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袁瑢老师走了,一路春风,一生无华,唯留桃李满天下!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
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
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啊每当想起您
敬爱的好老师
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
……
小的时候听这首歌
有人感动、有人不屑、有人无动于衷
现在听到这首歌,你又是什么感觉呢?
是否想起了某个在无意中被你遗忘的人?
8月23日下午,全国小学语文泰斗、上海实验小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袁瑢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慢慢人生路,享年94岁。
没有人会想到,就在上个月,年迈的她还在用微信和徒弟们讨论教学事宜,然而,一场风寒“吹熄”了这位老人炽热的生命火苗。
从教半个多世纪,袁瑢几乎获得了所有语文教师能获得的荣誉,却一生朴实无华。她总说,不要突出自己,要突出学生。
1950年站上三尺讲台,1954年,作为上海教师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小学教育超过60年的不解之缘,“细、实、活、深、严”的教学风格,袁瑢是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3026cck1&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误打误撞”走上讲台
学生、家长、老师是一家人。
在上海老城区一条僻静的弄堂里,一幢老式公寓房,一梯多户,不见电梯,与近处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相比,实在有些寒酸与局促。很难想象在这寻常小巷里,正住着一代教育名师——袁瑢。
1923年,袁瑢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42年毕业于南通县海门中学。其父亲袁秉横是位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曾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
我爸爸说,今后发展的形式,就是女孩子也要让她上学,也要有知识、有本领、要工作、要能自己养活自己。
1946年,袁瑢在战乱中随家人从南通来到上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后又因身体原因,1947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休学后的袁瑢闲赋在家,表姐的来访,让袁瑢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万竹小学代课,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初次站上讲台的袁老师没上过师范,在业务上一穷二白,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她走进书店,看到的第一本有感教育方面的书是一本《小学教育典型经验介绍》,其中“学生、家长、老师是一家人”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也“实践”了一辈子。
纪录片《一路春风》截图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和袁瑢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困惑于很多高中学生识字等基本功不扎实,于漪去学校向袁瑢请教,只见她在和一个小姑娘谈心。“明知有很多人找她,她对孩子仍非常有耐心,一直说到小姑娘渐渐抬起头,最后蹦跳着走出教室。” 在纪录片《教师》中,于漪回忆道。
上海实验小学百年校庆时,一位学生如此对袁老师说:“袁老师,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您教导我好好学习,现在我是一名工程师了。”
原来该同学当年得了一种病,一直不见好,家中经济又拮据,袁老师知道后,一下课就陪他跑医院、帮他付医药费。后来他又得了肺结核,袁老师又给他订豆奶、补课。而这些全校上下全然不知。
1979年在课堂
殷国芳(上海实验小学第六任校长)印象中,袁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能把含糊的东西教给孩子。”一次,她惊讶地发现,袁瑢的语文书上,密密麻麻全是铅笔记号,仔细一看,袁瑢几乎给每个字都标注了拼音。
她说,自己普通话多少带着家乡口音,但是教给孩子的,一定要是最规范的知识,最标准的拼音发音。
袁瑢(左四)和同事讨论工作
“我是只教好学生,还是教好每一位学生”?袁老师选择了后者。她的学生里家庭困难的很多,她为每位同学都操着心!
