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崇明民宿】邂逅崇明“逅院”生活,风景这边独好

孙雯婕 崇明旅游 2019-04-05

↑↑↑点击关注崇明旅游,发现更美的崇明



清晨,尚在睡梦中的张锦松在阵阵鸟鸣声中睁开惺忪的睡眼,一阵清风扫过绿叶送来独属于乡间的气息,好像小时候的味道。是啊,已经回到崇明了!


没有惊梦的闹钟,也没有车马喧嚣,没怎么缓过神来的张锦松又开始了一天的“逅院”生活……他时常在想,现在的生活仿佛做梦一般。



“您好,张先生在吗?我们和他约了采访。”


“小松,有人找!”大门口一个蓝布衫的阿嬷抱着硕大的冬瓜朝院子里喊道。


不知从哪个角落钻出来一个身着麻布衣衫的高瘦青年,急急地跑了过来,连连招呼道:“不好意思,我是逅院主人张锦松,餐厅灯坏了,我正找师傅修呢。”


说着,他腼腆地笑着将我们引入了庭院深处。


邂逅一座院子


院内黛瓦白墙,树影摇曳,自有一种淡淡的清雅与恰如其份的适意。阳光洒在石板地面上照出屋檐的影子,岁月静好的模样也不过如此。



在秋日的阳光中,邂逅这样一座院子诚然是一种小确幸。



与我们一同抵达的还有一家祖孙三代的住客,随着客人的到来,静谧的逅院顿时多了些人语欢闹声,让整个静谧的院子鲜活了起来。


逅院是一家“老成”的新民宿,今年8月才正式对外营业的它自带一种气场,简单而深邃,令人不住地想要一探究竟。


张锦松与太太Norma


“这是我们张家的老宅子,距今有140多年的历史了,修复的话比较难,我们就把砖瓦和屋顶的木头保留来建了新房子。”张锦松温柔地看向自家的“老屋”, “2015年年底我们开始对主楼进行改建,前后用了整整3年。”


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能够让老宅子历久弥新,张锦松的内心依然是满足的。


“哇!这个loft嗲得不得了,风景这么好啊!”


听闻住客惊喜的欢呼,张锦松的脸上并无半分得色,依然浅浅笑着,似乎早已见怪不怪。



在逅院取名为“平、淡、真、诚、素、静”的六间房中,两间loft房无疑是网红般的存在。在住客的大方邀请下,我们拾阶而上,见到了传说中“嗲得不得了”的二层空间,没有传统阁楼所带来的压抑感,落地玻璃窗将阳光与逅院的花草树木悉数引入房间,豁然开朗。



“崇明的东边景点比较少,但我们希望住客能在这里偏居一隅放放空,看看风景。”张锦松的声音很低,像是在给我们介绍,更像是讲给自己听。


一屋一景,每一间房间在极净之余各有巧思。所有家具或是张锦松和太太Norma各处淘来的,或是让木匠根据他们想要的样子“夺房定做”的。



每一扇透净的大窗都将这江南的温润与乡间的田色定框成画,让房间里黑白灰色调的清冷与棉麻织品的松软多了一份诗情画意的余韵。


“老板,房间的电视机在哪里呀?”隔壁的住客追出来问道。


张锦松摇摇头,摆摆手,建议住客,没有电视机的日子里,不如去院子里走走?


“借景”抒情


从晨光熹微到暮霭沉沉的树影人语通过随处可见的大玻璃窗流入室内,将自然之景“借”入质朴生活也是张锦松夫妇的妙思。



院虽不大,移步换景,不知到底是心随风动,还是影随心动。


其实当初修建祖屋,对于张锦松夫妇而言,不是为了做民宿,而是为了“借景”抒情,抒一份母子亲情、一份乡土情怀。


“我在上海市区生活,不知不觉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每年五一、十一、春节才回到崇明呆上一天,好多年来,我也没觉得哪里不妥当,直到母亲患病,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些年……”


剩下的话被张锦松堵在了嗓子口,他望向远方,风过树林沙沙作响,落下几片秋叶。



回到儿时的土地上,好好地陪伴父母左右,就是他那一刻最想做的。索性就把张家的老房子重建一下搬回来吧,他心想。


三年光景,老屋在张锦松的手里变成了一栋精美低调、毫不突兀的两层小楼,在这个过程中往昔的美好回忆也随着一砖一瓦的叠加而变得清晰。



儿时常爬的那颗老树依然在那里,记忆中的果子熟了又熟,隔壁的堂兄经常串门来玩耍……


一度淹没在闹铃声、会议议程与出差行程表中的记忆与气味慢慢地又回来了。



既然岁月无痕,物是人非我们无从改变,何不把这印刻了时光的“物是”再次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房子就是最好的记忆载体。


“民宿”倒是可以试一试


如果说因为母亲回乡修屋,是一个契机,那么结识刘庆,便是一个转折。


在民宿知谷的主人刘庆的朋友圈中,常常出现张锦松夫妇的身影,同是平面设计师的他们是刘庆的知己,而逅院则是他的兄弟民宿。


“我与刘庆相识有些年数了,当年他将自己的老房子改成知谷对于大家而言是一件比较轰动的事情,之前没有人这么做过。有了这个样板,大家都去取经,其实当时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谈及知己刘庆,张锦松的话变得多了起来,从当时的种种细节聊到宏观的构想,总之归结起来一句话——“我觉得民宿这个事业可以试一试!”


