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尔科夫《亚历山大·勃洛克之死》
(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Blok,1880年11月28日—1921年8月7日)
“大地的心脏累了,
这么多年,这么多天。”
亚历山大·勃洛克之死
[前苏联]图尔科夫
中译:郑体武
(本文是《勃洛克传》最后一章,原题《光与善之子》)
。。长诗《十二个》完稿第二天,勃洛克又在写《西徐亚人》一诗。 这也是诗人被争议一时的作品。1月29日前夕,他在笔记中写下了“亚洲与欧洲”几个字,同时,还有在布列斯特同德国谈判的苏维埃代表团刚刚发表的一个结论:“战争即将结束,和约可以不签。”(译注:西徐亚人,公元前7~前 3 世纪居住在黑海沿岸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这个结论是托洛茨基和其他一些人错误估计形势的结果,曾遭到列宁的尖锐抨击。
。。十月革命后与布尔什维克有过一时合作的右翼社会革命党人对现状的看法也失之偏颇。这期间,与左翼社会革命党人、文学家之一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交情很深的勃洛克,在该党报纸《劳动的旗帜》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包括《十二个》、《知识分子与革命》和《西徐亚人》。
。。革命的事件,就像勃洛克听到的对它及其前途的评断一样,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而且经常互相矛盾。因此,一个政治观点尚欠明确的诗人,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带有幻想色彩、细腻的直觉与不同来源的观念相杂的看法并不足为怪,《西徐亚人》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过去,在与保守派阵营有诸多爪葛的俄国作家和思想家中,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士认为,俄罗斯的历史使命就是扼制西欧“破坏性的”革命趋势。关于这一点,丘特切夫在《俄罗斯与革命》中作过阐述。同时,哲学家康·列昂季耶夫也认为,忠实于君主专制的拜占庭原则是完成上述历史使命的保证: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拜占庭主义的大旗,毫无疑问,一旦欧洲在把自己一切崇高的东西毁灭之后,胆敢将自己臭名昭著、腐败透顶的关于人类普遍幸福和激进的全面庸俗化的浅薄法律强加于我们,我们就会战胜整个欧洲的进攻,立于不败之地。”(译注:康·列昂季耶夫[1831~1891],俄国作家、政论家、文学评论家,后期斯拉夫派人物。他认为主要危险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因为它会使生活“小市民化”。他宣传拜占庭主义——宗教、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俄国同东方各国联盟,以作为防范革命的手段。)
。。对列昂季耶夫来说,民主化进程对人类是有害的,会导致人的个性的庸俗化和人类历史的终结。这位哲学家把人类历史的最辉煌阶段同偏执的社会分野和强权乃至暴政联系在一起。
。。勃洛克描绘的图画完全相反,他对俄罗斯在过去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与普希金的想法不谋而合:俄罗斯广阔的空间“吞食了蒙古的入侵”,从而使欧洲“基督教文明得到拯救”:
。。。。。我们擎着护身的盾
。。。。。在两个敌对的种族——
。。。。。蒙古与欧洲之间
。。。。。像奴隶一样驯服!