三尺讲台,一片真心
教好小儿科是真的不容易。
余祯是袁老师的“关门弟子”。在她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公开课后,周围一片赞赏声中,只有袁老师指出,她在整堂课中自称了23次“余老师”,而这容易造成师生间的不平等感,让孩子习惯于“你说我听”,不利于形成独立思维。
这就是袁瑢,时时刻刻保持着与学生平等的距离和位置,深深融入到学生群里去,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
纪录片《一路春风》截图
“很多人说,小学老师是小儿科,但是,袁老师告诉我们,教好小儿科是真的不容易。”殷国芳感叹。而袁老师在这“小儿科”的讲台一站就是60多年。
2002年,袁瑢和徒弟在一起
学习词语“像”时,袁老师出示泥塑的人像说:“这是一个用泥捏成的人像,你们还看见过其他的像吗?”一个学生说:“有照的像,还有画的像。”另一个学生说:“我在电影里看到一个很大的石头像。”
袁老师用具体的实物来调启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像”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比较清晰了。
2016年,袁瑢老师在《一路春风》纪录片首发现场
讲到“准确”,袁老师就把它同“正确”和“明确”进行比较。她说:“这三个词中都有一个‘确’字,可它们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准确’重在一个‘准’字,丝毫不差;‘正确’重在一个‘正’字,没有错误;‘明确’重在一个‘明’字,明白清楚。”
她还专门举例说明:“作算术题计算要准确。”“你讲的道理很正确。”“你的意思讲得很明确。”这样处理,既锻炼了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袁瑢带教了20多名徒弟。1989年,原南市区成立精英教师团,在袁瑢家的大书桌上一个字一个字磨教案,成了很多青年教师最温馨的记忆。
实验小学副校长杨妍至今保留着一个习惯——家访时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名字,并在握笔姿势不正确的孩子名字旁做个标记,提醒自己多加关照。这来源于袁老师的念叨——比起学习的结果,孩子的学习习惯更值得关注。
来自“上海黄浦”公众号
袁瑢说:“教学,有‘教’有‘学’。教师的教,是要教学生去学懂学会,而学生学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思维。”
纪录片《一路春风》截图
袁老师特别强调识字。她教‘休’,不是让孩子记住单人旁加一个木,而是启发孩子想象,一个人靠在一个木头上,休息。”而如今,袁老师也可以停一停,休息一下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说起袁老师一生的教学风格,“细、实、活、深、严”是最好的概括。
细,就是既备课,又备人。每一个教学步骤应该细致而具体,由浅人深,由易到难。
实,就是教学目的要明确,具体,落实。讲课要实实在在,使学生学有所得。
活,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中寓活。
深,就是对教材要钻得深。讲课要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严,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
袁瑢(右二)和老教师在一起
余祯告诉记者,自己还是青年教师时,没少因为一手好字受到同事夸赞。听到有人夸她,“握笔姿势不是最好,字都可以写得那么好”,她刚有些飘飘然,就听到袁老师不留情面指出,“你有没有想过,握笔姿势更标准,你的字会写得更好呢?”“这让我一下从骄傲变成了惭愧,也感叹,老师随时都是那么严谨认真。”余祯说。
三位小语界泰斗:袁瑢、斯霞、霍懋征
从青年教师成长为校长,余祯深深体会,袁瑢的教学法中,“活”是最难做到的。
“她听公开课,不要求课堂整齐划一,而希望从每个孩子口中不同的答案,老师也能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她时常告诉我们,要鼓励孩子提问,能把老师问倒的孩子,那就是最棒的;她要求孩子,齐读课文时,不用太大声,整齐就好,但是单独回答问题,声音一定声音要响亮,这样的孩子才有自信……”
2002年与孩子们在一起
从最早的手写小黑板、到幻灯片、再到制作PPT,袁瑢坚持年轻语文教师要用一手好字吸引学生,但也从不抗拒新技术进入课堂,只要是对教学有帮助。在余祯心中,虽然师徒相差49岁,但是一辈子倡导课堂要“活”的袁瑢,也将自己的活力保持到生命最后一刻。
曾有记者问92岁的袁瑢,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袁瑢说,看到自己教过的孩子,成年后依然保有初心,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这样一路走来,才不负春风。
袁老师深知,在教育事业的长河中,一代新人换旧人,荣誉只在一时,代代相传的理念才是一名教师长存的标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尺讲台,一路春风,袁瑢老师,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 End -
猜你喜欢 ☟
火了!上海小囡给母校捐款2000万!还有比网红更赚钱的职业吗?
上海海事大学火了!出了一名上海“最帅气”的囡囡!巾帼不让须眉!