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假装在旅游,跟着南周主笔、凤凰主播走进“混血伦敦”
随着朋友圈周游世界晒照片大赛陆续启动,2017下半年工作日程中最重要的国庆/中秋"超级假期"就这么开始了。
正在拥抱假期的你,没有被堵在路上吧?
还要坚守岗位的小编决定趁机偷个懒,与大家分享一下无意间发现的一把好声音。
祝各位国庆+中秋愉快。
正如主播所说,伦敦太过厚重,不敢随意提笔。于是小编借花献佛,通过美女主播干净纯粹的声音,在才女主笔的文字中一起领略初到英伦人眼中的混血伦敦。
以下是主播樊素在她公众号中的全文转载:
——分割线——
Hi,好久不见,我是樊素。我们没有失散。
素描时光停播十个月了,这十个月里,我结了婚、旅了游、尽情地玩了猫、睡饱了觉。其实也有一段时间是在工作的,去年12月开过一档时评节目,他们说很犀利,三个月前,那节目被消灭得尸骨无存。
之后那段时间,我一度很消沉,失望、迷茫,没什么表达欲,玩乐都兴致索然。
6月份开始好起来,陪老公去伦敦开会,逛了博物馆、美术馆,还撞见了裸骑、女王巡游。回程起飞的时候突然就想发条微博,说素描要回归,那一瞬间猛地清醒:停在原地,不会让我变得更好。
要做节目。那是我喜欢的事情,也是当下唯一能让我感觉踏实的事情。
新的素描,还是我一个人做,我想做和我能力相匹配的东西,也许出得慢,但不会制造垃圾,不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气质和品质希望更加出众。节目时长会变化。因为开了微信公众号,以后首发会在《樊素的素描时光》这个号上,公号有音频时长不能超过30分钟的规矩,素描的长度因此缩短。
第一期节目,我们游伦敦。
只可惜我那趟,出发前没好好做功课,过程中走马观花,我虽能感受那里的美丽和丰富,却讲不出更有纵深感的历史和故事。好在有《穿越》,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合作,全中国最会写字的旅行者、最会旅行的记者大概都在那里。可惜纸媒的寒冬无人幸免,只是冲击程度有别,《穿越》也停刊了,但我相信经典作品的价值永在。
乃清是2012年去的伦敦,奥运开幕前。那是她第一次去伦敦,得带回来一个封面故事,压力不小,伦敦太厚重太复杂了,写过伦敦的人太多了。为了准备那次采访,她前后阅读过十几本书,中文的,英文的,图书馆借的,从伦敦买的,能通读的就通读,最好精读,若做不到的也至少翻了一遍。电影、纪录片看了不下十部。
二三月的伦敦还很冷,天亮得晚黑得早,她必须在短暂的白天多走些路,好体会这个城市的四方八面,所以每天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在那一周,她基本以一天一个区的速度把伦敦走了个遍,一路走一路记。就是在这样细致的准备之下,她才敢动笔写伦敦,一写就是两个礼拜。这篇《混血伦敦》,从前期搜集材料到实地采访到写作完稿,乃清足足花了两个月。
音频文字为节选,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文本。以下我邀请乃清分享采访花絮,推荐好物。
李乃清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自2012年起四方浪游,曾为《Across穿越》撰稿。心软、脚硬、爱远游;不出门的日子,喜欢宅家里看书、喂猫、听音乐,侍弄花草和文字;汲古无闷,处和乃清。
公众号:清茶(linaiqing-teafortwo)
微博:乃清
樊素:闭上眼睛回忆伦敦,会浮现哪一幕?
