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旗渠精神永在!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到的青年洞,当年300名青年奋战17个月凿通……

河南学联 2024-04-02



来源:青爱的综合自共青团中央、河南共青团、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客户端、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官网、《国家相册》、河南青年时报

10月28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
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馆
依次参观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
“红旗引领,创造奇迹”
“英雄人民,太行丰碑”
“山河巨变,实现梦想”
“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等展览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洞强调: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永远震撼人心
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习近平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8日上午,习近平在安阳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
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
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
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
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
进口左侧为一条深沟,崖壁陡峭
西侧是一崖壁,像“弓”形
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
素有“小鬼脸,顶着天
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之称
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
工地的青年们一致表示: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坚决拿下“小鬼脸”
1961年7月15日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奋战
青年洞终于凿通
红旗渠渠线

由此往前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


为何修建红旗渠
视频来源:新华社
历史上
林县是一个自然灾害
发生比较频繁的地方
翻开县志
从1435年到1949年的514年里
有记载的旱情就有104次
其中大旱绝收38次
“人相食”现象更是达到5次之多

红旗渠纪念馆中
就记录了其中一些惨状:
明万历15年,地震一日三次
夏大旱,秋无禾,冬饥,人相食;
明崇祯13年,大荒
斗米银一两三钱,人相食;
清乾隆23至25年
大旱,人相食;
清道光14至17年
连年荒旱,人相食:
清光绪2年至4年
自二年以来岁已不丰
三年春日无雨,麦未种
四年春始雨谷禾方生
受饥,人相食,人之死者
大约十之有七矣
……

合涧镇小寨村有两块
分别立于大明正德二年和清光绪六年的石碑
虽相隔三百七十五年
记述的内容却都是当地旱灾的景象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
夫卖其妻,昨张今李
父弃其子,此东彼西
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
冬至春,春而夏
人之死者十分有七矣”

因为缺水
林县人很少洗脸和洗衣服
一盆水往往是老人洗了孩子洗
洗来洗去还是舍不得倒掉
放到一边澄清
留着下次再用
大多数人只有在过年过节走亲串友时
才洗手、洗脸
换上件干净的衣服

因为缺水
村里谁家添人进口
给孩子取名也要带上一个水字
希望可以沾点水气

1959年
全国性大旱席卷而来
这一年林县河水断流
井塘干涸
已经建成的水渠根本无水可引
掘山泉打水井,地下不出水
砌旱池挖水窖,天上不给水
修水渠建水库,依然蓄不住水

1959年10月10日
河南林县县委召开会议
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

林县人民带着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
开始了自力更生的修渠之旅
……

吴祖太
是红旗渠工程股副股长
负责工程设计

吴祖太资料图

1960年3月28日傍晚
刚下工的吴祖太端起碗筷准备吃饭
一位村民急匆匆地跑来说
王家庄隧洞顶部出现了裂缝
吴祖太放下碗筷就走

没想到进洞不久
塌方忽然发生
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吴祖太那时年仅27岁
与他的未婚妻薄惠贞
在四天前刚举办了婚礼


令人难过的是
这样的牺牲不止一次

鸻鹉崖位于林县与平顺县交界处的山西境内
地势险恶
但却是红旗渠的必过之地

为了打通这道天险
施工队在山顶打下3根钢钎组成的绳桩
人系绳索
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峭壁上
凌空施工,抡锤打钎
在这段工程中
一共出现3起重大伤亡事故
鸻鹉崖的重大事故给人们敲了警钟
如果继续施工

必须想办法除掉山崖上松动的石头


腰间的“带子”
这时候
一个人主动请缨
成立除险队
为太行山上的修渠村民排除艰险


他就是任羊成
他身高不到一米六
体重不足百斤
干的却是除险队队长

有一次
虎口崖需要除险
老人们劝他别去,太危险
但他却义无反顾冲上前去
只想着快点除掉摇摇欲坠的石头
害怕石头砸到其他工友
他来回飞荡
多少次
险些撞上崖壁


突然
凹檐顶掉下一块石头
把任羊成砸得几乎昏过去
用手一摸才发现
几颗牙齿横在嘴里
一阵麻木
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
他掏出手钳
拔掉牙齿、吐出血沫
忍着巨痛
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从崖崭下来


工地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曾在石碓里被埋了十个小时
还因麻绳磨断坠崖
正巧挂在一个树杈上

成天在崖间飞来荡去
他的腰间被勒出道道血痕
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
连衣服都脱不下来
久而久之
伤痕磨成老茧
就像一条缠在腰间的“带子”

据红旗渠志记载
十年工程期间
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
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
许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运仁的工人
上渠三个月
就被石头砸中牺牲了

张运仁去世后
他的妻子赵翠英
把他们年仅13岁儿子
张买江送到了修渠工地


去到工地前,母亲对他说:
“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
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
带不回来水
你就不要回来了”

从此张买江开启了修渠之路
红旗渠修建了10年
张买江在红旗渠工地干了9年

他是修建红旗渠时
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
但张买江偏要捡重活儿干
每天走七八十华里
在各工地之间穿梭
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
脚底磨出血泡

干活和摸索中
他学会了石匠、铁匠、木匠技术
并成为民工中的技术骨干


1965年4月5日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

次年4月
红旗渠修到了张买江的家门口
——桂林镇南山村
张买江随着奔流的渠水跑回家
“娘,我把水带回来了!”

母亲赵翠英的泪水夺眶而出
坐在池塘边看着渠水哗哗地流进池塘里
整整看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
张买江第一个从池塘里挑了满满一担水
母亲高声念叨:
“孩子他爹,孩子把水带回家了
你放心吧!”



一家三代的坚守
如今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
也加入到了管渠、护渠的工作之中
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我们这一代把渠修好了
你们这一代一定要
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
为老百姓办事”


红旗渠的建成
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
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红旗渠总干渠从一座村庄旁绕过(2019年7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红旗渠
一条“人工天河”
是这些比山石还坚韧的人
用近十年时间
削平1250个山头
打通211个隧道
让长达1500公里的“天河”
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

2021年
红旗渠精神成为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
伟大精神之一
红旗渠精神是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猜你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