。。然而,这些诗句说明勃洛克还没有脱离弗拉季米尔·索洛维约夫历史观的影响,后者曾预言蒙古将再度入侵。不过,在索洛维约夫的诗中,这种入侵首先是与俄国专制制度的覆亡、“双头鹰的毁灭”及“第三罗马”的陷落联系在一起的。
。。《西徐亚人》描绘的是一幅极富戏剧性乃至启示录色彩的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灭亡的图画——它已经山穷水尽,只好凭借发动战争来摆脱危机,而这却正是它灭亡前的疯狂一跳:
。。。。。数百年来你们窥视东方
。。。。。积攒并冶炼我们的财富
。。。。。一边嘲讽,一边等待
。。。。。把炮口朝向我们。
。。。。。瞧,时机来了。灾祸横飞
。。。。。欺凌与日俱增……
。。从这段话里还可以精确地捕捉到耸人听闻的政治事件:德国军事集团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谈期间,提出令人难以容忍的无理要求。当然,勃洛克这首诗的涵盖面并非这么狭窄。就连已经包含了未来的《西徐亚人》基本思想的1月11日的日记,谈的也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
。。“你在地图上虎视眈眈,德意志混蛋,下流的资本家。你们冥顽不化,英吉利和法兰西……你们用‘民主的和平’也洗刷不掉军国主义的耻辱,假如你们扼杀我们的革命,那就说明你们再也不是亚利安人。”(译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谈: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同德国、奥匈 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谈判,并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德国吞并波兰、波罗的海沿岸以及外高加索部分地区,索赔 60亿马克。条约是在苏维埃国家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但使苏维埃政权获得了喘息机会。)
。。勃洛克的“散发着积分气息和挂着蒙古野蛮的金帐旗号的钢车”的画面是凭空想象的。不过,《西徐亚人》在《劳动的旗帜》上刊出以后,当时的情景也简直如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是在1918年2月20日,在德国发动进攻、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无力抵抗的日子里,在布尔什维克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为议和还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日子里。列宁警告,进行所谓的“革命战争” 是彻头彻尾的冒险。
。。勃洛克主要不是作为一个务实和清醒的政治家(就连那些人在当时的形势面前也常丧失头脑),而是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来理解时局,他的思考不乏真知灼见,但很抽象。
。。“再不会有‘务实的政治’了”,他在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只剩下‘飞’了。” 耐人寻味的是,就连“清醒的”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家们也处于这种晕眩而惶恐的“飞”的情绪中。他们那么起劲地把《西徐亚人》偏偏发表在2月20日,使勃洛克的某些诗句被认为是真实行动的乌托邦宣言,想必不是出于偶然:
。。。。。从深山到密林,面对欧洲
。。。。。我们摆开广阔的阵容,
。。。。。我们从容地朝你们转过
。。。。。亚细亚人的面孔。
。。。。。挺进!向乌拉尔挺进!
。。。。。为战斗清理出一个场所
。。。。。在那儿布满散发着积分气息和
。。。。。挂着蒙古野蛮金帐旗号的钢车。
。。诗人对他的诗被如此利用并不负有责任。他的诗歌视野并不局限于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呼吁的框架,“‘奋起’,而不是‘战斗’(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真动听,”针对那些认为勃洛克好像跟他们步调一致的人,诗人不无讽刺地在日记里写道。在勃洛克无法实现的幻想中,有着向破坏俄国革命的“音乐”的欧洲资产阶级复仇的要求和关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灾难性毁灭的想象。
