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卖的鸡蛋为什么那么洁净无瑕?其实你买到的蛋都是精英
事实上,鸡下蛋和便便用的是同一个通道——泄殖腔,所以超市卖的鸡蛋洁净无瑕,其实还挺不科学的。这究竟是为什么?
本文转载自“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来源:Discovery 等 | 编译:七君
关于超市里寻常的鸡蛋,其实有许多故事。
比如,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下蛋,只不过这种情况下下的蛋是未受精卵而已。蛋鸡的养鸡场里一般没有公鸡,母鸡下的鸡蛋就没有经过受精,所以你买到的鸡蛋都是未受精卵,是孵不出小鸡的。
对了,鸡蛋壳的颜色和鸡的品种有很强的关联,和鸡蛋的营养价值无关。
康奈尔大学的动物科学研究者 Tro V. Buib 表示,耳叶(相当于鸡的耳垂)是白色的白鸡下的蛋是白色的,红色耳叶的棕色鸡下的蛋是棕色的。但是,一般来说颜色深的蛋壳更不容易被压破。
上面那个圈里是鸡的耳朵,下面那个圈里是耳叶
最关键的是,鸡下蛋和便便用的是同一个通道——泄殖腔,所以超市卖的鸡蛋上没有沾一丢丢鸡屎,其实还挺不科学的。
鸡蛋在母鸡体内的形成过程,最后面的出口是泄殖腔
我们来看看,超市卖的鸡蛋为什么上面都干干净净的没有屎。
在养鸡场里,母鸡们住在这样的鸡舍里。19周大的母鸡就可以下蛋了。
为了促进母鸡下蛋,日光灯会模拟15个小时的自然光。
母鸡每天可以进食3次。它们的食物主要是不同的谷物、作为蛋白质 buff 的大豆,还有各种维生素和为了增强蛋壳鸡蛋壳的硬度而添加的钙质。
母鸡还可以从鸡笼的一个叫做乳头饮水器的饮水装置里饮水。
鸡笼的所有设计,都是为了产量最大化。住在这样设计的鸡笼里,每只母鸡平均每年可以下蛋300只。
在母鸡的身体里组装一个蛋蛋大概要花24-26小时。因为下蛋对于母鸡的身体来说是很大的消耗,因此野生的母鸡一年也就下10-15个蛋,而且冬天不会下蛋。工业化的蛋鸡是人工培育的结果。
鸡笼底部是倾斜的,所以母鸡一下蛋,她的蛋蛋就会自动滚走,滚到一个传送带上。
emmm,母鸡的PP一紧,又一松,就生出了个她素未谋面的蛋蛋。
这个传送带把蛋蛋们带到一个更大的传送带上,把它们运送到包装车间。
一般来说,母鸡的便便会直接掉到鸡笼下面的传送带上,不会大范围污染鸡蛋。但是事情总有万一。
总有一些母鸡的蛋蛋不够干净。没关系,接下来就会把带屎的蛋蛋打扫干净。
机器会先把蛋蛋放到塑料鸡蛋盒上面。
每个蛋蛋都是蛋白朝上,蛋黄朝下。
这些蛋蛋会被放到冷藏间,然后运输到鸡蛋评级中心里。这个地方的主要工作是给鸡蛋分级。
确定鸡蛋等级的主要是3个指标:蛋壳的硬度以及是否有裂痕、蛋黄的位置,以及鸡蛋里的气室的大小。
气室越大,评级就越低。图片来源:colorado.gov
如果一个蛋的蛋壳没有裂缝,蛋黄位于正中,而且气室很小,它就可以达到加拿大和美国农业部的A级标准。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标准,A级的蛋,打开后从侧面看比较坚挺
A级的鸡蛋就会被拿到超市里去卖。
次等的鸡蛋会进入食品加工厂、药厂,或化妆品厂(比如用来制造洗发水)。
这个流水线每小时可以处理14万个蛋。
接着,一个吸料机会把鸡蛋吸起来,把它们放到传送带上,带到清洁车间。
在清洁车间,会有机器用刷子、肥皂水和消毒液清洁蛋壳表面,把鸡妈妈的屎洗掉。
对了,清洁车间用的水温是45摄氏度,正好不能把鸡蛋煮熟。
接着,经过5秒钟的干燥操作后,蛋蛋就要进行质量检测和评级了。
它们要经过一束强光,这样鸡蛋壳的情况就一览无遗了。
工人凭借肉眼把破掉的鸡蛋挑出来。另外,上面的分级摄像头也可以检测蛋壳的情况。
接着,另一台机器会检测鸡蛋内部是否有血斑。这就是你看到的鸡蛋里有时会出现的那个血点。
这种血斑,以及有时候会看到的肉斑其实是母鸡妈妈卵巢小血管破裂,或者输卵管上皮脱落形成的。
血斑
有血斑的鸡蛋叫做血斑蛋,占所有蛋蛋的3-30%。跨国蛋鸡繁育公司 Hy-Line International 的研发总监 Neil O’Sullivan 表示,白壳蛋的血斑一般比颜色深的蛋要少。
不过,按照我国的标准(商务部颁发的鲜鸡蛋分级行业标准SBT10638-2011),血斑蛋是不能被评为鲜鸡蛋的。
然后就是物理检测蛋壳硬度的好玩环节了。
在这里,有一台声学传感器会敲打蛋壳表面,利用蛋壳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它的硬度啦。这种检验鸡蛋硬度的技术叫做机械敲击震动技术。
没有达到A级的鸡蛋会被标记,然后被淘汰掉。
达标的鸡蛋,还要被电子秤称重,按照重量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鸡蛋是用重量,而不是大小分类的。所以你在超市看到的鸡蛋可能有大有小,但是它们的重量是基本相同的。
接下来,鸡蛋就会进入打包车间包装和打码,然后来到超市里被你买走。
emmm,看完鸡蛋的工业化生产过程,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每天无限量供应食物,完全不需要学习和运动,代价就是每天屁股会莫名其妙地痛……
“把科学带回家”由世界科普圣经《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主办,致力于为孩子带来最好的科学教育。
本文版权归把科学带回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可能还想看:
粉丝可添加论坛君微信
进入粉丝群
(添加时请备注简要个人信息,昵称+学生或某公司职位)
欢迎关注公众号:世界科技创新论坛(ID:bdqqcxlt),为您提供一手科技资讯、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新奇有趣的创意想法…… | 编辑:Su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