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的记忆”校友投稿|情缘未了川北医

新媒体工作室 川北医学院 2022-04-27


情缘未了川北医


有些情,念着念着就淡了

有些缘,走着走着就散了。

多少年,还在眷恋的情,叫真感情!

还在继续的缘,叫天注定!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校庆70周年!




 ▍校友简介


黄国平,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2级本科3班学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知名精神心理专家,川北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院长、教学名师,《四川精神卫生》杂志执行主编、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业务指导专家、主任医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及全国心理危机干预先进个人等奖励或荣誉称号。有关治疗个案在央视CCTV播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缘起


学医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这辈子要学医,更没想过要和川北医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对医生的最初印象来自儿时记忆中的村医,他块头儿大,声音粗,打起针来动作麻利,还真叫人疼。本来很少生疮害病的我对医院不是很熟悉,直到某一天和同学玩耍,摔伤了腿,进了医院。村医住在医院,女儿是我的同学,每天3公里的上学路多亏村医女儿搀扶。在村医的及时医治和悉心照料下,我的伤很快好了。不晓得是不是这段经历,让我对医院有了初步认识、对医生有了懵懂好感。

当时的农村很落后,一心想跳出“农门”的我学习特别刻苦,成为了我们生产队恢复高考后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当我怀揣川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满怀激情地踏上去南充的行程时,我知道和川北医的缘分就此展开。


 ▍二、缘聚


进入川北医学院,最初的生活不是读书,而是军训。本来经过高考冲刺的苦,想好好休整一番。谁知,军训很苦,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教练严厉而嘶哑的操练声总是如期而至,日复一日,苦且枯燥。

好在,我是幸运的,在这段有点痛苦的日子里,我遇到了我的伯乐——当时年轻、帅气的年级辅导员杨竹秋老师。他知道我喜欢写东西,于是让我搞起了宣传。当其他同学都在烈日下苦练时,我被名正言顺地安排在树阴下编排黑板报、大字报……更幸运的是,这宣传员岗位还兼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小组的伙食安排,我没有多吃多占,但少了饿了还要排长队等的窘迫。我还结识了大学五年最要好的朋友张月辉,她一米七几的个头,话不多,但很真实,特别爱读书。因为高大,她总是以姐自居,大学五年来,常常教导我这儿,教导我那儿,对我关照良多。



 

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了大学新生活,适应得也算快,与母校的很多人、很多事结下了缘,但与很多同学的成长经历不大一样。

如,军训完组建新的班集体,需要产生新的班干部。我本没这个愿望,更觉没这个能力,但寝室里室友很踊跃,老五贾强更是邀约我一起参与角逐。果不出所料,我长相谦虚,初次演讲水平不高,得票不少但总分不高。好在美丽的班主任卢虹老师大气,善于激活资源,基于军训大家对我认可,让我继续干宣传员的老本行。我从来没当个官,从此知道官不好当。但也因为卢老师的正确引导,还有年级主任、学生处处长等众多老师的支持帮助,我们班在大学五年里无论唱歌、跳舞,还是足球、排球比赛,常常拿年级第一。



再如,当大多数同学都在专心学习时,我却燃起了灵感的火花写起了诗。好在那时学校奖学金评比不光看学业成绩,还增加了参加活动、发表文章等综合加分。当时院报编辑部的郭小川和陈耀辉老师、学生红壤文学社社长黄伦东师兄等对我的拙笔斧正不少,让我的文字得以频频发表,这样一来,我倒是常拿甲等奖学金。我不会忘记师兄陈军、陈兵、李锦青等人对我如兄弟般的照顾,他们现在省人民医院、重庆324医院、简阳人民医院工作,都是当地的学术中坚,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也不会忘记同班同学盛明洪、唐峰、吴宗美等人,他们是当初读书拿奖的实力派,如今再见他们我总有些不好意思,因为现在的我文章没发表几篇,诗也逼不出来,只美其名曰:我是有过文学训练背景的医学生,因为我有学生通讯证、文学社社长头衔佐证。