。。诗人不是占星家,他的诗也不是占星图。在诗中寻找对具体历史事件的预言,或者,站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西徐亚人》诗中所云与历史是否相符是可笑的。重要的是,勃洛克以撼人心魄的力量表达了对潜伏在欧洲生活中的灾难的预感。
。。重要的是,诗人在试图证明,革命的“西徐亚人”是自相矛盾的欧洲文化中的精华的捍卫者……
。。……
。。歌德的欧福良的死既优美又短暂:在急速而有力的腾飞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新伊卡洛斯”的迅速毁灭。与此相比,生活中的一切往往既简单又困难。
。。勃洛克以自己的《十二个》上升到了一个让同时代人目瞪口呆的高度。然而,如果说欧福良听到的只是一片赞扬声的话,那么,如今,下面却传来了愤怒的吼叫。
。。《知识分子与革命》一文发表后,勃洛克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之间出现了裂痕。“叶赛宁打电话来”,1918年1月22日勃洛克在日记中写道,“讲了昨天在捷尼谢夫大厅举办的‘俄罗斯之晨’的情况。吉赛蒂和一群人冲着他、 别雷以及不在场的我大喊什么:‘叛徒’。没人跟他们握手。立宪党人和梅烈日科夫斯基夫妇对我恨之入骨,说什么文章是真诚的,但‘不可饶恕’。”
。。如果说《知识分子与革命》不过是一颗炸弹的话,那么,《十二个》则是一次文学地震。它招致的指责和怒骂不计其数。这就是有代表性的反响之一:“近来勃洛克写了一系列具有布尔什维克精神的诗歌,颇像外省卫戍部队的军人歌曲。至于勃洛克同情布尔什维主义,那是他自己的私事……可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劣诗?当一个人爱一个姑娘时,他就会给她金子和鲜花作礼物,但没有谁会送土豆皮。”
。。这是《彼得格勒回声》报上的一段话,而且也的确反映了许多人对长诗的看法;当时,那些被政治偏见蒙住双眼的人对其非凡的优点拒不理睬。蒲宁读后大发雷霆。维·伊万诺夫读后恼羞成怒。
。。另一些人,虽然深感这不是一部等闲之作,但却企图对它随意解释。比如,谢尔盖·布尔加科夫借自己哲学对话《在神宴上》里的一个人物之口,承认长诗是一篇“锋利的东西,似乎也是革命时期诗歌领域出现的唯一一部重要作品”,可随即又开始证明,说勃洛克认错了人,把反基督者当成了基督。
。。老朋友皮亚斯特像示威一样,拒绝跟勃洛克握手。格·丘尔科夫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诗人”。就连别雷也诚惶诚恐地给勃洛克写信(1918年3月17日)说:“我认为,你在处理其他题材时太欠谨慎。记住——人们永远不会原谅你……你在《劳动的旗帜》上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有篇东西我虽不敢苟同,但我敬佩你的勇气和胆识……明智些吧,把勇气和谨慎结合起来。”
。。“……我觉得,你‘害怕’了,就跟11年前害怕《白雪假面》一样(也是1月和雪)”,勃洛克回信说。(译注:格·丘尔科夫[1879~1939],俄国作家。出版过《白夜》、《火炬》等文集,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雪》等以及几本诗集。他试图把象征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结合,抛出神秘无政府主义思想,引起激烈争论。)
。。甚至对勃洛克抱有同情的人也为他这次腾飞提心吊胆,惴惴不安:这莫不是他的绝唱?
。。“这样的诗在俄国文学中还从未有过”,1918年3月,作家叶甫盖尼·伦德贝格在日记中写道,紧接着又问:“……可《十二个》之后他将干什么?” 勃洛克的老朋友列米佐夫对长诗赞不绝口。 勃洛克的《十二个》以其“语言实体—一街头用语和词汇的音乐”征服了他。
。。“——这是怎样的音乐啊”——他惊叹道,——“勃洛克处理得多么成功:换着方式来表现街头……”
。。街头本身也接受了勃洛克的长诗:他的个别近乎口号式的诗句被写在五颜六色的标语上,贴在长长的阅报栏上,好像当时手拿话筒的宣传员。
。。长诗发表一年后,勃洛克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到了出版家谢·阿里扬斯基家里,新杂志《幻想家手记》就在那儿问世。那是个令人不安的时候,尤杰尼奇已兵临城下,一群闹闹嚷嚷、破坏戒严令的乌合之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身穿皮茄克的人与荷枪实弹的士兵走进房间,盘查证件。可主人说,在这些“非法”留宿者中,有亚历山大·勃洛克。
