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山西市场导报·悦读茶坊】《书香与菜根之香》、《唐宋诗词来源于生活》

2018-02-12 山西市场导报悦读茶坊

书香与菜根之香

吴建国



如若有人问我,社会科学你最喜爱哪一门类,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哲学。本文的题目为书香与菜根香。书香首先能闻到古之竹简之香、造纸术后草根、纸浆之香、宣纸之香,更能闻到泥活字、铅活字及激光照排喷出的墨的清香。当然汉字嵌入宣纸中那秦晋之好的绝配散发出的幽香,无时不让我因香浓而陶醉!菜根之香则须咀嚼。明代洪应明的奇书《菜根谭》,是后人偶然发现继而发掘成册的,所以为奇书,是因为其中用哲人的思维,简朴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口吻,诠释了人世间包罗万象的哲理、经验、法则。其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否可以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观呢?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


幸亏中华文化乃至中国哲学的传承是持续的、绵延不绝的。现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就是杰出的继承者,他有一段既精辟又通俗的感悟: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灵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这段话给了我这样的启发:人的一生无非就两样东西,一是物质层面的,一是精神层面的。


我始终认为,物质生活容易满足,无论大厦千间,还是茅舍陋室;精神生活则难求境界,不论满腹经纶,还是胸无点墨。


书籍和艺术是装点精神世界的两大元素,也是让一个人活的精彩的主要色调。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任何溢美之词都不能表述对书的赞美。就其功用而言,书可以分为三类:实用性、休闲性、趣味性。前者的功用不外乎为职业、为生存、为所从事工作应当具备的看家本领。如《三十六计》、《本草纲目》等;休闲类书籍用以打发多余时光、满足猎奇心理,类似于当代的微信、微博,看似有用,实则无益,是消耗性的。而真正能丰富自身精神境界,提升德行品格的是那些古往今来先贤们皓首穷经,终其毕生为我们遗存下的经典、名篇。我曾数次读刘庆义《世说新语》,并写下:新亭对泣,忧国为民;兄弟异志,性情所致;木人相较,坦然进取;郝隆晒书,狂放大度;雪夜念友,行止心往;王勿母劝,为时晚矣;恭无寸席,本无长物。

东汉以来,魏晋为盛,以“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乃至“三曹”为代表的名士贤达,思想前卫,崇尚自然,倡导玄学;美容止,喜服食,好饮酒,善音律,能书画;“上不臣天子,下不侍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正所谓:放怀山水中,寄情笔墨间。


视名利为粪土,当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宋代东坡居士亦丝毫不让,听他在《定风波》中潇洒的吟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斗笠蓑衣,远行还需他物吗?古人简约而丰富的生活不也是我等向往的吗?反思现今为物所累,相比古人,今人的思维在萎缩,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是那么向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然、悠然、超然。我是那样向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洁净与空灵。我又是那么渴望借助脚力能上到人生的“二层楼”,哪怕窥探一眼,也是满足的,至于“三层楼”我是不敢奢望的。



杨绛的《我们仨》也是我的枕边书,她在一百岁时有过这样的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相比较她的这段感言,我更觉她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更能表达她的超然心怀: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怀一颗孔子心,不偏不倚显中庸;染一身庄子气,知北逍遥更可贵;铸一副老子形,水利万物而不争;扮一脸释迦像,慈眉善目海纳川。在天做飞雁,落枝为麻雀,收放自如,高低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做人犹做豆腐,力求数次碾压研磨,出浆澄卤,最终方正洁白,可荤可素,宜心养性。


古人读书有四大境界: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坐得下来,看得入心。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山之高,高屋建瓴,正所谓山不辞石,终成其大。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光无限在险峰。


谈到书香不能不说到汉字和汉语。有一首“汉字颂”:横平竖直君子风,点撇折勾布九宫。画成万象鬼神泣,书就文章可雕龙。汉字是每个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胎记,是中华民族所以被全人类向往和妒忌的文明标号,是时隔千年与祖先对话的暗语,是通往未来世界的令牌!而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富音韵和情感的语言……试想,国人生疏了汉字,丧失了准确表达母语的能力,中国还是完整的中国吗?这与丧失了国土有异吗?我们还拿什么出来示人……


不可否认,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在给人带来便捷和极大空间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亦是显而易见的,恰如过去我们吃着无污染,纯绿色的食品,现在却以方便面,“垃圾”食品而代之,我们省了时间,却伤了健康。著名学者余秋雨有一段话,我极为认同,他说:我不上网,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把持方式。因为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就是信息的洪水。信息貌似重要,其实未必,99%是消耗性的。它会造成假象,似乎你占有了它,其实是它占有了你。


在知天命之际,我填《如梦令》一首,算作此文的结语:谨记卅年付出,冰心皓首何求。得失云烟后,是为青春作赋。无助,无助,笑看岁月东流。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2016年7月7日《太原法院文化周刊》6版


唐宋诗词来源于生活

莫砺锋


1949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专题。著有学术专著十余部,专题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唐宋诗歌论集》《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莫砺锋诗话》《莫砺锋说唐诗》《杜甫诗歌讲演录》《漫话东坡》《诗意人生》等。


