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学,一学就会,一做就错,怎么办?

2017-04-05 提高成绩 ☞ 小学生学习

| 5 0 万 妈 妈 最 爱 的 学 习 专 家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小学生学习


作为学生和家长,常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每次小考或大考后,总觉得有些题是因为粗心错了。孩子总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马虎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能够考好!”


真的如孩子说的是马虎导致的吗?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家长们又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因为“马虎”而导致的简单题也做错的低级错误呢?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


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马虎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关于孩子马虎的问题,基本可以这样说:没有马虎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马虎”的通常标准是: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

——那就问问孩子,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

——那就问问孩子,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

——那再问问孩子,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孩子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


  • 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方法:一道题目,孩子至少要反复接触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


  • 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孩子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这时会发现孩子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方法: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方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的做题,建立错题本。


好吧,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所以放弃“马虎”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马虎”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帮孩子查找原因,制订训练的计划,获得真正提升。获得提升的,决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


声  明 本文由小学生学习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 461699945@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最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料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