。。“什么,亚历山大·勃洛克?就是那位?”带队的压低了声音问道,“这位?”,他们没有检查证件,这些夜间光临的不速之客悄悄走了出去。(译注:尤杰尼奇[1862~1933],沙俄将军,1919年10~11月进攻彼得格勒失败后逃亡国外。)
。。勃洛克作为《十二个》的作者,写入了新的、革命的俄罗斯史册。尽管俄罗斯注定将要拥有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歌手,勃洛克毫无疑问更值得人们尊敬,把丘特切夫的两句诗献给他,他当之无愧:
。。。。。而你,作为初恋
。。。。。俄罗斯的心不会忘记。
。。勃洛克命中注定要在未来的曙光中,在内战与破坏的“恶劣天气”里死去。他临死前的诗句充满了对和谐生活的怀念:
。。。。。涅瓦河为我们开辟
。。。。。一片燃烧的遥远天地
。。。。。但我们呼唤的不是这些日子
。。。。。而是所有的未来世纪。
。。。。。通过沉闷压抑的岁月
。。。。。转瞬即逝的欺骗
。。。。。我们把未来时光
。。。。。那暗红色烟雾看穿。
。。。。。。。(《致普希金之家》)
。。他谛听新共和国的呼吸,就像谛听自己孩子的呼吸。
。。勃洛克为革命的命运担心,为它的火焰会掺入异物而担心。他生怕“大众”这个“孩子”只想着烧掉束缚人类手脚、妨碍人类进步的那些东西,却不懂得如何保存火种”。
。。他为一些领导人言谈举止中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而不安,为文艺团体和个人要求充当法官角色而忧虑。“……不要把自己的任何东西强加于人”,勃洛克与他们针锋相对,“不要教训人;不要带着优越感和傲气占据讲台;应该把我们知道、喜欢、明白的东西,统统认真传递到劳动者手中。我们应该多加指点,少做选择。我们不是牧羊人,人民也不是羊群……”
。。诗人极其严肃地对待人民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有时,他对滑稽歌曲的“粗俗的”演唱者的评价,超过大名鼎鼎的优雅演员。在人民宫,在彼得格勒公社剧院,他注意的不只是演员,还有观众、演出的整个气氛以及许多人的轻蔑的笑声:
。。“这一切同大量的合法和不合法的摊头与柜台、同巧克力、瓜子、小册子、信纸、明信片等的零售生意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这是一个完整的、尚未建立起来的世界;这一切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必须高度认真地对待这种生活,要毁掉它只须大笔一挥,可要恢复它就不容易。因此我想,革新人民宫这类剧院的剧目的工作应该是:在观众接受的和常规的剧目中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加进新世界的思想的代言人所希望的东西。”
。。这不仅是一个对给了自己的长诗许多生动色彩(只要回忆一下卡奇卡 “吃过迷娘巧克力”就够了)的环境抱有感激之情的艺术家的情感,还是一种哲学智慧,因为他意识到“千万不能吓跑生活,它会飞走,一去不回,到头来我们只能落得个两手空空”。
。。在需要严肃对待的人民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勃洛克认为艺术占有重要地位。
。。他绝不是因为时局的惊涛骇浪偶然打碎了什么传家宝而惊慌失措!“不要害怕失去克里姆林宫、宫殿、绘画、藏书”,他在《知识分子与革命》一文中说,“为了人民应该保护这些东西。然而,如果失去它们并不意味着人民失去了一切……石头在,火种不灭。”
。。个别作品,即使是最杰出的,也有毁掉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关于它们的记忆会留下,它们的形象会留下,它们的楷模、典范会留下。火星可能熄灭,火堆应该燃烧!勃洛克并不担心“柔嫩的艺术之花”由一些人的手传入另一些人的手时会凋谢,他相信他们将小心翼翼。
。。他担心的是别的:那些冒牌的牧羊人、未来主义者或无产阶级文化派可能会把艺术看成人的“羊群”的糟糕牧场,并过分偏执地“清除”上面的杂草。
。。他关心的不是那些敌视革命、把艺术当作回避现实的藏身堡垒的人。对他们,不论他们的诗在形式上有多么完美,勃洛克所能给予的只有惋惜:“假如他们都能放开手脚,哪怕是做一分钟粗野之人、甚至丑陋的人,从而也就与自己千疮百孔、四分五裂的祖国更加相称,那该有多好!”