就这样,张锦松就成了刘庆所言的“返乡民宿青年”之一,大家各自打磨着自己手中的作品,为了最终能够共同串起一条属于崇明的“珍珠项链”。



“哦对了!请你们吃乡间特产!”张锦松转身从厨房拿出一篮甜芦粟,翠绿光亮很是新鲜。


他还记得小时候秋意正浓,坐在院子里和母亲啃着甜芦粟聊天的场景,都市中难得的淡淡香甜是他记忆中老宅的味道。


在院子后长出的好多甜芦粟,被张锦松称之为“甜芦粟魔宫”。


“那要怎么走出来呢?”


“吃完了就能出来了呗!”他得意地抚掌大笑,傍晚的阳光打在他白色的麻布衫上,让他整个人显得生动起来。



开放式的厨房传来阵阵香气。女主人Norma正一身素衫准备着今日份的晚餐。 她拿起一根细长翠绿的豇豆,灵巧地打了个结。


“她特别喜欢捣鼓这些创意料理,还是个著名美食达人呢!”张锦松无不调侃地望向妻子,“不信你在微博上搜搜Norma诺妈就知道了。”


采摘岛上的时令食材,用中、西、日多种不同的烹饪方式来制作美食,怀着愉悦和热情去创造美味,无怪乎Norma的料理总有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华灯初上的逅院,于恬淡中有一丝悠长的余味,就像Norma端来的竹子汤,竹荪熬之,竹筒盛之,十足的清隽之气,淡淡的甘甜如同君子之交,五味令人口爽。真正耐人寻味的不过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


“叔叔,今天的晚餐很好吃!”住客家的小朋友跑来说了一句后便又害羞地跑开了……


“逅院”之后


后院的草坪,可以做成教育营地,也可以做一个森林艺术小剧场;客人如果有兴趣可以来参加崇明的老布课程;草坪上、室内、木桥上在你想得到或是想不到的地方跟着瑜伽师Eka一起深呼吸,开始一场冥想……



几杯老白酒下肚,张锦松打开了话匣:逅院的未来是何模样?在他的脑海中构建了多种可能性——在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先要结合崇明的特色把内容做起来,否则光靠住宿很难走远。


张锦松的考量不无道理。根据调查显示,在崇明的民宿一年内难有回头客,一次性客源的周末、假日经济势必会带来诸如价格战等恶性竞争。因此,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民宿+”的无限可能性,让民宿之间同气连枝,超越周末度假的意义是众多民宿主的期望与目标。


这便是刘庆所言的“行业毛细血管”,也是张锦松口中的“资源共享”。



开业小半年,逅院的知名度变大了,张锦松的乡间生活也变得忙碌了起来。


如今的生活状态是他从未想过的。从上海市区广告公司的老板,到回乡监工修房子,再到成为民宿主人,每一步都是在摸索中豁然开朗。


“有时候我和太太一人留在逅院,一人两边跑,因为孩子还在市区上学,总得有人照顾啊!”张锦松一手托腮,无奈地说道。


不能时刻陪伴孩子成长,大约是他现在最遗憾的事情。



张锦松下午修好的灯这会儿正散发着柔和的光,或许在归乡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但好在,如今前有职能部门的支持,后有同道中人的陪伴,想来,这条路会越走越广。


信息来源 周到


近期崇明旅游热门资讯

沈家宅开心农场:崇明瀛洲古调中的乡村新生活 

【崇明美食】这几道家常美味,好切来奥起喔伊~ 

【崇明记忆】这些关于清水蟹的民谚,你听过吗? 

【崇明探店】朱家食堂,这才是别人家的“食堂”

崇明有个少数民族研学园,你知道吗?



崇明旅游

一段心灵邂逅自然的旅程

想要了解崇明旅游的更多信息,可关注崇明区旅游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崇明旅游”,或登陆崇明旅游网www.cmtravel.com.cn,或拨打崇明旅游咨询电话:021-69695888查询。

活动、游记、美文、美图投稿请发送至公共邮箱:cmlyw2018@vip.163.com,我们会根据投稿规则给予相应奖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