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苑·毕业“声”|邹仪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法律人 2022-03-19

编者按

匆匆又夏,毕业已悄然而至,曾经懵懂而兴奋踏进燕园的青年法律人们即将转身奔赴下一段奋斗旅程。回首燕园生活,点点滴滴都是珍贵的成长记忆,法律人开设“法苑·毕业‘声’”2020届优秀毕业生感言专题栏目,以展现法学院同学们精彩的北大回忆。燕园故事,纸短情长,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不负韶华!


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邹仪威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和燕园说再见的日子。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毕业季有些特殊:少了热闹的聚会和拍照,大家大都只能在云端挥手作别。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不可分,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有了切身的感受。我想,在此要对每一位奋战在抗“疫”战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生活能够恢复到像往常一样。


谈起“优秀”,我想,在这个园子里,优秀永远是进行时态,为心中理想默默耕耘、孜孜以求的人儿比比皆是。说来惭愧,自己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人。回望在北大的点滴,幸而有良师益友相伴,我才得以见贤思齐,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点。因此,这篇文章并不能称得上是经验或借鉴,更多是对自己追寻“灵魂的欲望”的过程剪辑与回顾。希望借此向未能好好拥抱的师长和朋友表示感谢,同自己的校园生活好好作别。若是能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参考,那也可以称得上是2020年毕业季特殊的礼物了。




于探索中夯实基础



我一直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而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是我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期待。若要对三年学习经历作简要归纳,我想大抵是夯实基础、大胆探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我想,无论做什么,打好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我自身而言,研一期间,我将精力主要放在基础能力的提升上。一方面,我紧跟老师的教学安排,系统梳理法学基础知识并选择性地阅读推荐书目,充实自身思维体系;另一方面,我修读语言类课程,研读英文案例,避免让语言成为日后学习上的桎梏。我想,无论是法理学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刑诉课堂上永远清晰工整的板书,抑或是行政法课前那令人激动又紧张的提问,都不断提醒着我,学习是没有捷径的,知识是常学常新的,要想学好法律这门社会科学,就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研二划分方向后,课程的设置以及学习的内容上会更加有前沿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这些都是拓展我们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宝贵财富。于我而言,不给自己设限,大胆尝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电子商务法方向的专业课程中,我与小组成员一起帮助“隔壁张大妈”,对大数据“杀熟”、共享经济模式、删除权与被遗忘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法律知识回应现实需求。同时,我的导师邓峰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我的法学学习之路更加丰富多彩。从每周读书会上阅读经典英文文章,到担任《合同法实务》《并购与重组》课程助教,再到参与反垄断、平台经济等领域课题研究,在导师的引领和同门的帮助下,我初窥法学理论的面容,提升了英文阅读能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小步。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我把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毕业论文。虽然疫情期间的写作并不轻松,走了不少弯路,但从研二下选题、定题,到不断修改、最终完成,也是一段难得的体验和经历。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实际也是不断探索、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的好机会,让我更好评估自身,明确之后努力的方向。


北京大学灵活、多元的课程设计,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我探索未知领域、不断丰富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平台。我想,牢固的基础是向前探索的保障,而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足并进行针对性地补缺,才让基础更加牢固,如此循环往复,方能行稳致远。这大概也是学习本身的乐趣所在。




在琐碎中磨砺心性



“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大家做些事情”是我参与学生工作始终坚守的初心。基于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我自2017年10月起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2017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第2党支部书记,负责党支部的日常工作。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且党支部事务涵盖的类型多、涉及方面广,在刚接触的时候我曾一度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幸好,我不喜欢轻言放弃,而多方智慧的碰撞又总会给人惊喜。通过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党支书培训课程,查阅相关书籍,主动向师兄师姐请教、与其他支部委员交流等方式,我逐渐理清了党支部工作的思路和框架,使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这些稍显繁琐的工作,恰恰成为了磨砺心性的宝贵机会。担任党支书期间,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会一课”,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我联合党团班成员一道,积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不断创新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党员理论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间,我们通过主题观影、社会实践等方式,举行各类活动30余场,足迹遍及多个地区。

虽然相较于自主学习,学生工作似乎更为琐碎。但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正是在处理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方能学会时间管理、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努力把每件“小事”做好的过程中,才能塑造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我想,十点半的万柳活动室和党支部微信群里的“收到请回复”等支部生活的点滴,终将会化作日后回想时嘴角的一抹浅笑。




于实践中明晰方向



由于我在前期完成了绝大部分课程,并修读了包括《合同法实务》《刑法案例研习》《民法案例研习》等实践类课程。因而对司法实务有了更多的好奇,在研二下学期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我在确保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递交了最高人民法院实习生的申请表,并最终幸运地通过选拔,成为第七批法律实习生中的一员。


五个月的时间里,我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参与包括公文撰写、会议筹办和基层法院调研等在内的各类工作。从中,我感受到一条条政策法规背后的温度;意识到认真、严谨、细心的知易行难;对“我们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地体悟。100多天里,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实习生们朝夕相处,聆听大法官们讲述司法案件背后的故事,对“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庄严承诺背后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有了更直观地体会。


我想,这段实习经历带给我的,远远超出了我在申请之时的期许。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交锋碰撞,综合行政和法律实务的相辅相成,司法改革和原始制度的相互磨合,使我在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锻炼,并在潜移默化间坚定了我想要为我国法治事业奋斗的理想与信念。




在奉献中挥洒青春


参加志愿服务,可以说是我的一种习惯。研究生期间,虽然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空余时间相对有限,但我仍追随心中所想,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先后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包括“一带一路”与国际工程法实践高峰论坛、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国庆70周年重大活动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

我仍然记得,在担任国庆70周年重大活动志愿者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反复演练,认真打磨每个细节。在北大校园和长安街的两点一线间,我们记录着北京的十二时辰。虽然大家都熬出了黑眼圈,手脚磨起了水泡,但当听到每一句感谢,看到每一张笑脸,当听到国歌奏响,看到活动圆满举行时,我们热泪盈眶,心中的幸福感更是难以言说。

虽然志愿者做的大都是幕后工作,但能够以行动践行“青年服务国家,团结振兴中华”的庄严承诺,便是对心之所向的最好回馈。






未明博雅,日月盈仄。与燕园相遇的三年,是忙碌而充实的。在这个几乎没有天花板的象牙塔中,我探索了许多新的领域,收获了很多不寻常的经历,寻找到了自己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希望在未来的征途中,能够继续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的大潮,做一位尽责的公民,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毕业快乐!




图文 | 邹仪威

排版 | 李微微



本文转载自“法联”,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