。。无怪乎他要力主将意大利人贝涅里描写民间歌手起来反对书斋作家所从事的“文字游戏”的悲剧《一件破风衣》搬上大剧场的舞台。勃洛克之所以如此,勿庸置疑,这几年与“阿克梅车间”的诗人发生的经常性冲突起了作用。这些人在“麻木不仁的理论和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泥潭里越陷越深。”勃洛克认为他们中只有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个例外。
。。勃洛克捍卫的是另一种自由,他借用普希金的诗句说:
。。。。。……别对任何人作解释
。。。。。不取悦傲慢的上流社会
。。这是指艺术家有选择认识世界的途径的自由,有不受繁琐的监督的自由。“诗人”在这里并不等于通常的任性:这是他选择非同寻常的、保守主义者认为是大逆不道和稀奇古怪的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的权利。
。。在普希金逝世84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论诗人的使命》(1921)中同样充满了这种对艺术的特性的一贯见解和主张。
。。值得重视的是,当与会者中有个人对诗人说,他在《十二个》之后迈出了一步,显然是指背离《十二个》、背离接受革命的一步时,勃洛克冷冷答道:“哪里。我现在的想法,跟我写《十二个》时的想法没什么两样。” 在另一次谈话中,他又重申:“《十二个》无论如何都是我的最好的作品。因为当时我是生活在现实之中。”
。。“……当时我生活在现实之中。” 在“欧福良的腾飞”之后,诗人感到极度疲劳,成百上千的大大小小、纠缠不休的生活烦恼使他不堪重负。
。。勃洛克希望艺术家能保持自我,“既不从政,也不向学”的理想,并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臭名远扬的“象牙之塔”探出头来发出的动情而做作的叫喊,而是一个在日记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的人发出的苦涩的呼声:
。。“我在整理部务记录……
。。……我们在制订戏剧与娱乐部的章程!
。。……各部的大型筹备会议……失望,头疼;我不是官员而是作家。
。。……委员会。我的申请……耗费了3个小时的口舌,似乎,给官僚主义打开了一个缺口。
。。……委员会及剧目部成员会议。奇谈怪论……6点才回到家,疲惫不堪。
。。……走进局里——一张庞大的筹备会议日程表赫然入目。
。。……委员会会议……又是胡说八道。
。。……长达5小时的会议。
。。……我主持会议,口干舌燥。
。。……叫人寒心!难道我连简单的写作权也没有?
。。……主持了两个会议以后我已被吸干,只剩一副空皮囊。”
。。人手不够,像勃洛克这样的工作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勃洛克——是高尔基创办的《世界文学》出版社编委、大剧场艺术总监、彼得格勒戏剧管理局编委会成员、人民委员会文学司委员、艺术宫理事、全俄诗人协会彼得格勒分会主席、全俄作家协会彼得格勒分会理事……
。。“沉默的一天”在勃洛克的笔记本中成了节日。这里的每一个头衔都要求勃洛克出席没完没了的会议,阅读堆积如山的手稿,认真撰写评论,不停地为别人、为书、为剧本奔波。
。。“总感到他有许多杂七杂八的事,而且,每件事都要准备,生怕忘了”,玛·安·贝凯托娃说,“他向来有条不紊,该做的事从不拖延,干起来不慌不忙,井然有序……”
。。“他干什么都一板一眼,”一位见过他工作的人写道。勃洛克在自己所有的岗位上都有所贡献。这个一贯谦逊的人在笔记中说,仅在1919 年,他就干了“一大堆事”。就连养尊处优、难打交道的演员们也受到了强有力的影响。
。。“我还记得”,一个同时代人回忆起大剧场的排练,昏暗的、空空的大厅里只有一个观众——亚历山大·勃洛克。他说话声音很轻、慢条斯理,可是,即便最固执、最任性的演员也对他言听计从。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是我们的良心”,导演拉甫连季耶夫说。勃洛克的思想、计划、批示为当时的文学与戏剧的许多创举奠定了基础。如建设首都剧目和业余剧目,出版俄罗斯古典文学和世界古典文学,为之撰写序言,翻译海涅,主持诗人协会的工作。
