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变厨师,安置点的娃娃吃住都安心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9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海螺沟教育园区安置点,一顶顶救灾帐篷整齐排列,小朋友们有的在帐篷内轻声阅读书籍,有的三五成群做着游戏,歌声回荡在山沟沟里。



“孩子们的笑颜就是安置点最动人的画面,孩子们的歌声就是这里最动听的声音。”看着嬉笑玩耍的学生,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副校长王强脸上露出欣喜的微笑,“地震发生后,我们将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和海螺沟中学的学生统一安置在这里,目前共有35顶帐篷,每个帐篷设置6张床位。除了学生、老师,还有部分社会人士也在这里安置,目前一共有300人左右。”



这里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

我不能流泪也不能倒下


“在电脑桌下插硬盘的瞬间,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啪’!电脑显示屏摔裂在桌面。接着办公室传来桌椅碰撞的声音,墙面脱落的声音……我的身体也不受控制地摆,地震了!”这段话摘抄自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刘燕老师昨天抽空做的备忘录,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无数个感叹号令人感同身受。

站在校园操场中心,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老师,嬉戏打闹的学生,处处洋溢着朝气。“发生地震时,恰逢新学期开学,刚好今年我带新班级,待学生安全疏散后,我就在操场扯着嗓子,挨个确认自己班级孩子们的安全。经历过地震后,看到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玩乐,感到十分欣慰。”刘燕说到。



“很久以前,北山有个老头名字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帐篷内,初二学生付君玥正在给5岁的妹妹读书,“我家在共和村,因道路坍塌我和母亲、妹妹都在安置点生活,第一次经历地震,还是有点怕。但在安置点,能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还有同学、老师们的陪伴,胃暖心里更暖。”

夜间,时不时帐篷内会传来孩子们的哭声,在安置点的教师会分别进行夜间巡查、值守,每个帐篷内也有老师进行陪床。“最危急时刻,我特别想我家的孩子。但这里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地震后刘燕就一直没有见到在泸定县城的孩子,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

为了安抚学生们的情绪,老师们开始带领部分学生在操场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老鹰抓小鸡等娱乐活动,暖意流淌在师生之间,大家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一样的关怀与呵护。


以屏报安

家长群里的特别“团聚”


“大家都展开笑容,露出大白牙!”“3、2、1,茄子!”自地震发生后,部分村子的主要交通道路坍塌,交通道路不畅,村民无法自由走动,导致许多家庭无法团聚。于是,安置点的教职工便通过家长微信群来联系,将学生的状况反馈给家长。



“我们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微信群,每天都会在群里拍照‘打卡’,给家长相互报一下平安,进行一次特别的‘团聚’。”海螺沟中学副校长王平说,“这样一来,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安全状况一目了然,也能让家长对安置点的环境有所了解,悬着的心也能放下,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感情。”

“看到孩子开开心心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下了,也能安心做好志愿服务了。”“谢谢老师拍的打卡照片!”“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孩子的笑颜。”“林老师也要多注意身体。”在初三一班家长群内,家长们收到老师发来孩子们的信息后,纷纷回复道。

“地震发生后,虽然自己很害怕,但更多的是担心家人。起初磨岗岭村断水、断电,又没有网络,今天早上给家人联系之后,悬着的心才放下,平时在安置点我会帮着老师洗洗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老师在微信群里给家长报平安,很暖心。”今年初三的孙丽说,自己不敢给家长打电话,怕耽搁父母转移的时间,能通过微信报平安,也算是和家人“团聚”了。

“我们这个安置点,每一个人都在付出着、努力着,舍小家为大家。同样,我也要不忘初心,担负起作为教师的责任。”每天睡觉前,教师林星都会拿着家人的照片看一看,对她来说,这就是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心灵的慰藉。



老师放下笔杆子

拿起大铲子


灶堂内火焰熊熊,铁锅内热气腾腾,为了保证所有人能吃上一口热饭,两所学校的老师放下笔杆子,拿起大铲子,秒变厨师。

在简单搭建的大棚内,挥汗如雨的海螺沟中学德育处主任杨晓军老师翻炒着大铁锅里的菜。“这些孩子家中受损,道路中断,回不了家,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这里避灾避险,我们老师就拿起菜刀和铲子,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饭只是我们做的一点小事。”

“请孩子们到操场有序排队,我们开饭啦!”

“地震发生后,我们无法第一时间同家里人取得联系,内心非常的着急,不知所措,但看着老师们忙碌地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时,我们感到非常的心安。”海螺沟中学九年级一班的付海燕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动情地说到。

“自地震发生以来,我们组织搭建了五口大铁锅,每顿能够供应300人。除了学校食堂抢出的物资,政府、部分爱心人士和家长捐赠的物资每天也会陆续送达。现在我们的早餐有鸡蛋牛奶,午餐一荤一素,在跟进营养的同时保障食品更健康。”王平介绍。

在记者采访之时,两辆印有“蓝天救援”logo的汽车驶进操场,王平解释这是爱心企业捐赠给安置点的物资,两辆车送来6袋棉衣棉裤,洗漱用品等物资,像这样的补给每天都会有。

接下来,安置点将建立完善基本信息台账,进一步了解掌握安置点每个帐篷的信息及困难需求。

“目前安置点生活物资充足,每天也有各类生活物资补给,日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安置点300余人的生活需求。起初部分学生被家长或亲戚接走后,这两天也陆续返回安置点,我们在保障学生日常生活的同时,接下来还会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做好倾听者,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王强表示。

本文来源:川观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