下真功、见实效,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力走好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校地融合走好人才培养“有用”路。学校先后与德阳、绵阳、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并与这些区域80余家企业开展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农业技术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和返乡民工培训,选送学校中层干部在部、省、市、区级部门挂职历练,选送优秀学生到专业对口部门跟岗培养,让各类人才通过教与学有用武之地。
校企融合走好人才培养“适用”路。学校保证每个专业有3-5个合作企业,建成33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与16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打造“双师型”队伍、研发科技项目,多维度历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解决了学生学业与就业相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产专融合走好人才培养“专用”路。对接德阳重大装备、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技术应用、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与北京三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3D产业学院,与金蝶软件(中国)建成了新文科云管理智能财务产业学院,与四川长虹集团建立了长虹产业学院,共同培养相关专业的“专”“优”“精”人才。
产学融合走好人才培养“管用”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群与京东合作,在校内建立京东客服中心进行现场教学,毕业后在京东就业。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到行业(企业)接受培训,进企业车间实践,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负责人和兼职教师。选送多名教师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学习深造,与日本对马医疗大学、日本对马医疗福祉集团共建对马医疗福祉班。
建立新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述教与学生评教结合,述课与述学结合,新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与骨干力量培养相结合,破格提拔教学成绩突出、学生认同度高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行“三学期”制教学模式,实行理实同堂课和技能周考核、月评价制度,学生“错时学习,错峰就业”的成效显著。深化学生考查评定机制,构建通识教育、技能测试、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课堂”积分等综合学分认定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探索新教法,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整合“三段式”实习和社会实践,深化“1+X证书”试点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2021年,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15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荣获国家级奖20余项,省级奖200余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建设新课程,深化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体优化建设,学生所学即所需、所需即所用。学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构造、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021年新增示范课程3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5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示范课程17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推出新课堂, 让学生真正放下手机回归课堂。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教学资源,创新开设了“实体课堂+云课堂”的“双课堂制”模式,深化课前、课中、课后师生的互动交流与反馈制度,保障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近年来,学生考研上线率连续保持在10%左右。
“大思政”协同育人。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推进党政协同、师生协同、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线上线下协同的育人局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思政课程实训中心(室), 落实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为学生讲形势政策课的制度,充分利用“易班”“慕课”“微课程”等现代技术手段,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校友或学生干部举办职业生涯、就业创业等讲座和分享会,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和职业精神培育。学校“大思政”的做法被人民网、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高等院校党建理论研究会提名为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
体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与中国摔跤协会、四川省足球协会、四川省田径协会、四川省健身协会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设高标准天然草灯光运动场、现代化室内多功能健身中心、运动员康复中心、运动员公寓等设施,将体育竞技项目、体育文化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与环境协同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凝聚力强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和民族歌舞团,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管理与服务协同育人。秉持“管理也是教育”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在线上线下设置了“校长信箱”,实行校长接待日制度,畅通学生诉求和反馈渠道,对特殊学生群体实行“一对一”服务制度。不断推进“自信、自尊、自律、自治”教育,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推进“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参与管理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建设。
积极响应教育对外开放的号召,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抢抓“一带一路”先机,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化办学新路子,学校已经成为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
留学生管理模式立体化。专门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部,设立专项奖金,奖励在国际化工作中成效突出的二级学院和个人。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强化专业职业能力为主体,突出中国文化学习教育。
培养模式多元化。开设《跨文化沟通》《中西文化比较》等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留学生的国情、文化背景以及学习习惯的差异,实行小班制教学、大班制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进修实习、开设专升本升硕、本升硕国际班等举措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师资队伍国际化。学校大力引进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的外籍教师,下功夫引进海外学习归国的优秀人才,委派教师分别到美国、德国等高校参与汉语志愿者工作,选派260余人次赴国外进行考察交流学习。
专业设置特色化。先后同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德国工商大会、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TUC)等展开合作,建立了“中德(四川)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德汽车学院”,开设TUC2+2双文凭项目。与日本医疗大学、日本对马医疗福祉集团组建了护理国际班专业,正在全力推进康养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中国标杆性养老设施旗舰店的建设。
▌本文来源:四川工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