。。这一切都是需要的、合理的、有远见的。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生命却像漆布封面一样,缩成一团,瑟瑟打抖。
。。夺走人的生命的还有这些年的战乱造成的难以置信的困难和破坏。进攻彼得格勒的尤杰尼奇将军的盟军,多次疯狂冲击城市,——饥寒交迫。俄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口粮”;而且据朋友们回忆,兼任数职、满身头衔的勃洛克要想额外搞点口粮也无能为力。
。。而这里,母亲和姨妈在生病,弗朗茨·菲利克索维奇生命垂危,住房困难。那时,要求人们“挤着住”;还要带着高尔基的信到什么地方去一趟,然后还要去看母亲,卖掉家具或者把它劈成柴禾,在一个新年夜里,眼巴巴望着毁掉的书桌在火中燃烧,要知道,门捷列夫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发明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还要去科学院,那里“发放”(也是一个新词)食品。身材矮小的院士、新版正字法的作者沙赫马托夫想把几只从那儿领来的冻硬的马头放到雪橇上,可怎么也放不上去。
。。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最好的演出服早已卖掉,接着又是她的披肩,再接着是她的珍珠项链,最后,又是书。女仆走了,生活担子全部压在了勃洛克夫妇身上。告别自己的衣服和首饰,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没有什么(第一杯难以下咽,第二杯就痛快多了),天天去领口粮,她也习惯了,可是,人的耐心能够持续多久呢?
。。定量供应的滑溜恶臭、令人呕吐的青鱼正好起了这种作用。收拾完这东西手洗不干净,影响她登台演出。杀鱼时她哭了。而且,这种事要日复一日,因为青鱼是基本食物。有它吃已经不错了……
。。1920年1月底,勃洛克为可怜的弗朗茨合上眼睛的时刻到了,继父面有愧色地踡缩在灵柩里,似乎在请求人们谅解他的病、他的死、他的葬礼给大家带来的牵累。
。。所有这一切,还有被恶劣的生活条件折磨得极度虚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日益频繁的争吵,自己的身心交瘁,勃洛克都用始终如一的认真、平静掩饰过去,他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
。。出国疗养吗?不,这太像乔装出逃和侨居国外。他不是对大剧场的演员们说过吗?“绝不回避现实生活,绝不希图个人舒适,要尽可能全神贯注地正视现实——这是任何工作(其中包括我们的工作)成功的保证。”
。。勃洛克朗诵了阿赫玛托娃的诗:
。。。。。我听到一个声音
。。。。。安慰地呼唤我
。。。。。它说:到这里来吧
。。。。。抛弃你罪孽深重的穷乡僻壤
。。。。。永远抛弃俄罗斯……
。。。。。然而我平静地
。。。。。捂住耳朵
。。。。。以免这无耻谗言
。。。。。玷污我伤痛的心。
。。——阿赫玛托娃是对的,——他对熟人说,——这的确是“无耻谗言”,逃避俄国革命是奇耻大辱。
。。不过周围发生的事情当中也有很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格格不入。有时还涉及到他个人与两位女士的矛盾。这两个人是玛·安德列耶娃和奥·卡麦涅娃,都同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艺术界有关。
。。玛丽娅·费奥多罗芙娜·安德列耶娃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总想让人人都服从她”(卢那察尔斯基的评语)。为了吸收勃洛克参加大剧场的工作,起初,她花了不少力气。但她对勃洛克本人及其创作中的很多东西都一窍不通(比如,她竟认为《玫瑰花与十字架》“是一个糟糕的剧本,是用糟糕的诗句、糟糕的语言写成的,矫揉造作,假模假样”),渐渐地,她与勃洛克之间产生了冲突。