乃清:很难提炼出具体场景,但眼前会出现一抹红。伦敦街头最常见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红砖楼,人们用“Oxblood”形容其外墙颜色,这种深似牛血的暗红,让人想起战争、宗教、熊熊火光,乃至可怖的“开膛手杰克”……今日伦敦,似乎已从这暗红调子里“跳”了出来。满城晃眼的,是鲜红的大巴和电话亭。这抹正红,稍加金黄点缀,又立显皇家范儿:从英女王神秘的御用公文箱到街角随处可见的邮筒,凡印金色“EⅡR”(Elizabeth II Regina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徽记,便泛出一丝传统荣光。
樊素:讲一个在伦敦遇到的有意思的人,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吧。
乃清:在圣马丁田野教堂的地窖咖啡馆,我结识了年过古稀的英国老太太芭芭拉,她是位虔诚的基督徒,退休后每周从城外搭40分钟火车程来给中国城的留学生辅导英文。老太太谦和慈祥,热情地带我在附近转悠了一大圈,事实上,那一带革命传统深厚,早在1864年秋,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就在圣马丁田野教堂举行。1931年,落魄街头的乔治·奥威尔曾夜宿特拉法加广场,伊顿公学出生的青年奥威尔,识见不少“已经六星期都没休息”的人,这也坚定了他朝向底层社会的“远征”。那天半夜,奥威尔和其他拾荒者转移到了广场东北角圣马丁巷子里的一家小咖啡馆,在那里,花上2便士就可舒舒服服地喝上一杯咖啡。今天,教堂的地窖咖啡馆依然供应价廉物美的咖啡。
樊素:如果在伦敦只能采访一个人,你想采访谁?
乃清:“Her Majesty”(女王陛下)?!我读过Sally Bedell Smith为她撰写的传记《Elizabeth: The Queen》,非常欣赏她的为人处事。事实上,女王从不接受采访,在许多公众场合,她允许你观察她,却不会回答你的问题。登基多年来,女王信守诺言,同自己的孩孙辈保持距离,不辞辛劳扮演着英国公仆的角色,我想,作为女性,她为这个国家牺牲了很多个人情感。据英国民调显示,约有80%的英国人对女王表示爱戴。有人说,英国人也许会质疑君主立宪制,但他们从不质疑自己这位“完美”君主。
樊素:如果在伦敦只能逛一个博物馆,你会选哪个?
乃清:如果时间那么紧张,几个名头响当当的大博物馆你就就近找一家赶紧进去看吧!反正一天也逛不完;如果时间真那么紧张,索性多看几眼这座城市吧,伦敦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建筑博物馆,重重历史冲突造就了它原生态般的街道规划:乔治王朝的石阶、维多利亚的砖头、还有那些巨型“钢铁侠”玻璃面罩。恐怕只有在伦敦,一个Block(街区)里会塞满这么多品种的建筑:古罗马、巴洛克、新哥特、后现代……如今,它们正和谐地共享着同一个邮编。
樊素:有没有从伦敦带回来特别的小物?
乃清:在当地二手书店买过一个小小的长卷,画上是莎士比亚时期泰晤士河南岸建筑和寻常百姓的生活,有点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翻看时觉得很有味,喜欢就买下了。
樊素:炸鱼薯条我可一点都不喜欢。你吃过吗?觉得怎样?
乃清:这道“臭名昭著”的“炸鱼薯条”,我在伦敦吃过两回。一次是在骑士桥某高级餐厅,当时同行各国记者不约而同都点了这道英式快餐。肉质肥厚的鳕鱼,裹以拌入香料的面糊油炸而成,薯条装盆上桌,吃时滴上几滴青柠汁,蘸以Tartar酱,口感外脆内酥,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不过,那分量真是惊人,我们几个女记者谁都没有消灭掉整盘。另一次是在泰晤士河南岸的乔治酒馆,那是全伦敦仅存带长廊的马车旅店遗迹,“布局凌乱、形状怪异的高大老房子,里面有走廊、通道和楼梯,它们又狭窄又破旧,足以为100个鬼故事提供素材。”狄更斯曾在《匹克威克外传》里如许描述。记得那晚窗外飘起了雪,在那么间“颤颤巍巍”的老酒馆,喝着生啤,大啖全世界快餐文化的鼻祖,不亦爽哉!
