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尔·贝娄对阿伦特的一次异议

索尔·贝娄 比希摩斯的话语 2023-10-08


(年轻和年老的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对汉娜·阿伦特观点“平庸之恶”的异议


出自长篇小说《塞勒姆先生的行星》第一章

中译:汤永宽



。。对玛戈特来说,这是很迷人的。凡是迷人的事物,她都准备从早到晚,从各个观点,怀着她那种十足德国式的学究气讨论个没完,这个黑人是谁?他的出身,他的阶级或种族的观点,他的心理观点,他的真实感情,他的审美观点和政治观点如何?他是不是一个革命家?他会不会是为了支援黑人游击战?要不是赛姆勒在脑子里思考自己的事情,否则他实在没有办法坐定下来跟玛戈特絮聒。她是个很可爱的女人,可是在理论问题上却使人厌烦得要命,一旦她安定下来,专心致志地讨论一个正经的题目时,那你就不知所措了,他之所以要给自己磨咖啡,在自己的试验瓶里烧开水,把姜汁蛋卷放在保湿箱里,甚至在脸盆里小便(踮起脚尖沉思冥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动物本性由于不断处于劳苦之中而怀有的与生俱来的悲哀),为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逢玛戈特一本正经要思考时,早上的时间就算完蛋了。他有过这种经验教训,有一个星期里她想分析汉娜•阿伦特的警句“邪恶的陈腐性”,于是把他留在起居室里,坐在一张沙发(那时用泡沫橡皮铺在胶合板上做成的,由四根裁成两英寸长的管子支撑着,靠背是全部用深灰色的斜纹粗棉布做套子的软垫)上。他没法说自己在想什么。一则是因为她很少停下来听别人说;二则他怀疑自己能否把自己的意见说清楚。何况,她的家人大部分都被纳粹分子杀死了,他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只是她本人在一九三七年侥幸逃了出来。他可不是这样。他、他的妻子、还有苏拉在波兰遇上了这场战争。他们上那儿去是为了清理他岳父的产业。律师本来会照料这件事的,但是对安托尼娜来说,她亲自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她于一九四〇年被杀,她父亲的光学仪器厂(一爿小厂)也被拆迁到了奥地利。战后没有给予赔偿。玛戈特因为她家在法兰克福的财产,接受了西德政府的付给的赔偿。阿尔金没有给她留下多少财产,她需要这笔德国人给的钱。你不能跟处于这种情况之下的人们争论。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情况,她也承认。他实际上已经饱经忧患,失去了妻子,失去了一只眼睛。虽然如此,他们还是能从理论上讨论眼前这个问题的,纯粹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赛姆勒姑夫坐在帆布折椅里,膝盖抬得高高的,墨镜遮住了他那灰白色的浓眉下的眼睛,叉状的神经从额角隆起的部位向下伸展,而那张大嘴下定决心保持缄默。
。。“这个观点是说,”玛戈特说,“在这里邪恶是没有伟大的精神的。那些人都是太微不足道了,姑夫。他们不过是一些平凡的下层阶级的人物,是管理人员,小官僚,或者是“流氓无产阶级”。一个群众的社会不会产生大罪犯。这是由于遍及整个社会的分工打破了一般责任心的全部概念。代替这种一般责任心的是计件工作。这就像没有参天大树的森林,你只能向往那些根子扎得很浅的花花草草。现代文明再也创造不出任何伟大的杰出人物了。”
