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编后记A:苦闷的教育编外人员的迷惘

2016-02-24 🏹LK 鲁亢

編後記A:苦悶的教育編外人員的迷惘



👉👁1.教师博客的出现让许多教师找到了“快乐的出口”,他们几乎到了“一日不可无博客”,不管是贴自己的文字,还是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利用好这个“舞台”所带来的帮助和乐趣,甚至超过他们在校内的生活。可是一旦建立博客变成一个行政命令,有的还变成上级有关部门监控教师思想和言论的“窗口”,由此还发生过领导要求教师删掉他们所不高兴看到的、认为有损学校形象的文字,或者是对教师的一些个性化表达看不顺眼而提出警告,(我想这种现象有待我们作更为深入的讨论,到底表达的自由空间有多大)是否教师博客的发展,最终在某些方面转化为一种因不宽容和猜疑而带来的对抗?


教师博客(37辑《明日教育论坛》)可能会因其言论和态度而遭遇不公平,但更多的是相互欣赏,鼓励,多少也对教师的写作和实际的教学有所助益。投入而非沉溺,有目的有方向地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虽难免也会有阶段性的困惑甚至厌倦,那也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来“经营”,其实,许多教师已是这么做了。


“两会”后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都直逼两位数,为何还无法实现对教育的占国民GDP的4%的财政性投入?而且民间公布的数字显示,这几年的财政性投入似乎不增反减,令人不解。许多迹象表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与此同时,正如在《中国的义务教育困局》中所披露的两大“教育不公”:一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与不公;再是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巨大差别,“形成了择校生、择校费等世界罕见的中国特有的奇观”。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只是对非重点校重视不够,以此拉开距离,而且,不见得你付得起择校费都能进的,还要有关系,上级下条子才行。至于重点校的老师生存状况如何呢?衣食肯定是无忧了,但压力不小还表现在一天到晚要应付的各种检查,光把书教好是不够的。


再来看李泽厚的见解:“高喊孔子救天下没有用的”,中国教育要自己办出一个样子来。除了经费投入,其他也还是老问题:决策的透明度,思想上的自由和多元,选择的多样化,合理的秩序和科学的规范。是人的问题,自上而下,弄清楚教育到底为谁所用。



(达利水彩👆🏻)

 

🐂☝️2.“年度教师”里沈旎的文章(39辑),感情是那么真挚,文字老练,优美,是我近期读到的中小学教师的文章中少有的,少有的好。如果“年度教师”每一辑都能达到这一水准,这个品牌就能做成。我们心存幻想:不时发现一些颇具天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师,从他们提供的文本,来佐证当下还有一些教师,有着相当自觉的艺术感受力,对美的无止境的追求,心怀慈悲,真实地同时又很有技巧的反映他们的教育现场和内心世界,给人以省惕,珍爱,难以忘怀。


在暑假期间各地的教师培训从未间断,但效果并不如预期。时下有些地方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再有新课改刚开始时的那种殷殷的期盼,也少了许多索求真知灼见的动力,逐渐流于形式,教师的做法也顺应地变成是一种应付,带着任务去听,只要最后能顺利交差就行了。在有关“教师培训”的话题中,倒苦水的,不以为然的声音太猛烈了,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师见识太多反而显得急功近利,还是培训的人翻来倒去实在拿不出新的东西,既无法励志于在应试教育中疲于奔命的教师,又不能满足传授教师拼出好成绩的技术层面上的知识。相互之间已有点变得像“买卖关系”,但又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比较让人轻视它的效果,只好说这是一种不得以的做法:以学校自身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局限性太大,一段时间里一些骨干教师和校长还是需要到外面去吸点新鲜空气,也许你过后并不这么认为,但走一走是好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一直很推崇生命化教育每周五晚上的在线讨论,相当的“公平,公正,公开”,虽然有时难免流于肤浅,却让我看到教师的另一种的“培训形式”,如果有更多的专家加入进来,大家也都能放得开,长期做下去对教师的成长想必功德无量。


前几天碰到一位家长,向我报怨暑期班老师的严苛。孩子睡迟了到学校被老师连带家长一块教训了。这位家长说暑期班就是去玩的呀,难道还要上课?很多家长双双在外工作,让孩子上暑期班玩去,有人看着也能放心。这位家长想错了,小一点的孩子玩的可能性有,初中、高中的学生,就是“苦战多少天”的升学前的“会战”了。而这个时候他们的一些老师被校方安排去某处培训,大热的天难受死了,没想到听专家说“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浅层次的。这样的培训还有什么意义?还好,在培训地见到几位心仪已久的博友,相见甚欢,几乎忘了这一次的“培训的目的”了。


/选自LK第二本随笔集《低俗小说时代的抒情诗人》/

【每册含快递费肆拾元🍎微信支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