追溯“炸鱼薯条”的历史源头,英国人也未必都知道。炸鱼是犹太人发明的,薯条是法国人带去的,几个世纪前,两拨人都在伦敦贫民窟生活,为填饱肚子,搞出这些做法。直到1865年,伦敦出现了把两样东西放一起卖的餐厅,后来,这份热量丰富、烹制方便、挂着“英式”招牌的食品组合,很快成了劳动阶级的最爱,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源源动力……
樊素:推荐几部关于伦敦电影吧。
乃清:关于伦敦的电影有很多,我推荐一部经典吧,1978年版的《三十九级台阶》。“把手伸过来!”破碎的大钟面里探出个戴黑帽的警察。“别说傻话了……”(耳畔传来童自荣的声音)。小时候看电影,就记得这节高潮,男主角汉内双手攀着分针,吊挂大笨钟外,步步惊心。片子里,除了这口钟,我对伦敦火车站也印象深刻:街上一片雾蒙蒙,某人拖着长音大喊“斯高特!——斯高特!——”但没多久,可怜的上校就在车站被人捅死了……那时我刚会用英文哼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看完影片,初识这座“雾都”,感觉火车站真恐怖,而且,高大的警察咋比“大笨钟”还笨?!
樊素:关于伦敦的好书呢?
乃清:关于伦敦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如果时间充裕又想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推荐阅读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的《伦敦传》(London: the biography)和贺利思(Leo Hollis)的《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
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莎士比亚、简·奥斯丁都曾在伦敦居住,部分作品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伦敦,狄更斯的大量小说能帮助读者复现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20世纪初有福尔摩斯系列,伍尔夫的作品写的则是一战前的伦敦,集中于布卢姆斯伯里艺文圈,不妨跟着她笔下《达洛维夫人》巡行伦敦街巷。想了解新千年之后的伦敦,萨尔曼·拉什迪、多丽丝·莱辛、马丁·艾米斯(《伦敦场地》)等人的作品都值得一读。
当然,如果时间有限只看攻略的话,那就带本《Time Out城市指南》上路吧,毕竟人家杂志总部设在伦敦,对于这座城市还是颇有发言权的。
乃清的书单
樊素:在伦敦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事情后悔没做?
乃清:“后悔”?没有吧……将来定会故地重游的。
樊素:所以,你喜欢伦敦吗?如果把伦敦跟你去过的国际大都市比一比,排个名,你的答案是?
乃清:非常喜欢!总体而言,伦敦有种俊朗的气质,它可能第一眼看去算不上很美,并非巴黎、罗马那样性感,而需要你花时间去认识,但你渐渐发现,这是让人惊奇的一座城市,呆得越久,你越能领会它的深邃、丰富,看得越多,越觉得错过更多……正如上帝造人天赋各异,每座城市也都有其独特魅力,我还有很多地方想去,与其对途经城市进行纵向排名,我更愿横向打开自己,学习欣赏各地迥异的风情,我想,这也是伦敦的多元与包容给予我的最大启迪。
我在英国闲逛了七天。在伦敦的时候,基本都在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剧院集中的区域,推荐几个我住过、吃过、参观过的好地方。
Go Native 服务式公寓
锦里川菜
西敏寺
《漫游英伦三岛:日不落,夜未眠》
乃清推荐了很多大部头,如果能通读一遍,那一趟一定很有收获。如果时间不充裕,又想最快速了解伦敦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气质样貌,推荐去豆瓣下载电子书《漫游英伦三岛:日不落,夜未眠》。乃清的《混血伦敦》收录其中。我的豆瓣书单里还收藏了一本《穿越》编辑的《来自缪斯女神的请柬——全球顶级博物馆之旅》,我认真读过大英博物馆那一章。如果在伦敦只能去一家博物馆,我会选大英:英国人为世人收藏了全世界。
推荐Citymapper,找路比google地图详细准确。伦敦的地铁巴士好复杂,用了这个app之后,老公去开会,我一个人坐地铁乱逛的时候,心里才开始踏实。
音频及采访文章转载自
《樊素的素描时光》
微信号:sutime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