。。已故的阿尔金,对于玛戈特一向是深情而溺爱的,但是他知道怎样才能使玛戈特闭口无言。他是个身材颀长的人,容光焕发,头发半秃,胡髭浓密,头脑十分敏锐。他的专业是政治理论。他在亨特学院教书——教女学生。那些媚人的、愚蠢的、荒谬的女孩子,他常常这么说。她们时不时会出现一种强有力的女性的智力,可是非常爱生气,非常爱抱怨,性的意识太多,这些可怜的人儿。他在去辛辛那提一个希伯来学院讲学的途中因飞机坠毁而身死。赛姆勒注意到他的遗孀现在往往在模仿他。她变成了一个政治理论家了。她用他的名义说话,好像他本来可能会这样说,而又没有人来维护他的观点似的。这也是苏格拉底和耶稣的共同命运。阿尔金对玛戈特的折磨人的谈话,在一定程度上是表示欣赏的,这一点必须承认。她的废话使他乐,他会在胡髭下面咧着嘴暗笑,他张开两只细长的手臂支着梯形的软垫的两端,穿着袜子盘膝而坐(他一坐下就脱掉了鞋子。)但是等她谈了一会儿以后,他会说,“够啦,这种魏玛的感伤主义够啦。打住吧,玛戈特!”他那种打断玛戈特的大丈夫气概的话语,如今在这间歪歪斜斜的起居室里再也听不到了。
。。玛戈特生得矮小,浑圆而丰满。她那穿着网眼黑长袜的腿,尤其是两只小腿,显得特别臃肿。她一坐定,就像舞蹈家那样伸出一只脚,脚面向前弯曲着。她用一只结实的小拳头撑着腰臀部。阿尔金有一次对赛姆勒姑夫说,只要有人从正确的方向瞄准,她可是个第一流的用具。她是一个好人,他告诉他,但是她那份精力充沛的善良可能严重地运用不当。赛姆勒自己也看到这一点。她不能洗一只番茄而不弄湿两只袖子。这里,夜里曾经被盗窃过,因为她为了欣赏落日把窗子拉了起来,事后又忘了把它关好插上。窃贼从窗下面的屋顶爬进了餐室。她挂在项链下面的金属小盒、项圈、戒指以及那些传家宝在感情上所具有的价值,保险公司是领会不到的。现在餐室里的窗子都钉起来关上了,而且遮了窗帘。一天三顿都点上蜡烛吃饭。光线刚够看得见镶在框架里的那些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复制品,玛戈特隔着桌子端菜递汤,汤汁溅污了桌布。她那动人的展齿微笑,显得隐晦而温柔,露出皎洁但不完美的纤细的牙齿,深蓝的眼睛,没有一丝儿邪恶。一个使人感到麻烦的人儿,是那么心甘意愿,喜气洋洋,意志坚强,举止笨拙。杯盘碗碟、刀叉餐具都是油腻腻的。她也会忘记放水冲洗厕所,但是你很容易就能做到和所有这一切相安无事。叫你苦恼的是她那股认真劲儿——考虑世间一切事物,她都用那种德国人的固执,似乎做了一个犹太人还不够麻烦似的,这个可怜的女人还是个德国人。
。。“唔,您的意见怎样,亲爱的赛姆勒姑夫?”最后她问道,“我知道,关于这个问题,您是考虑过的。您经历过很多事情。您跟厄希尔还谈起过那个疯老头儿——拉姆科夫斯基国王,那个洛兹人……您是怎么想的?”
。。赛姆勒姑夫面颊上的肌肉显得很结实,他的气色就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来说是很好的,而且他脸上的皱纹也不多。但是在左脸,在那只失明的眼睛那边,却显出细长的一条条纹路,就像你在一块碎裂的玻璃或者一块冰里看见的那样。
。。回答是没有用的,这会引起更多的讨论、解释。可是既然有一个人问自己,赛姆勒是个老派人,从礼貌上考虑也有必要回答几句。
。。“把本世纪的严重罪行变成平淡无奇,可不是陈腐的观念。就政治上、心理上来说,德国人有一种天才的观念。陈腐不过是伪装而已。要使行凶杀人不为人所诅咒,最高明的办法岂不就是把这种罪行变成看起来是稀松平常,使人感到厌烦或者老一套吗?他们以惊人的政治洞察力发现了一个伪装这个罪行的方法。知识分子不理解这一点。他们是从文学中获得像这类问题的概念的。他们料想一个邪恶的英雄就像是理查三世那样的人物。但是你以为纳粹不知道什么是行凶杀人吗?每个人(只有一些女学者除外)都知道什么是行凶杀人。自古以来人人皆知。最优秀最纯粹的人,从远古时代就知道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视这种亘古以来的认识,决不是陈词滥调,其中有一种企图侵犯生命的神圣性的阴谋。陈词滥调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意志在企图消灭良知的时候采取的伪装。像这样一种计谋难道是微不足道的吗?这位女教授的敌人就是现代文明本身。她只是利用德国人来攻击二十世纪——按照德国人发明的说法来否定它,利用一部悲剧的历史来推销魏玛知识分子的愚蠢观念。”
