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起死回生”还多远?全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在济南完成!

2017-08-14 济南日报 济南日报


“起死回生”有多远?

死后对遗体进行低温保存

等未来科技进步后再进行治愈

这真的能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实现吗?

↓↓↓

日前,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实施了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因罹患肺癌走向生命终点的展女士决定签下遗体捐献手续,在死后低温保存自己,期待未来医学科技出现奇迹。

展女士的“墓”,是个衣冠冢。


她正以头朝下的姿态沉睡在容积2000升的液氮罐内。那是-196℃的极低温,时间的流逝,几乎不会再在她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1

罹患癌症,她决定低温保存自己


2017年5月8日凌晨4点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舒适医疗病房中, 49岁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10分钟后,一辆白色救护车载着她迅速驶出医院,同在车内的,还有几位实施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临床响应专家。


继重庆女作家杜虹之后,展女士将是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与杜虹的身体被送往美国Alcor(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进行保存不同,这一次人体低温保存操作是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银丰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共同完成的。


展女士罹患肺癌并多发转移,于3月份入住齐鲁医院舒适化病房。生前她是一位热衷公益、富有爱心的泉城义工,曾经多次向家属表达了捐献遗体供科学研究的心愿。在舒适化病房治疗期间,由她的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参与这个伟大而又充满爱的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低温保存自己,期盼未来医学科技出现奇迹。


用于将人体从常温降至零下196℃的程序降温设备


2

降温操作从临床死亡后2分钟内开始

按照人体低温保存技术的实施流程,在展女士生命终点即将来临之前,银丰研究院的临床响应团队已在医院周边待命了40多个小时。在主治医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之后的2分钟内,几位临床响应专家迅速向她的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和Lucas2等心肺支持设备,以保障身体供血供氧,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13分钟后,展女士被专用救护车快速转运至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准备开始至关重要的灌流置换手术。

  

银丰研究院和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在对展女士的身体进行低温保存操作


3

冷冻者被保存在-196℃的液氮中

运用生命支持系统联合体外循环降温技术和低温手术台,完成血液置换和冷冻保护剂灌注后,她的身体被快速转移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中,开始继续深度降温。这台大尺度程序降温设备是由银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可连续将整个人体从常温降到零下190℃左右的自动控制设备。


5月10日傍晚,展女士的身体被顺利转移到一个充满液氮、可稳定维持在零下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这一刻,她实现了捐献自己,献身医学的夙愿,同时留给她家人的,却是一个期待未来无限可能的希望。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避免最后的离别。”展女士的丈夫说,将来如果有机会,他想把自己和妻子一起冷冻起来。这样也许在遥远的将来,等到人体冷冻实现复苏的那一天,他们夫妻俩能够重新相见。


  “起死回生”是未知数  

  但器官保存及复苏意义重大  


自世界第一个人被冷冻至今已有50余年,人体冷冻的概念正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虽然以实现复苏为目的的人体冷冻目前还仅仅是低温生物医学的科技梦想,但不能不承认,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一直是低温生物医学专家孜孜追求的科学研究,也是当前人类遗传资源和医学迫切需要发展的新领域。


银丰人体冷冻专家团队表示,目前的捐献遗体低温保存研究,主要是探索减少捐献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机制,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及复苏,延长在体和离体捐献组织器官活性时效。利用现在人类掌握的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保存人体,未来是否能够实现生命复苏还是个未知数。


尽管希望渺茫,但这项计划可以激发社会和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低温生物医学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低温医学的发展,如果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复苏和临床应用,将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信息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科技早新闻

济南日报新媒体编辑:田文学

责任编辑:张源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