。。另一位,卡麦涅娃,她与自己的丈夫认为,应该在艺术方面好好开导一下勃洛克。据阿里扬斯基证实,在同诗人谈话时,卡麦涅夫对《十二个》大加挞伐。“他说,作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革命,让它去追随基督,也就是追随宗教……”,卡麦涅娃与安德列耶娃还粗暴阻挠剧场的出版物上发表她们不喜欢的诗人的文章。
。。但对勃洛克来说,最苦恼的还是他开始对周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感到不可理解。
。。有一次,还是在1913年夏,参观完彼得格勒郊区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大海巨浪滔天,就像自己的姐姐们。它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抛上岸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些无聊而又可怕的东西。”
。。也许,如今他考虑的是大海的“姐姐”——革命。被它抛到生活之岸上的东西从远处看,会跟近处大不相同。他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一些国家法规的恢复,他认为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了,比如军队制度。更有意味的是,在评论一个剧本时,勃洛克针对以王尔德的《星孩》为原型的主人公的命运写道:“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伤感地想,没必要脱胎于星星,脖子上套个琥珀项圈,从天上掉下来,成为一支军队的首领,舒舒服服地娶亲,从少年时起就显示反抗上帝的锋芒,然后把‘旧世界’的花线重新搞得乱七八糟。”
。。勃洛克在政治上从不曾有过人之处,然而有时,只要你向魔鬼屈服,他会准确而敏锐地指出症结所在。
。。“任何运动中都会有片刻的减速”,1920年2月13日他对演员们说,“犹如片刻的沉思,疲乏,灵魂留下的音乐。在非人的力量所从事的革命中,这是特殊的片刻。破坏尚未结束,但毕竟在过去。建设还没有开始。旧的音乐已经消失,新的音乐尚未出现。”
。。在这里,勃洛克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描绘出一条国家正在接近的分水岭,后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就体现了这一点。
。。耐人寻味的是,1921年早春,据佐尔根弗莱回忆:勃洛克表现出了恢复诗歌创作的迹象。
。。但他的病情已越来越严重。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私人商店、咖啡馆和餐厅又重新出现了。有一次,勃洛克回到家里,对一桩小事(从平常的角度看)惊讶不已:“刚才,我走在街上时,讨厌的狐步舞曲和淫荡的歌曲从所有的缝隙、门洞、出口、商店——从四面八方爬了出来……我以为这些声音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原来它们还活着……难道这一切又回来了?……”
。。他好像又看到许多人所留恋的从前的“平静的”世俗生活:“油腔滑调的浪荡鬼们”,“站在桌旁的睡眼惺松的侍者”;“繁琐而又多余的东西,如俄罗斯历代沙皇的封号”,等等。
。。“可能,他的病就是从这个晚上开始的,”阿里扬斯基后来写道。
。。1921年5月,被确诊为心脏病之后,诗人来到莫斯科,在一个晚会上,有位听众叫喊:勃洛克念的诗死了,他自己也死了。
。。这激起了众怒。勃洛克本人却面带奇怪的微笑,对自己身边的人说,那个人没说错。“我确实死了。”后来,当他讲起这个插曲的时候,他又这样重复道。可谁又知道,他的从容和平静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呢?