唐宋诗词来源于生活


  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我非常遗憾地感觉到许多现代人不太懂生活。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但有很多朋友没有幸福感。他们不会享受生活,不会品味生活,不会珍惜转瞬即逝的人生片断。而古人很会生活,唐宋的诗人词人真会生活。那些作品对于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比如说,唐宋诗词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他们热爱自然,而今人往往与自然渐行渐远。亲朋好友聚餐小酌,进了饭店包厢里往往先把窗帘拉上,无视窗外的一轮明月——这真是自绝于自然。我们看李白怎样喝酒。有一次他独自喝闷酒,但是他携着一壶酒来到月下,来到花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多么优美的生活场景,多么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与自然的关系多么亲密啊!再举一个例子,韩愈有一首七言绝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做官。春日的一天,他约了张籍、白居易二人到长安南郊的曲江池去游春。上午天气尚阴,到了下午就放晴了。曲江水涨得很满,亭台楼阁与青天白日倒映在水中,两岸繁花怒放。当时张籍前来赴约,白居易却没有来。于是韩愈写信质问他:你有什么事在忙,怎么不来欣赏如此美丽的春光?我想白居易可能会回答自己工作忙,走不开,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去游春时常用来推脱的理由。白居易是忙,那韩愈忙不忙呢?白居易这一年任中书舍人,是正三品的官。韩愈呢,吏部侍郎,官居二品。二品官能抽出时间到曲江赏春,三品官反倒没时间?可见这是借口。所以关键不在忙不忙,而是能否珍惜这样的机会。晚唐诗人李昌符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过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转瞬即逝的。人的一生过得非常快,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这些片断都是转瞬即逝,必须要抓紧,才能仔细品味,仔细咀嚼。如果把每一个有意味的片断都轻易放过去,整个人生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一堆碎片。请大家多读唐宋诗词,像古人那样品味人生吧。



  更重要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美好的人际情感,比如天伦之情,就得到极为广泛、极为生动的描写,那些作品直到今天还让我们深受感动。像孟郊的《游子吟》对母爱的歌颂,像杜甫诗中对儿女的款款深情,都是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又如歌颂友谊,这是唐宋诗词中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一类主题。由于唐宋的诗人词人在抒写情感时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来进行的,所以会给现代读者留下极为真切的感受,比如离愁别恨,都是通过环境烘托、情景描述来抒写的,作品中会展现出具体的场景,使现代读者身临其境。我一向认为,唐宋诗词里所展现的离别场景,离别行为,用现代的话说,简直就是优美的行为艺术。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送别的呢?他们在离城五里处修一座亭子,叫短亭。离城十里处修一座亭子,叫长亭。短亭、长亭一般是供人休息的地方,十里长亭也是送别的地方。来到这里。送行的人往往会携带一些酒菜,在长亭里摆好,大家喝几杯酒,写几首诗,唱一曲离歌。王维的《渭城曲》,后来被称为《阳关三叠》,就是经常在这种场合唱的离歌。这样的离别过程是悠长的、从容不迫的,所抒发的离别之情也是深厚的,绵长不绝的。我们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想象,李白先是跟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喝酒,写诗唱和。然后,孟浩然走下楼,登上船,在长江上渐行渐远。李白一开始是站在江边上望,望不到了,再返回楼上,楼上的视野开阔,最后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船在江面上越走越远,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意也绵绵不绝有如江水。再看一首宋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送别的地点是长亭外面,时间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第二句写在城门外面,搭了一个帐篷,在里面喝酒。“无绪”就是没有心绪,心情缭乱,因为这是一对情人之间的送别,依依难舍。下面说到“兰舟催发”,船家催促要走了。古人一般是雇船,时间到了,船家催他们走。但是送别的人与行人还在那里“执手相看泪眼”,握着对方的手,看着对方眼中的泪水,话说不出来。整个送别的过程非常的绵长,情感非常缠绵。江淹《别赋》说,离别是使人销魂的情感。“销魂”,就是灵魂受到震撼,受到深度的感动,这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瞬间。唐宋诗词中所写的离别,虽然伤感,但那是人生中非常珍贵的瞬间,是非常值得回忆的人生经历。那么,现代人呢?我们享受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快节奏、高速度,但这样一来,很多离别之类的生活细节和场景都被压缩了、碎片化了,甚至不复存在。我读王实甫《西厢记》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联想。《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莺莺到十里长亭送张生,我们来看她抒发的情感。第一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整个情境渲染得多么优美,她和张生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抒发得多么充分,淋漓尽致。假如现代也有一个崔莺莺,也要去送她的张君瑞,她会怎么送?当然,送别地点有两个,高铁车站或是飞机场。还没等到她说什么话呢,张君瑞就不见了。所以,假如有一个剧作家,写一本现代的《西厢记》,来写同样的场景的话,那么,崔莺莺在舞台上面哪里来得及唱《端正好》,大概只来得及说一句说对白:“呀!张生不见了也!”不仅是送别,还有类似的传书寄信等等,其他的生活内容也是如此。我一直认为,唐宋诗词中描写得非常充分的古人生活中的细节、片段,都是非常有意味的。而这些在现代生活中是缺乏的,现代人的生活粗鄙化了,值得回味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当然,我不是主张我们都回到唐宋去生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怎么办?我们可以阅读唐宋诗词,从古人的生活情景中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可以把生活的节奏稍微放得缓慢一些,生活得从容一些,尽量细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美感。总之,唐宋诗词会教我们如何生活,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这是它们的第三点现代意义。


来源:2016年4月14日《光明日报》




本刊刊训:

在这里,激情碰撞文化,诗意表述法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