。。争论!解释!赛姆勒想。一切人都会向一切人解释一切事物,直到下一次的、新的共同的说法又准备好了为止。这种说法,作为大约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彼此传告的东西的残余,它也将像旧的说法一样是一种虚构。也许更多的现实的因素会体现在新的说法之中。但是重要的考虑是生命应该恢复它原有的丰富,正常的心满意足的饱满。一切旧的发霉的东西都应该给予以摧毁,当然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于自然。为了使现代的方法所取得的种种成果保持平衡,我们必须更接近自然。在工业和战争中,德国人曾经是利用这种方法的巨人。摆脱了合理性和深谋远虑、机构、计划、技术的约束,他们有了罗曼史,夸大狂,独特的美学狂热。这些,也像是机器——美学机器,哲学机器,夸大狂机器,文化机器。机器意味着系统性。系统要求平庸,而不是伟大、系统以劳动为基础。劳动与艺术相连接是陈词滥调。由此产生了有教养的德国人对一切陈腐平庸事物的敏感。它揭露了方法的统治,方法的力量,以及德国人对方法的屈从。赛姆勒对这一点一清二楚。他对解释中寓有危险和耻辱抱有戒心,但他不是一个平庸的解释者。即使在往昔的岁月,在他是“英国人”的那些日子里,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那些可爱的日子里,当他住在大罗素街,结识梅纳特•凯恩斯、李顿•斯特雷奇和赫•乔•威尔斯并且热爱“英国人”的观点的时候,在那大浩劫,具有那样的强度、那样的空间、那样的空虚的人类战争的物理学(那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在各个人身上产生的直接行动——从生物学上看,可以同生育相比美——的时代)出现以前,他对于自己有关德国人的判断,从不寄予多大的信任。魏玛共和国在任何方面对他都没有吸引力。不,只有一个例外——他赞美它的普朗克们和爱因斯坦们。此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值得称道了。
。。总之,他不准备充当那种和蔼可亲的欧洲式的姑夫,让这个世界的玛戈特们可以从早到晚和他展开高水平的讨论。玛戈特本来喜欢他能跟在她的后面在公寓里团团转。这当儿,她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打开从杂货店买来的一包包食品,寻找一包午餐吃的意大利香肠,实际上香肠早已放在搁板上了;这当儿,她用短小而结实的手臂拍打和铺平卧床(厄希尔死后,她虔诚地把这间卧室一切保持原状——这里放着他的转椅、脚凳,那些划了许多杠杠条条的霍布斯、休姆、维科和马克思的著作),一面讨论着问题。他发现自己即使能插进一句话,也是马上被她的长篇大论包围住并且打断了。玛戈特仪态万方地往前走着,她热切希望做好事。而她确实是善良的(这是关键问题),对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问题——关于创造力、关于青年、黑人、穷人、被压迫者、受害者、罪人、饥饿的人等等问题,她都是无限地、令人痛苦地、无望地站在正确的一边,最恰当的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希摩斯的话语”关于诗艺和文学、思想史、亚细亚现实观察,不定期更新,希望持续呈现一种文学传统和智识视野,也呈现当代中文写作者的工作。

。。在《约伯记》中,代表陆地力量的巨兽比希摩斯,与代表海洋力量的巨兽利维坦对应。霍布斯1656年在针对另一个写作者Bramhall撰写的小册子《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的评论中写到,要反驳利维坦,“比希摩斯对抗利维坦”将是恰如其分的标题。比希摩斯也成为霍布斯另一本著作的书名,在这个标题下,霍布斯对1640—1660年间的革命进行历史描述。比希摩斯被霍布斯用来象征无政府状态,同时,利维坦意谓国家,比希摩斯意谓革命。不过,在其他的许多书籍与阐释中,比希摩斯与利维坦的形象各自具有众多变体,两者的关系也充满变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