。。从莫斯科回来后他病倒了。他沉默地告别了心爱的书和画册。他还想跟大海道别。他走路已经离不开拐杖,但还是踉踉跄跄地爬上了有轨电车。海边那么宁静。他独自一人,久久地坐在那里。
。。回到家就倒下了。勃洛克对前来看望他的叶·伊万诺夫说。似乎,在告别了自然界之后,他便彻底告别了生命。生病期间,他几乎拒绝了任何人的探望,除了妻子。他一直就有的神经质更加严重,情绪变化无常。药瓶被摔在地上,摔在墙上,打得粉碎。勃洛克突然变得一见东西就发作。他毁掉了几把椅子,用钩子砸碎了柜子上的阿波罗头像。“我是想看看,这副肥厚的嘴脸能碎成什么样”,稍微平静下来之后,他向妻子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比这发作更可怕的是,他不慌不忙、认认真真地毁掉了许多笔记本。当被允许进来的阿里扬斯基发现被子上的几个被撕成两半的本子和旁边从其他本子上撕下的几页纸时,他觉得勃洛克疯了,尽管他表情平静,面带笑容。
。。生命在离去。勃洛克不再同妻子交流只有他们两个人才懂的语言,也不再涂抹那些可笑的图画。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想方设法让他笑一笑,但无济于事。
。。一到晚上他就做恶梦,他害怕躺下,便在沙发上打发时间,在断断续续的睡眠中过夜,就像人们踩着流动的冰块过河一样。他气喘得厉害,而且时常心脏疼痛得叫出声。
。。“……现在我既无灵魂,也无肉体,我病了,从未这样病过;高烧不退,全身疼痛不止……”1921年5月26日他还写信给楚科夫斯基。人们劝他到国外去疗养。后来他终于同意去芬兰,因为那儿离俄罗斯近些。
。。但已经晚了。他的病情不允许他一个人去。需要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陪同。人们又为批文四处奔走。而生命在离去。
。。。。。大地的心脏累了,
。。。。。这么多年,这么多天。
。。。。。(《她跟从前一样想……》)
。。一连几天阿里扬斯基昼夜守候在勃洛克近前(他是否还需要什么?),戴里马丝来了,只能站在门外望着病人。被送到卢加的母亲冲了进来,医生担心她错乱的神经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影响。她是在儿子死前四天来的。只有妻子始终在他身边,来探视的人从她不多的几句话、哭肿的眼睛猜到了诗人的病情。 医生们早就说——我们失去了勃洛克。
。。但人们还是寄希望于什么。直到1921年8月7日,再没有什么可希望的了。死者的脸仿佛唐·吉诃德的脸。房间里挤满了获准进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友好。很多人想起他对自己的死所作的预测:
。。。。。或者在心爱的林间草地
。。。。。在秋天肃杀的飒飒声响里
。。。。。会有一只小小的苍鹰
。。。。。在雨雾中撕啄我的躯体?
。。。。。或者在不见星光的时刻
。。。。。在不知怎样的四壁之内
。。。。。出于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
。。。。。我将躺在洁白的床单上安睡?
。。。。。。。(《这一切都过去了,过去了……》)
。。“时间的循环已经完成。”
。。一年多以前,勃洛克曾护送继父的灵柩,去斯摩棱斯克公墓下葬。如今,诗人自己又来了。
。。人们把他安葬在一棵老槭树下。他希望自己的坟墓朴素,上面有三叶草生长。络绎不绝的人流,堆积如山的鲜花。
。。首先献花的是那些认识并爱他的人,然后是那些羡慕他的人:他们见过勃洛克。另外,还有许许多多不了解诗人、但勃洛克早已预见 到的朋友:
。。。。。让生活之恶压迫我
。。。。。让我在噩梦中窒息
。。。。。也许会有个快活的少年
。。。。。在不远的将来把我提起:
。。。。。“让我们原谅他的阴郁——
。。。。。说不定这正是他内在的动力,
。。。。。他就是光与善的孩子
。。。。。他整个是自由的胜利。”
。。。。。。。。(《我疯狂地渴望生活……》)
往期选读
(点击可见)
。。“比希摩斯的话语”关于诗艺和文学、思想史、亚细亚现实观察,不定期更新,希望持续呈现一种文学传统和智识视野,也呈现当代中文写作者的工作。
。。在《约伯记》中,代表陆地力量的巨兽比希摩斯,与代表海洋力量的巨兽利维坦对应。霍布斯1656年在针对另一个写作者Bramhall撰写的小册子《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的评论中写到,要反驳利维坦,“比希摩斯对抗利维坦”将是恰如其分的标题。比希摩斯也成为霍布斯另一本著作的书名,在这个标题下,霍布斯对1640—1660年间的革命进行历史描述。比希摩斯被霍布斯用来象征无政府状态,同时,利维坦意谓国家,比希摩斯意谓革命。不过,在其他的许多书籍与阐释中,比希摩斯与利维坦的形象各自具有众多变体,两者的关系也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