正因为上述这些经历,我的大学生活体会似乎和别人不一样。



我觉得,学医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人文很抽象,又很具体。往往通过一个个细节反映出一个医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至少包括尊重、爱和信任,在此基础上需加以感恩和负责任的心态。在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在医院,尊重病人、尊重同事。在学校,感恩学校所创造的一切,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在医院,感恩每一位前辈和每一位病人,教学相长,因为他们,我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技术专家。记得当时在附属医院实习,心内科专家每每听诊患者时,都事先把听诊器放在手心捂暖后才操作,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当我们毕业时,我们还清晰地记得班主任卢虹老师送给同学们每人一条领带,邀请大家去她家吃饭……这种爱的精神,也必将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传承下去。



我觉得,学医需要不断地创新精神。任何理论认识上的突破、技术上的改进都是创新。创新不难,难就难在我们没有好的创新意识和鼓励创新的环境。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尹德一生并没有看多少病人,但他对每一位来访者的深入研究,创作出了深远影响人类活动的心理学巨著《梦的解析》;在多导睡眠脑电发明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睡眠是静止的、被动的,直到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阿瑟林斯基持续两年观察自己儿子的脑电和眼球运动,发现人类良好的睡眠由慢波睡眠和快眼动睡眠组成。创新也需要方法,学习《医学统计学》《药理学》,大多数同学初学都感到吃力,当时教授我们的是基础医学部的李健、雷军老师,听完他们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的讲解后,我们豁然开朗,发现很多内容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原因出在哪里?原来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艺术都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我还觉得,读川北医学院,更需要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信是来自心底对自己的信任,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更了解自己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耻而后勇……都讲的是如何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好方法。现在,很多学校更名大学,而母校一直还在革命老区坚守着当年的“学院”品牌,似乎让人有点底气不足。但我想,我们不能为更名而更名,应该通过更名这件事去查漏补缺、扬长补短,从而达到真创建、真提升之目的。想起当年去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厚重的影像学工具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者里赫然写着:杜勇!他不就是我们川北医毕业的学子吗?那时,刚博士学成归来的他作为优秀学子的杰出代表就在我们身边,可想而知,当时对我们众多学生树立自信心影响有多大。学校牌子不硬,学生学习的本事就要过硬;反过来,若干学子的本事硬起来,学校牌子自然硬起来、靓起来。一批批老师带着一批批学生不懈努力,我们川北医的影像现在国内知名,麻醉、口腔、护理等学科排名越来越靠前,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不息。



 ▍三、缘未了


眷恋母校、情系母校近30年了,对母校的培养与恩情,不敢忘也不能忘,对母校发展的关注与祝福一直挂念在心!

回顾在母校学习、成长的岁月,我收获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锻炼;值得回味的人、事和青春记忆。



记得15年前我从湘雅博士毕业归来时,特别想回母校工作,那时的附属医院院长周京国老师还热情地接待了我,后因种种原因,精神医学科没有建起来,也因此成为我的遗憾。

2017年,母校经过努力,在国家对紧缺专业的支持下,成为四川唯一招收精神卫生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我在母校领导的多次邀请下回到学校工作。如今,精神卫生学院已成立,每年生源很好,精神卫生专业从2021年起成为一本招生,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毕业生特别抢手。我常常给学生打气,学好本事不愁“嫁”。

如今,我很荣幸地被母校委任为精神卫生学院院长。我知道,这是荣誉、是信任,更是责任!也知道,这是生命轮回安排我又回到母校,继续工作、继续学习,继未尽的情、续未了的缘!


——2021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深夜于绵州




往期精彩

小心,别被网络骗了!

这才是我想带的buff

漂洋过海,我们等你的记忆回家




川北医学院

图/文:黄国平

编辑/排版:张新宇   责任编辑:周文婧

审核:陈飞宇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通讯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