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孩子心中播下"穷的种子"?也许是你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2017-02-24 小学生学习

| 5 0 万 妈 妈 最 爱 的 学 习 专 家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小学生学习



有个同事,将近四十,谈恋爱总是失败。他自己总结原因,认为是现在的女孩子太物质,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其实,他自己也确实不怎么有问题,博士毕业,工作能力还不错,为人也挺热情。就是过的太省了。


他谈恋爱,只有三种消遣:吃饭,逛公园和看电影。公园有年票,电影可以团购,吃饭只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基于他总是失败,我们建议他带女孩子去看看话剧,看看画展,来个近途的旅行,他都觉得就是白花钱,没有什么意义。


吃饭我们建议他去点稍微有情调、有档次的地方,他倒是去了,只点土豆丝、白灼菜之类的,饮料还要自带瓶装的。期间有几个女孩子真的不错,从不花他的钱,出门都AA,约会也从不说随便啊你来安排之类让人抓狂的话。但是他总是拒绝人家的安排,认为都是白花钱,而且他认为这样的女孩子太败家,娶回去没什么好处。


后来我发现他找不到女朋友也并不全是因为金钱观,实在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回家看电视,出门逛公园。他不知道什么是慕斯、什么是乳酪、什么是提拉米苏,人均几百的日料干脆听都没听过。商场里的衣服品牌几乎都不认识。我们在办公室聊聊育儿经,他都不明白养孩子为什么要花钱,吃饱穿暖不就行了吗。更可怕的事,他完全丧失了对新事物的热情,但凡要花钱的,他都不会去尝试。



我以前以为他是因为从小家庭贫困才这样的。直到有一次我们在街上闲逛,碰到一个小孩想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给买,俩人争吵的声音,让他说起了童年。


小时候,他家虽然在农村,但是条件比很多城市人不知道强到哪去。所以每当街上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卖水果或者玩具时,他总会要求妈妈给他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要求妈妈给自己买。所以,只要小贩经过,街上必然是哭骂声一片。


有的小孩见妈妈不肯,就会躺到地上,撒泼打滚、哭闹不止;也有的是小孩一再要求买,妈妈哄劝不住,怒了,就按住孩子,照屁股上一顿猛揍,把孩子打得鬼哭狼嚎……


结局当然只有两种,要么最后孩子妥协了,哭一阵儿收场;要么最后妈妈妥协了,给孩子买了,孩子这才破涕为笑。不论哪一种,孩子都是要哭闹的,他过去觉得这类方法都不好,他妈妈的方法才好。他妈妈从来不打不骂,而是跟他讲道理。


他妈妈用的是第三种办法:“你真想要吗?我可以给你买。


但有两种做法,你选哪一种?一种是你要什么我都给你买,然后我们家很快就没钱了,一家人只能拄着拐杖,去当流落街头四处要饭的乞丐了。


另一种是你先忍着,把钱都攒下来,不吃这些好东西,不玩这些玩具,等将来我们会有很多钱,那时候,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你选哪一种?你自己选!”


作为懂事的孩子,他当然会选第一种。偶尔,太想要了,他也会不管不顾地说:“我选第二种!”


妈妈会继续语重心长地给他讲道理:“你真选第二种吗?你不管父母和弟弟了?你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就让一家人将来都去街上讨饭吗?你忍心看妈妈去讨饭吗?你忍心看你弟弟去讨饭吗?你一向都那么乖,现在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自私自利了?你……”


“妈,你别说了,我不要了,我真不要了……”最后,他都会哭着这样说。


过去,他觉得妈妈这个办法非常好!没有打,也没有骂,而是说服教育,还是让他自己选择。他非常欣赏这种做法,简直是教育孩子的典范啊。


但是现在,回头再来看这个故事,他突然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发现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最错误的,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妈妈一遍遍的洗脑,让他从小“穷怕了”,没有安全感的体验渗透到每个细胞里。


这样的人生格局,怎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一个大学同学,跟我一年来到北京,当时北京的房子才4000元一平米,他敏感地告诉我,对比北京的发展速度和世界中心城市的平均房价,这个价格可以入手。他借了父母十万,自己当家教还贷款,大一在二环买了100平米的房。


那时候他在新东方做家教,收入颇丰,大三就还清了房贷,还直接在当时寸草不生的通州,购入了一套200平小别墅,他说,美国中产阶级配置,房贷只要不超过收入三分之一,就可以承受。


我们大学毕业,开始四处求职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在股市的最好的时候他入市了,他说,金钱最不该就是用于生存消耗,必须用于增值。


以前我总嘲笑他,满脑子就是钱钱钱,看看电影,旅旅行,享受一下人生多好;现在人家30出头,公司开了好几个,财务自由了,真的开始“享受人生了”。


我们时常在想,大家都是一个专业的,年龄也差不多,本质到底差在哪里了?

 

有一次吃饭,他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因为,我的父母,从小就重视我的财商。”


他说,父母3岁教会他自己拿钱买饮料,认知钱币;7岁的时候,随手扔给他一本杂志,跟他玩猜猜猜——不猜卡通人物,猜品牌广告费和成本的比例;13岁,父母跟他解释什么叫做“市盈率”,他有了第一次炒股的经历……


他的父母是做天然气生意的,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找对了角度,空气都是有价值的。

 

他说:“我由衷感谢自己的父母。我的所有智商和情商,都是在与钱打交道的时候培养的,我对钱特别放松,它们让我觉得亲近,我确定它们是我的朋友。”



一头小象被拴在小柱子上,它挣扎许久,没有效果,就不再挣扎,等他长大了,轻松就可以扯断柱子,但它却认命了,认知还停留在童年时代。


一只跳蚤可以跳很高,给它加个透明的玻璃盖子,它就怎么也跳不高了,一段时间后,拿去玻璃盖子,它也只会跳原来的高度。


人的认识和记忆都是有选择性的,特别是小的时候。一次全家旅行,可能要节俭一个时期,但是对孩子更多会记得出游时快乐的时光。


人的自愈能力也是很强的,特别是孩提时代,同样的“吃苦”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比如,你告诉孩子,我们家并不穷,但是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计划,比如暑假我们想全家一起去迪士尼乐园、想换一架音色更好的钢琴等等,所以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重复购物,不买不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更快实现更多的计划。


那实现计划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感和达到目标时候的快乐体验、扩大的视野、增加的见识等等,都可以弥补暂时的“不够富养”。


但是反过来呢,一直强调爸爸妈妈挣钱不易,强调家里不富裕,在孩子没有成形的心灵中种下“穷的种子”,就好比让孩子走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看不到尽头的光亮,也没有进度条的倒计时。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能有多大不是一个时期可以看得出来的。这样的灰黑色的生活体验,的的确确不是长大后的财资丰富可以帮助自愈的。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台湾作家刘墉对他儿子的教诲,他说希望他儿子未来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只龙虾吃得干干净净,让对方知道孩子见过场面;而当女朋友家龙头漏水时,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让对方知道自己绝非娇生惯养,而是有责任担当。


刘墉先生对他儿子的教诲,给了父母们一个最为明了的启示:家长在孩子人生未定型之前,拥有“适当满足、量力而为、扩大视野、开拓心胸”的教育观念,才是不能让孩子输掉的起跑线。


声  明 本文由小学生学习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 461699945@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往日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