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恐惧社交?不是表面这么简单

2017-05-09 张慧茹 河北智慧家长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社交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从我们出生起无不在进行着社会交往,比如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婴儿也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更需要进行着社会交往。


古代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因此,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害怕与人交往,看到陌生的人亦或是熟人都会感到紧张、脸红、害羞、不敢抬头见人,甚至见到有客人到家中来,会悄悄地躲起来,不愿意到热闹的地方中去,叔叔家儿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不可忽视的“社交恐惧”

 

趁着五一小长假的到来,我回了趟老家,然后去拜访了一下叔叔。

 

这时,叔叔家儿子正在客厅写作业,叔叔看到我来了,赶忙说道:“松松,你姐姐来了,快去给姐姐倒杯水。

 

本来是一个挺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可是当松松递过来水的那一刻,紧张的气氛一下凝聚起来,松松的脸刷一下的红了。

 

然后嘴里颤抖地说道:“姐姐,喝水”,本来还想着问问他最近的学习情况如何,可看到他紧张的表情,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心里默默念叨着,我有这么可怕吗?这小弟弟为什么这样怕我?然后,带着不解和疑惑去询问了叔叔。

 

叔叔说:“这孩子就这样,看到有人来就紧张,喜欢宅在家里,连亲戚家的聚餐也是能推就推,在人多的地方总是惊慌失措,目光游离,脸红闹热,跟熟人说话有时还会口齿不清。”

 

孩子的这些表现,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是自卑的外部表现,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


那么,你家孩子有社交恐惧吗?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有了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产生之因

 

1.家长过分管教

 

有些家长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经常会告诫孩子少与陌生人交往,不要去邻居家串门,更不允许带一些狐朋狗友来家里做客。

 

另外一方面,父母的批评苛责。比如有时只是因为孩子犯了一个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过分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父母的情绪不好就毫无道理地发泄到孩子身上。父母的严厉,会孩子产生惧怕心理,慢慢地变得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敢交朋友。

 

2.独生子女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又身居高楼大厦中,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玩伴,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有很多时候孩子的心事是不被大人理解的,这样也会压抑他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3.隔代教育

 

平时父母工作比较忙,孩子交由老人照看。相对来说,老人对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更重视,而对孩子智力开发与人际交往、表达能力方面不会操太多心。若孩子的各项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会变得越来越害怕与人接触,产生自卑感。

 

4.心理创伤

 

由于在曾经的交往过程中碰到过挫折、麻烦、失败,或者受到过嘲笑、讽刺、拒绝等,从而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以致害怕与人交往,和人说话时就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情况。

 


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惧”

 

首先,家长不要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从而忽略掉身边的孩子,应该多抽些时间去陪伴孩子,更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其次,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比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带孩子逛商店,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让他付钱结账,慢慢培养独立能力。

 

再次,经常讲故事给孩子听,让他再说给我们听,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了,接触世界的机会多了也就乐意跟人交往了。


最后,一定要减少批评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心肝宝贝,更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所以当孩子犯错了,家长要尽量收起自己的权威,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减少高压管教,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放松,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更多教育方法(点击阅读)


☉ 过早教孩子识字,后果很严重!

☉ 一天有24个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你抓住了几个?

☉ 孩子这些"生理缺陷",你发现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